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永卓玛(迪庆州民族歌舞团)
在滇、川、藏结合部康巴地区的一种集舞、歌、乐、文学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在藏族民间舞种中,弦子舞以其突出的个性而著称。关于弦子舞的起源,目前尚未见到早期文献记载,其歌舞形式偶见零星文字记述但相当简略。
新中国成立以后,弦子舞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歌舞形式得到了,赋有时代特色的弘扬,出被改编后搬上舞台。对弦子舞的挖掘和弘扬自改革开放以来尤见重视和力度,其重大工作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国家文化部组织的民间文化十大集成的调查和编写出版;本世纪初由团家文化部和相关部委命名的“文化之乡”和“艺术之乡”;本世纪初以来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弦子舞作为藏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种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项目。目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己被命名为国家“弦子文化之乡”,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弦子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弦子舞已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德钦,藏语意为“吉祥安乐”或“吉祥如意”,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区中部,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江并流(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腹地的滇、川、藏结合部,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I巴塘县和得荣县及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隔金沙江相望,西南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J『『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接壤,西北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左贡县和林芝市察隅县相连。全县总面积71396平方干米,辖升平镇、奔子栏镇、佛乡、云岭乡、燕门乡、羊拉乡、霞若乡、拖顶乡等六乡两镇43个村委会3个社区,68000余人。居住民族有藏族、傈僳族、纳西族、回族、汉族等14个世居民族,其叫J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5%,是主体民族。宗教信仰l三要为藏传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东巴教和傈僳的自然崇拜。德钦县属典型的山地县,传统经济方式为农耕、畜牧和采集,现在在政府的主导下,旅游、生物产业、特色养殖业多业并举,生计方式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2017年末,实现社会经济总收入万元,人均收入元。
