张淑香,陈 丽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肿瘤科,郑州 450003)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首先提出虚劳病名,详述证因脉治分阳虚、阴虚、阴阳两虚三类,治疗重在温补脾肾,并提出扶正祛邪、祛瘀生新等治法,首倡补虚不忘治实的治疗要点。现在虚劳病定义为以脏腑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病机特点的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的总称[1],与张仲景所论内容已然不同。现代医学各系统疾病凡出现以脏腑气血阴阳虚损证候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合《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相关内容进行临证论治。学习《金匮要略》是中医医者需要不断孜孜以求的研习内容,更需结合现代医学疾病特点,溯源求本,承古拓新,对提升中医理论深度和临床水平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中有:“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是指当机体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时可表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见于虚劳病发展到一定阶段,不仅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且由于阴阳两虚出现的寒热错杂之证,治疗重点不在温阳滋阴、阴阳互补,而在于健中气而和阴阳,阴阳和则寒热错杂之证可缓解。健脾胃、补中气治疗虚劳病是张仲景的一大特色,体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旺则可补助阴阳。正应《金匮要略心典》谓:“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灵枢·终始》亦有:“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虚劳病临床宜重视中气,应用和法调补阴阳,切不可独用补益脾肾之阳,或滋养肝肾、肺肾之阴之法,更宜从建中入手是临床更佳的选择。小建中汤甘温补虚,临床应用以阳虚为主,患者出现内脏肢体失于温煦的虚寒表现,查其舌应暗,或舌体胖大,脉沉细无力之征,反之当出现舌体红、舌体瘦小、少苔、脉细数兼潮热、盗汗等阴虚内热之象时则不宜应用。当患者虚劳已极,气血阴阳俱损,若盲目峻补则可出现虚不受补、补而无功的情况,反而阻碍虚劳病的康复,或促使疾病恶化[2-3]。临证困境中,当宗张仲景之法,选用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以健运机体中气,中气自立则饮食水谷化为精气,可洒陈于五脏阴阳,虚劳病可望渐愈。《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所言:“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应用于虚劳病治疗中比一般泛论五脏之治更能抓住重点,虚劳病病程长,可因病成劳、因劳致虚,病变部位可涉及五脏,多脏同病时终离不开后天脾胃之本。因此,虚劳病治疗时要时时顾护脾胃,避免寒凉败胃、滋腻碍胃之品损及运化,他脏之病传至脾胃时当急固脾胃,否则脾胃衰败气血无以生化,预后不良。
调和阴阳是张仲景治病特色之一。《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论虚劳失精时有言:“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此条论治虚劳失精梦交的证治,虚劳失精既可是阳虚不固,也可以是阴虚火旺,但本条论治基于总属阴阳两虚、阴阳不和,治用桂枝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潜阳固涩,使阳能固涩,阴能内守。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所说:“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之意相合。桂枝汤外证得之可调和营卫以固表,内证得之则交通阴阳而守中,加龙骨、牡蛎以潜镇固涩,使用桂枝汤加减治疗虚劳病源于张仲景之法,其机理在于“调和已经虚损且又不相谐和的阴阳,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用药不着于补,而补自在其中”。李莜等[4]认为,虚劳病存在阴阳俱不足的病机特点,所用方剂中都包含了桂枝汤的基本药物组成,张仲景使用桂枝汤加减治疗虚劳,除了有调和营卫而解肌祛邪的功效之外,还有阴阳双补、营卫双补、气血双补的功效。