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莹(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中,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培养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我国音乐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把民族音乐元素纳入到学校音乐教育之中,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目前,如何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是国内音乐界人士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云南本土音乐是民族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重视本土音乐教育,使本土音乐进课堂成为文化生态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土音乐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域形成的当地的民间音乐,包含音乐的母语、民俗、民风、音调的风格、色彩、调式、调性及其理论,因而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云南少数民族的本土音乐就极为丰富,并具有浓烈的地域性特点,如同各少数民族方言一样,其风格形式相对稳定、口耳相传、自得其乐。通过其独特的音乐语言,突出各自特有的本土音乐文化特性。云南本土音乐作为本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定的地域文化生态现象,“兼有传授知识、传承传统风俗、促进社会交往等功能,发挥着对本土人民广泛而持久的教化作用,因而显示出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彝族民间音乐为例,楚雄彝族自治州属于云南省下辖的自治州之一,而彝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有着6种方言,因而演唱风格也不尽相同,在周而复始的劳作中,彝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形态。彝族民间音乐则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代表作品有《阿诗玛》《跳弦》《罗作》《跳三弦》《披毡舞》等。
我国民间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承载,经历了历史的磨砺,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本土民间音乐无论从旋律到歌词都能传达出本民族的优秀思想,并且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学习本土民间音乐不仅能够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还能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以及文化的认同感。而如今,人们大多都追捧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等,对于带有浓郁民族特性的本土音乐却了解甚少,更难肩负起传承的责任。所以加强对青少年的本土音乐教育,践行有利于本土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形成一套有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对本土音乐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知,更能在此活动中加强了民族情感的体验,领悟本土民间音乐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神韵。
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过:“学校的音乐教育应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因此,践行本土音乐进课堂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开展和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阻力。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阻力进行客观的分析和研究,找出其解决办法。
本土音乐进课堂不仅仅是发展民族音乐的洪亮口号,而应该立足本土音乐文化,通过最直接有效的课堂实践方式将其纳入到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以楚雄彝族音乐进课堂实践为例,近年来,楚雄市决定将楚雄打造成为“彝族文化名都”,为了保护彝族文化遗产,弘扬彝族文化,楚雄市推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而彝族音乐是打造“彝族文化名都”中的重要部分。为使彝族音乐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楚雄市通过举办大型彝族风情音乐会《彝珠》等系列音乐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打歌”的申报成功,都为彝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而最具有传承意义的乃属将彝族音乐进入校园、走进课堂这一举措。
个案一:楚雄市紫溪山的彝山民族小学,这所学校里的学生都是彝族,女生必修课为刺绣,而男生是学习彝族民族乐器月琴、三弦等。如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彝族人亦是能歌善舞之民族,而“左脚舞”是彝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歌舞之一。因此,彝山民族小学的课间操使用的不是普通的广播体操,而是跳着彝族特有的“左脚舞”。像彝山民族小学这样的小学在楚雄绝非唯一,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一较为普遍的现象,无疑使楚雄的学校成为继承和传扬彝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
个案二:楚雄市的天人中学不断创新思维,勇于突破,结合本土民族文化,将彝族民间歌舞融入学生课间操中,并且在音乐课堂中在教授音乐课本上的歌曲的同时,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彝族的民间歌舞,如《敬酒歌》《一杯酒》《彝族小调》等,使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全面了解和掌握彝族音乐文化。由于课堂音乐教学。摒弃了传统的教科书式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而是将本土音乐有效地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之中,熟悉而陌生的民间音乐使学生对此极具亲切感和回归之感。长此以往,这一学习从被动变为一种主动乃至自觉,如有学生在毕业之后进入大学,他们又乐于把之前所学积极带入大学的各个舞台,扩大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力,真正做到了将彝族本土音乐传承与发扬的有效实践。
通过以上个案,足以说明楚雄市对彝族本土音乐的传承发展的高度重视,同时,彝族音乐进学校、入课堂的举措,也充分体现了决策者的明智之为。
本土音乐进课堂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深度思索与探究,同时也触及我们的教学体制、教材和教学法等诸多问题。
第一,近几年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在各级部门的不断探索下,制订了一系列指导性的计划及文件,并且在音乐教学基础设施的改善及科研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果,这些都推动了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本土音乐的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除客观的硬件设施配备问题外,就本土音乐课程内容的延伸以及学生兴趣点的情况而言,存在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缺少课外拓展和课堂实践。如很多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却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很多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只教唱学生教材上的歌曲,或者只学习简单的识谱能力,教学过程仍停留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惯有模式之上,这不仅难以让学生对本土音乐产生兴趣,更难在短期内对本土音乐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学习。