德钦县在明代以前属西藏地方政府管辖,明时被丽江木氏土司占据,清潍正5年(1727年)划归云南,民国2年(1912)年设阿墩行政委员(县级),民国24年(1935年)改设为德钦设治局,1950年和平解放。1957年9月隶属于新成立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城所在的升平镇,是滇藏茶马古道t的重镇,藏语称“聚”,文献中成为“阿墩子”,是历史上由滇进藏入川的重要通道,王霈霖在1935年所著的《滇边要路略》中记述了其区位的重要性:“阿墩为云南入藏之孔道,川边之保障,全滇之屏潘……”位于县境西部的卡瓦格博雪山(梅里雪山)是藏区著名的神,藏传佛教兴起之后,成为位于康区的著名大圣地。德钦县在地理上处于藏、纳西、傈僳、回、汉、白等多民族杂居区域,因卡瓦格博转I¨朝拜线路和茶马古道使德钦成为物资、文化和民族交往的重要通道。造就了德钦藏族开放、包容的人文胸怀,也造就了德钦地区各民族棚濡以沫的人文格局。德钦地区弦子舞源流
弦子舞,藏语称“谐”,意为载歌载舞的游戏。德钦藏语称为“瑞”或“仁”,而燕门乡则称作“热巴”,这并非和藏族民间铃鼓舞“热巴”混为一谈。燕门乡称“热巴”为“昂东”,意为鼓舞。对弦子舞的特有乐器“马尾胡”,又称“弦子琴”,德钦其他乡镇都称作“毕央”,而燕门乡称为“扎年”。
弦子舞源于何年何代,确切时间无从考证。人们普遍认为弦子舞和热巴舞应该源于同一时代。民间传说热巴舞的宗师是米拉日巴(公元1052 1135年),他是一位藏传佛教高僧,一生苦修,得道后便以演唱道歌的方式传教,深受人们欢迎。传说他把热巴舞技艺传授给其弟子,弟子加以弘扬传承,传播到民间,又由民间艺人流布到民间,流传至今。热巴舞是集铃鼓、说唱、杂技、弦子舞等多种艺术融为一体的表演形式,其中弦子舞占了较大比重,由此推算,弦子舞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电是从藏文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推断得出的结论,但是歌谣起源于劳动,自从德钦境内有人类活动以来,就已经有了民间歌谣,因此从弦子曲调和舞蹈、歌词内容分析,弦子舞产生的年代应该比上述年代要更早。
德钦县地处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地区的滇川藏结合部,根据纳古石棺墓、永芝石棺墓、石底石棺墓出土文物的文化特点来看,与西北地区齐家文化、东北地区夏家文化、岷江上游地区、雅龚江流域、古滇文化系列的李家、楚雄万家坝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可以推断,德钦地区处在一个古老的民族文化走廊上。德钦还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咽喉要道,境内的卡瓦格博雪山是藏区著名的四大神山之一,自古开辟有数条转山朝圣线路,为民族间的交往和文化传播、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在德钦地区的弦子歌词中,有关茶马古道、经贸商品、民族往来、转山朝见的内容无可计数。朝山香客、茶马古道商人和赶马人以及流浪艺人,使德钦的弦子舞得到了不断丰富,加之德钦又与纳西族、傈僳族、白族、汉族、回族杂居,与内地的商贸和文化交流频繁,使其在歌舞艺术上吸收了极其丰富的营养,养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歌舞艺术特点和精神气质。
德钦地区流传的弦子舞曲曰现在已经收集到的有200余首,随曲调而舞之,也就是说有200多种舞蹈形式。德钦地区的弦子舞具有竞赛性质,一场弦子舞会,曲调不能重复,歌词不能重复,否则被视作输给对方。德钦地区流传的弦子歌词已经收集到的有2000多首。填词方法根据程式中的情景而定。弦子舞有完整的程式,从序曲开始,相聚、莅临、迎宾、颂扬、爱恋、伤感 离别、挽留,最后以祝福结束。唱跳时,男女各为一组,围成圆圈,男子拉奏马尾胡以乐声引导唱调和舞步,按顺时针边歌边舞。