现代临床治疗虚劳病时,可以桂枝汤为基础方,佐以不同性质的补益之品,调动机体本身的积极因素,体现临床所需不同的治疗重心,发挥不同的功效以适应虚劳病病情的复杂变化,目的是争取获得最好的疗效。桂枝汤加减治疗虚劳病,从营卫入手,调和阴阳、气血、脾胃达到治疗的目的。调和营卫实质上是振奋中焦气血化源,以固脾胃后天,与健脾胃益气血有异曲同功之用,由此说桂枝汤加减可作为治疗虚劳病的重要选择之一。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原文有:“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又言:“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八味肾气丸益气补肾,在大量滋阴之品中,配以少许附、桂,取“意不在补火,而在微生火,即生肾气也”。肾藏精,肾气强则肾精固涩不外泄,肾气弱则精气不能固涩而外泄,八味肾气丸反映了张仲景通过阴阳互生,达到阴中求阳的治疗思想。薯蓣丸调补脾胃,固后天气血之源,虚劳病气血阴阳俱不足者,健运脾胃则可气血滋生恢复,虚劳病当以补益脾胃为本。《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讲虚劳脱气时言:“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张仲景指出虚劳脱气属脾肾阳虚的脉证,临证可用附子理中汤加减以温脾肾之阳。裴瑞霞等[5]观察了补元益寿膏治疗虚劳病,补元益寿膏主要由龟板、西洋参、鹿角胶、生地黄、枸杞子、茯苓、黄精、白蜜等组成,认为虚劳的病机是人体的阴阳失衡,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三脏,补元益寿膏可阴阳并补,补益脾肾。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学“虚劳病”范畴。王文花[6]从脾肾论治再生障碍性贫血,宗张仲景治疗虚劳病当重补肾固精,健运脾胃。虚劳病有因虚致病、因病成劳,病变脏腑可涉及五脏,然五脏之中尤以脾肾为主,因脾肾为先后天之本,补益脾肾、益精血能促进五脏虚损的恢复。清代医家何炫在《何氏虚劳心传》中提出治虚劳病的“三大要”,强调要补肾水、培脾土。认为“肾有精室,是曰命门,精藏于此,气化于此。精即阴中之水也,气即阴中之火也,故命门之水火,为十二脏之化源”。虚劳的病因在于肾阴虚衰,所以补肾水为第一大要,而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一损则血不生,而阴不足以配阳,加重脏腑虚损,因此何炫主张“无论何脏致损,皆当以调脾胃为主”的学术思想[7]。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论虚劳脉大时言:“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本条论述因劳致虚、久虚不复导致虚劳病,分虚寒、虚热两端,阴虚内热,与痰相搏,结成瘰疬瘿瘤,但也有学者认为瘰疬瘿瘤形成机理为阳气不足,外张于表,痰邪滞肌表而成[8]。《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提出,瘰疬瘿瘤是虚中有痰,痰核留滞而成,后世根据此理多可用阳和汤加减治疗。薯蓣丸治疗虚劳风气百疾,方证相合,对因虚劳感受外邪时,治疗既不能单纯补虚,亦不能单纯祛邪,应邪正兼顾,补中有泄,偏于扶正。从辨证关系看,扶正有利祛邪,祛邪亦可起到固护正气的作用,防止因邪恋而进一步损伤正气,凡虚劳挟有风邪者,可效法薯蓣丸治疗。虚劳不寐之酸枣仁汤,为虚劳病及肝阴不足的不寐,根据病情随症加减。当素体痰盛、苔腻脉滑、本虚表实者,可与温胆汤合用。随虚劳病程缠绵,肝阴血进一步耗伤,因虚致瘀、阴血滞而难复,由血虚变为血瘀时,可参合《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缓中补虚之大黄虫丸主之,为久病血瘀之缓剂,缓攻瘀血并扶正气。《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提出治疗虚劳病重在温补脾肾,并提出扶正祛邪、祛瘀生新等治法,首倡补虚不忘治实的要点。
虚劳病涉及现代医学多个系统的各种慢性消耗性和功能衰退性疾病,涵盖疾病范围广泛,虚劳病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所言虚劳已有较大的不同,临床覆盖范围广泛,但研习《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对后世治疗虚劳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中医药治疗虚劳病有着独特的优势,虚劳病涉及五脏,虚在气、血、阴、阳的不同,临证时当联系相关原文,重视虚劳病发展变化的动态疾病观,辨证使用经方治疗虚劳病,对拓展临床思路,提高诊治疑难病证的能力均有其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