第二,在2001年,我国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其中,均明确提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强调教材在普适性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要兼顾地方性知识的熏陶和教育,而熏陶和教育的实施单位则为学校。当前,云南省本土音乐的校本教材基本处于缺失状况,主要表现为校本教材覆盖率有限、校本教材的音乐深度有限、校本教材的编制团队资源有限、地方政府部门对校本教材建设的重视程度有限等。从目前已有的音乐教材来看,其编写结构缺乏系统性、内容较为单一、评价体系缺乏开放性和多元性。如我国彝族民歌丰富多彩,并且彝族原创音乐文化进入了发展和繁荣的时期,而目前通过音乐教材对彝族歌曲的了解却只有《阿喽喽》《彝家娃娃真幸福》等少数的儿歌曲目,这种音乐曲目上缺失的现象,也无法满足学生对彝族音乐文化真谛的深刻领悟。
第三,在对校本教材硬件需求的基础上,若使本土音乐更好地融入课堂,增加学生的兴趣,无疑应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在各个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相关技能的训练。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就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一些地区普遍存在着基础教师储备条件不够的问题,其他科任教师兼任音乐课教学更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一普遍现象的存在,又导致无法再对音乐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另外,部分音乐教师虽接受了高等音乐教育,但当下的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导致其对云南本土音乐的知之甚少,使其基本无法承担对民族本土音乐文化内涵的深刻解读,这种专业知识的欠缺和语言上的障碍势必会导致本土音乐进课堂这一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体制和发展目标的不相适应、音乐理论和现实音乐教育的不相适应、音乐教学和教学实践主体的不相适应诸因素,严重阻碍着本土音乐进课堂的贯彻与执行,这是构成本土音乐进课堂的一个阻力因素。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云南省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云南省制定了《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下称《规划》)。《规划》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突破口,以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任务,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全省各族群众的教育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教育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本土音乐是我国民间音乐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在世界多元化的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何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强化本土音乐的教育,首先是要确立我国民族音乐重要性的观念,淡化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的过度冲击,从而建立云南省特色的本土民族音乐教学体系,建立云南省自己的民族音乐品牌,同时确立本土音乐的教学目的和重要性,通过课堂中对本土音乐的学习,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让学生学会自己家乡的音乐,从而保证本土音乐人才的储备,实现本土音乐在音乐文化遗产中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承。就楚雄彝族自治州而言,从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意识形态、音乐教学法的研究以及彝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上,都真正体现了对《规划》所进行的认真贯彻和落实。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还面临诸多障碍。云南省乃属少数民族众多之地区,教学改革须因地制宜,根据本土音乐的特点,制定适合本地区的较强实践性的建设规划,并加强本土音乐在课堂上的创新教育,充分利用本土音乐资源,搭建开放的本土音乐平台,拓展教育空间。加强本土音乐与德育、智育、体育的相互融合,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挖掘不同学科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本土音乐的美育功能,深入挖掘其美育价值,大力开展以本土音乐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增强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如楚雄紫溪山的彝山民族小学,在课堂上不仅只有彝族本土的音乐,并且将彝族刺绣也带进了课堂,学生的刺绣作品颜色鲜艳、图案栩栩如生。这种教学模式既促进了学生对彝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又有助于彝族本土音乐的内涵发展。
全面实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功能,使音乐教育趋向多元化,让本土音乐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彰显独特的魅力。
首先,音乐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理性和感性全面地发展,同时也能不断地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激发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深入开展音乐教育的同时,学生的音乐素养也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全面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就此意义而言,本土的音乐教育不仅能达到此种的目的,而且起到了让学生了解本土的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团结,传承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操的教育目标。
其次,我国音乐教育已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多元文化相结合的音乐教育体系。在教学改革之前,我国的音乐教育受到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长期处于从属或补充地位,造成了传统音乐及文化不受重视的现状。如今,中国的音乐教育足以认识到这一音乐教育中的严重缺陷。因此,在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毅然担负起传承优秀中国音乐文化的重任。本土音乐的多元性是造就多元性文化的重要标志,因而丰富多彩的本土音乐文化亦应成为构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角色。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提倡在全国中小学树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但实践的过程并未如人所愿。当下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仍是教育的任务之一,传统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理应成为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场所,承担传统文化教育责无旁贷,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承载地,也理所当然地要对本地教育对象进行本土音乐教育,使音乐文化势必在本土音乐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在本土音乐教育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此语境之下,云南本土音乐进课堂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教育中的重要角色,本土音乐教师更应秉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实现我国民族音乐的有效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