弦子舞是年轻人的舞蹈,是年轻人自娱自乐、交流感情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从歌词、参与跳唱的舞者和曲调中可以得矢¨,一是除了古典弦子外,每首弦子舞曲在开始唱跳时,首句必唱年轻人欢聚的喜悦之情,这说明弦子舞是年轻人最喜爱的舞蹈;二是在经济落后、信息封闭、文化生活十分贫乏的年代,年轻人难得相聚相识,只有在举行舞会时才能相聚相会,于是,弦子舞场便成为年轻人谈情说爱的重要场所。每场弦子舞会,唱跳了相聚相会、赞美颂扬内容的弦子舞后,就会续以表达爱慕之情的内容,青年男女通过跳弦子舞来交流思想感情,透露爱慕之情。如果彼此相悦,就会倾诉衷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除包办婚姻外,大多姻缘都是在弦子舞会上结识的。老年人一般不会去弦子舞场,特别是表达爱慕情感环节部分,只是去参与或观看,也只是在赞美颂扬部分为止,让年轻人尽情享受弦子舞的欢乐和激情;三是许多曲目说明弦子舞属于年轻人的歌舞,如“娜拉琼色”(年轻伙伴)、“意琼卓格”(年轻舞者)、“次仁鲁琼”(长寿的年轻人)、“热琼次仁”(年轻艺人长寿),等等都指向年轻人,还有大量曲目中的固定衬词,都用年轻伙伴、年轻舞友、年幼的舞友、年轻人好呀等等。这些都说明,弦子舞的主要对象是年轻人,弦子舞是年轻人的歌舞。
德钦地区弦子舞的要素包括曲调、唱词、舞蹈、马尾胡、服饰。由于德钦地区地处澜沧江和金沙江流域,两江流域之问在曲调、舞蹈动作、服饰上又有所差别,既是在澜沧江流域,上中下游的佛山乡、升平镇云岭乡和燕门乡其舞蹈、服饰方面也有各自的特点;金沙江流域的奔子栏镇,其南部和北部也见不同。因此,其丰富性在藏区弦子舞流传区域尤显突出。
跳减族弦子舞时,由男子拉“兵永”伴奏,边拉边唱边跳,女子以舞彩袖为特征,舞彩袖町以借助它作为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能造就一种欢乐飞腾,优美抒展的艺术境界,表达向往幸福美满生活的思想情。
弦子舞舞姿优美舒展,刚柔兼备,弦律欢快流畅,节奏鲜明开朗,基本动作有点摆步,双扭步、垫步跳、双绕手、单扭步、左右摆腿、前进点步、辗转、前踏后撤步等。舞蹈动作以双膝关节的自然颤扭和摆动双腿,旋转为特征,弦予舞的舞姿比较开放,“颤”、“开”、“摆”、“扭”、舞彩袖构成了弦子舞的特点。
弦子舞有大量模拟动物和反映生产生活的舞蹈动作,如《孔雀吸水》,藏语叫“玛呀其通”(躺身吸水),《兔舞》、《牧羊姑娘》等,多为女子所舞,带有表演性质。
跳弦子舞时,男女分开围成圆圈,由多数男子拉弦子伴奏,女子挥舞彩袖,边拉边唱顺时针转圈。通常是男唱女应,女唱男应,反复轮换对唱。一般没有场地的限制与要求,随性而歌,抬脚即口舞。雪山下、草地间、院落旁,甚至是房间内,只要是稍平坦的地方,都可以作弦孑舞场。人数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形式自由,不拘一格。程序上,先由主方填唱迎宾的歌词,客方回应到来的歌词,接着填唱赞颂的歌词,互相赞美、赞美地方、赞颂佛法僧。而到舞会行将结束时,客方填唱分别或辞别的歌词,主方唱挽留的歌词。在舞会结束的时候一定要唱吉祥的弦子。一个曲调,多段歌词,反复演唱。开始速度徐缓,随着歌词的内容变化,节奏逐渐加快,最后在明快的节奏和急速旋转的舞步巾进入高潮而结束。
德钦弦子舞蹈动作往往以双膝关节的自然颤扭和双脚的左右、上下摆动,旋转为主要舞姿。“颤”“开”“摆”“扭”构成弦子舞蹈的特点。舞姿优美舒展,刚柔兼备。女子舞蹈动作最具特色的是舞水袖。水袖翩翩,倍显藏族女子婀挪多姿,时而活波沸腾,时而如五彩搭桥,蔚为壮观。舞蹈动作有点摆步、双扭步、垫步跳、双绕手、单扭步、左右悠腿、前进点步、辗转、前踏后撤步等。男子手持马尾胡,边拉边唱边跳,舞步与女子棚同。除部分模拟舞与一些古典弦子外,夫部分弦子的舞蹈动作基本相似,多以三步一‘变为基本动作。模拟舞比较经典的有《玛呀其通》《曰贡多作多作》《却姆此里此姆》《玛呀其通》汉语称《孔雀吃水》,通过模仿孔雀汲水、展翅、飞翔等动作来舞蹈,形象逼真,饶有风趣。
弦子舞音乐曲调繁多,一般跳一个昼夜,歌词和曲调都不能重复。曲调有的悠扬流畅、娓娓动听,有的高亢嘹亮、粗犷豪放,有的轻松欢快、节奏鲜明。音乐结构多为二乐句,也有四乐句的。
德钦藏族弦子的旋律以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为主,曲调宫、商、角、徵、羽五种民族调式,以商、徵、羽调式为主。旋律进行以二度、三度级进和小跳为主,四度的跳进为辅,音域多数在十一度之内,偶有十二、十四度。节奏缓急结合,多为律动型有板的四二拍、四四拍。
德钦藏族弦子的曲调短小精悍、节奏规整、音域不宽、旋律优美、易唱易记,适合集体舞蹈时合唱。音乐结构一般为二乐句,也有不少四乐句。一个曲调多段歌词反复演唱,音乐和舞蹈开始速度徐缓,随着内容的深入发展,节奏开始加快,最后用急速演唱和急速旋转的舞蹈形成高潮而结束。既有豪放热烈的感染力,也有柔和、抒情、质朴的风格。
“今夜舞场内/未想拉弦子/若要拉弦子/东西得备齐/雄性杜鹃木琴轴/雌性柳木做琴杆/雌性羊皮做琴膜/雄性马尾做琴弦/幼竹杆子做弦弓/老牛角儿做琴筒/要有一人粒/要有听众听”——德钦藏族弦子歌词。
藏族弦子舞的唱词内容丰富,有歌唱家乡或外地风土人情的,有歌唱伦理道德的,有怀念亲人同胞的,有讽刺人世丑态的,有传授劳动技能的,有模仿动物的,也有相互打击讽刺的,还有大量反映爱情的内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本民族的思想、道德、生活的观念与价值,以及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从侧面生动而形象地反映出了民族的精神风貌。
除了部分古典弦子曲目外,大部分曲调的歌词都是即兴创作,舞者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创作吟唱。歌词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比较真实的反映r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心理状态、思想情感、伦理道德和社会风貌。歌词常用的结构是六言四句的谐体格律,也有七言八言等。歌词创作用赋、比、兴等方式,比喻生动,抒情自然,叙事朴素大方。歌词常用对偶、排比、叠句手法,文字规整、凝练,语音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感。
歌词常用的结构是六言(六个音节)四句,也有七言八言等。歌词创作用赋、比、兴等方式,比喻生动,抒情自然,叙事朴素大方。歌词常用对偶、排比、叠句手法,文字规整、凝练,语音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感。大多数弦子歌词有一句或数句衬词,本来都有明确的含意,后来成为衬词后,只起到起兴的作用。
藏族弦子舞的填词虽然较为随意,可以即兴赋词,可也有一定的规律及程序。舞会之时,男女两方呈对势之势,一方为主,一方为客。开始时,主方填唱迎宾的词“斯仪”,客方则要回应到来的词“翁仪”;几个回合后,主客双方都可以填唱有关相会的歌词“宗仪”;之后就可以互相赞美、赞颂佛法、赞美地方,也就是赞颂的歌词“堆仪”;接下来也可以是互相请问、也可以是有关情爱的“尕仪”等;而到舞会即将结束时,客方唱出辞别的歌词“主仪”,主方则要唱挽留的词“卦仪”;然后可以互相对唱填分别的歌词“展仪”;在舞会结束的时候一定要唱吉祥的弦子“扎西居”。
和所有歌舞一样,盛装而舞是最基本的要求。弦子舞的服饰与德钦藏民各地域的藏族服饰一样,只是舞蹈时要加上有长袖的衬衣或接上长袖。男性身穿楚巴,足蹬藏靴,头戴狐狸帽或金边帽等,佩短刀,楚巴双袖交叉裹系于腰前,持弦子,边拉边唱边跳。而女性不同地域的服饰色彩、布料的厚薄、款式和头饰有着很大的区别,穿长袖上衣,卦子、长裙、百褶裙、七彩围腰等。配银腰带、手镯、耳环、项链等,多用金、银、珊瑚、玛瑙等制成。舞蹈时随身形摆动,旋转起来如鲜花怒放、孔雀开屏环佩叮当,彩袖飞舞,煞是好看。
藏族弦子舞的伴奏乐器称弦子,藏语叫“兵永”,也称藏族胡琴,构造和普通二胡近似,这种与汉族二胡形似的乐器琴筒较大,琴杠较短,琴弦和弓弦都用马尾制,(因马尾易断,故现琴弦逐渐改用丝弦)。琴筒原来由野牦牛角制作而成,后因取利不易改用术制,琴杆、琴轴、琴码均为木制,琴筒挖空后一面蒙羊皮、牛皮或猪皮,琴弓用竹片弯成弧形系上马尾,与二胡比显得短小,竹弓夹在两琴弦之间拉奏,音色深厚丰满又柔软。“兵永”空弦音采用纯五度定弦,在弦轴下的两琴弦和琴杆之间,有一根被线系住的小木棒(也有用铁丝)可上下移动,能方便自由地缩短琴弦的长度,增高音域,方便定音移调,以适应不同的场合。演奏时大姆指挂在栓(拴)于琴杆上的线或哈达上,用腰带把兵永固定在腰上边奏边舞(热巴艺人用的兵永通常在琴筒上做个挂钩,以便在表演快节奏舞蹈时固定乐器),而不致移动手的把位。“兵永”(弦子)的琴杆不长,琴弓短小等特点是为了适应歌舞伴奏,所需音域要求不广,而且也便于持琴者舞蹈。而琴弓短,换弓频繁,旋律中的长音不可能一弓奏完,用倚音、颤音或重音奏法把长音奏为连续的8分音符,这在前奏和过门中较为明显。这样,兵永独特的音色、奏法便使听者感到强烈的舞蹈韵律,使乐器声中有了舞蹈感。
弦子器乐的制作。通常人们将用于藏族弦子歌舞活动的伴奏乐器也称弦子,德钦藏语称“兵永”。兵永琴的形制与汉族地区流行的二胡基本相同,由琴筒、琴杆、琴轴、琴膜、琴弦、琴码、琴弓等组成。
琴杆,是“兵永”琴的重要部位,尤其是琴头装饰,是弦子文化品位、宗教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展示的重要部位,一般都雕刻具有象征吉祥内涵的图形,德钦流传的“兵永”琴杆雕刻图案以莲花、宝塔、吉祥结为主,现在电有龙头、马头等图案。故其琴杆利质也常选用木质细密、软硬兼具的柏杨术、梨木、拙巴木、红桦木、核桃木等。
琴轴,常选用“泽里”木,汉语称绳子木,这类术材术质细密,韧性强,常用来制作斧头把、锄把等。需砍湿术,去皮,阴干备用。
琴弦,分为公母弦,传统琴弦均采用马尾,黑白马尾均可,以长约70一80公分的公马尾中较粗的为佳。因公马尾较母马尾结实、耐用、韧性强。
“兵永”琴弓短小,弯度较大,几乎成半圆形。一般选用幼竹制作,乘湿加火烤,制成需要之弓形,用绳子固定,阴干后扎上马尾即可使用。
琴码,用松木之节或白杨木质制作。
琴皮,是琴声音量、音质的关键,其选用材质电多样,有蛇皮、山羊皮、牛皮、驴腹部细嫩之皮等。蛇皮不易获得,价格昂贵,驴皮也因成本高,而被逐渐淘汰。因羊皮材源方便,音质浑厚,故是制作琴皮的首选材料。
琴筒是“兵永”的共鸣箱,琴筒的质地、大小、长短和形状对音量、音质都有直接影响。故琴简材质的选择和制作工艺是毕旺制作的重要环节。制作琴筒的材质有骨制(牛角)、木制、竹制三种。骨质类有野牛骨角根、牦牛骨角根。木质类有桦木、核桃术、梨木、杜鹃木、柏木和白杨术等多种。竹质类主要系由内地所产楠竹筒。现在以木制琴筒最为常见,但是从这首弦子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兵永”琴筒最初应该是以牛角为主的,又或者牛角有某种象征意义。
弦予舞是一种世俗性的歌舞,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又因为其表达的自巾陛,多为年轻人所喜爱。
弦子舞的弘扬传承除了德钦本地民间艺人外,朝山香客、茶马古道商人和赶马人以及流浪艺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许多流浪艺人来到德钦,献艺乞讨,与此同时还与德钦当地的艺人举行弦子舞会,德钦当地艺人由此吸收了许多各地优秀的民间弦子艺术。在一代代艺人的传承下,德钦弦子舞的曲目和歌词得到不断丰寓。
德钦地区过去是茶马古道和卡瓦格博转山的必经之地,就拿茶马古道来说,商人和赶马人见多识广,每次途经此地,南来北往的商人便要向当地村民购买骡马饲草,当地村民也要向马帮购买茶叶布匹之类的日用品。晚上,马帮与当地的人们点燃篝火比赛跳弦子舞。马帮商人和赶马人敢把货物驮子作赌注,当地姑娘们则把准备卖给马帮的饲草作为赌注,在弦子舞会上一比高低,但往往会难分胜负。在沟通情感的同时也交流了各地优秀的传统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弦子艺术。可以说,朝圣之路和茶马古道弦子舞,那么马尾胡的悠扬琴声和姑娘么舞动的水袖则亮丽了艰辛旅途中的夜生活。另外,弦子舞自身有着易于唱跳,不受时间、场地、人数限制的特点,很受人们的欢迎,也是弦子舞传承千年而经久不衰的三要原因。再者,弦子舞是年轻人最喜爱的歌舞,因此,弦子舞在民间十分盛行。
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推动形成合力,使德钦地区的弦子舞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德钦县文化馆在80年代每周六在县大礼堂广场组织弦子舞会;德钦县民间草根组织卡瓦格博文化社在本世纪初在县城组织弦子舞会;并编印出版弦子歌词藏汉版本,推广到民间,从2005年始以村委会为单位举办弦子擂台赛,先后举办89场。卡瓦格博弦子擂台赛从2005年开始,以德钦民间社团卡瓦洛博文化社倡导组织的以促进德钦藏族弦子文化的传承发展为目的卡瓦格博弦子擂台赛在德钦广泛开展,该擂台赛和各利委会合作,以村为单位,以传统德钦藏族弦子歌舞活动开展的方式,强调弦子词、曲的传承,得到了民众广泛的认同,为德钦藏族弦子歌舞的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德钦县委县政府自1998年举办香格里拉德钦弦子节,为德钦县的固定_节日,白1998年10月试办后,从1999年起,经县人大决定为一年一度的法定节日,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七至初九。节口期间各乡镇会选派出民间文艺表演队,前往德钦县城参加民族民间文艺、服饰表演。内容有弦子、热巴及民间各种舞蹈,祝酒、祝福的歌及各种民歌等,以展示民风民俗、弘扬民族文化。2018年7月举办首次弦子文化论坛,邀请国内弦子文化、弦子音乐、弦子舞、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对弦子文化艺术及保护传承展开研讨。2012年始,德钦县委宣传部、德钦县文化馆、德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弦子歌舞、弦子器乐以非遗文化进校园形式引进中小学校课程。德钦县第一小学儿童弦子节日“弦子三代乐”参加云南省群众艺术汇演获得金奖。
德钦弦子歌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利用全民的文化自觉性强化措施,整体推进,加强对藏族弦子歌舞的挖掘,重视藏族弦子歌舞的保护和传承,弦子舞的普及传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9年,德钦藏族弦子舞蹈被列入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到目前,德钦县已有省、州、县级弦子传承人35人,其中省级5人(已敞2人),州级4人,县级26人。
弦子舞不仅盛行于德钦藏族,在长期的民族交往融合中,还传入了纳西族、傈僳族、回族、汉族、白族之中,成为民族团结和谐的桥梁和纽带。在这些兄弟民族中不乏优秀的弦子舞艺人,深受当地藏族的称赞和喜爱。如,在霞若和拖顶两个傈僳族乡的山村,傈僳族同胞跳起弦子舞可以通宵达旦,其实一部分傈僳族村民不会讲藏语,但是对曲调和歌词非常熟悉;佛山乡的纳西族同胞最喜爱弦子舞,会拉马尾胡的纳阳族男子不计其数;在县城升平镇,回族、汉族、白族同胞中弦子舞已然成为其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在2018年7月22日举办的德钦县香格里拉梅里雪山弦子节弦子论坛上,中共迪庆州委副书记、德钦县委书记张卫东在讲话中提出:“通过两至三年的努力,在全县普及弦子琴2万把,县有弦子传习馆,乡有弦子传习所,村有弦子传习点,把弦子歌舞打造成梅里雪山文化的核心品牌”,并指示相关部门组织启动弦子文化艺术数据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