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现代中医病因病机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2019-01-09 10:48:09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癌毒病因病机

何 伟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来临,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不断升高,中医药在肿瘤病变不同病理阶段均发挥着积极治疗作用,受到医患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借助现代医学生理病理机制的微观认识,揭示中医理论的生物实质及科学内涵,有力促进了恶性肿瘤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分化、深入及创新。鉴于恶性肿瘤现代中医病因病机认识繁杂,以下仅归纳具有代表性的,或特色鲜明的恶性肿瘤病因病机理论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供中医肿瘤学病因病机研究参考。

1 恶性肿瘤现代中医病因研究现状

1.1 恶性肿瘤病因属性理论研究

对于恶性肿瘤的有形本质,大多认为具有气滞、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属性,并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领悟,主要包括以下观点:一是生命力属性论。随着对恶性肿瘤的邪气性质、致病特点、演变规律等认识的不断深入,发现恶性肿瘤是一种具备生命力特征及属性的特殊邪气,如朱晓丹等[1]引用苏轼《范增论》“物腐虫生”观点,指出恶性肿瘤是在体内环境紊乱、清浊相干、痰瘀毒结等浊腐基础上所生之“虫”。二是癌状态论。虽然外感邪毒、情志内伤、饮食失宜等是诱发恶性肿瘤的主要致病因素,但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正气虚弱的中老年人,处于肾精亏虚,天癸衰竭的渐进衰老状态,易于发生脏腑组织器官癌变,属于人与自然、人体内部五脏六腑之间失衡的状态[2]。三是病理性脏器论。恶性肿瘤既然有生命力特征,且自身具有完整形态及特殊功能,故可将其当作病理性脏器看待,如胡凯文等[3]认为瘤体寄生于体内,与五脏六腑血脉相连,类似一个病理性脏器。

1.2 恶性肿瘤本体病因理论研究

恶性肿瘤主要有以下本体致病因素学说:一是正虚说。“正虚”主要指人体增龄性免疫衰老及其诱导的免疫监视功能下降和免疫逃逸的发生,导致全身抗癌能力下降[4]。正虚诱发恶性肿瘤机制中,肾气亏虚可能是导致恶性肿瘤的直接病因[5],阴虚可促进肿瘤血管增生[6],而滋阴可有效地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7]。阳虚状态下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痰浊互结形成肿瘤[8];二是痰瘀说。恶性肿瘤发病过程多化生痰浊与瘀血等病理产物,促进恶性肿瘤的病情复发及远端转移。如石变等[9]认为肿瘤细胞和细胞间质之间的津液代谢失调与痰证理论间具有相关性。郑洋等[10]发现,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临床表现与中医血瘀证基本相似;三是毒邪说。周仲瑛首先提出“癌毒”学说,认为癌毒属毒邪之一,是导致发生肿瘤的特异性致病因子[11]。孙桂芝等[12]认为恶性肿瘤当属“热毒”致病,而其起病隐匿、伏而发病、易转移、病情深重和病势易变等特点,符合“伏毒”致病特征[13],这种伏毒类似于肿瘤干细胞、循环肿瘤细胞、休眠肿瘤细胞等[14];四是癌邪说。癌邪是在正气不足及长期不良因素刺激下,由精气异常分化恶变而成,是癌症发生发展的独立因素[15];五是癌气说。癌气是人体杂气中之最强,与原癌基因和癌基因有关,是恶性肿瘤发病的物质基础[16];六是体质说。体质内虚,脏腑失调决定肿瘤的易感性,而体质偏颇是肿瘤发病的重要因素[17];七是情志说。心理、情志对肿瘤影响源自其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抑制,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其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核心环节[18];八是心神不明说。心神不明,引起气血逆乱,损及脏腑功能,导致气滞、血瘀、痰阻,形成恶性肿瘤的发病基础,增加机体对恶性肿瘤的易感性[19]。

2 恶性肿瘤现代中医病机研究现状

2.1 恶性肿瘤本体病机理论研究

恶性肿瘤主要有以下本体形成学说:一是癌邪-元气异化说。气血衰败,邪毒内陷,经脉败漏,阴阳失于冲和,元气异化异流,癌邪渐生[20];二是痰瘀郁毒说。癌毒多起于气机郁滞,气滞不行则津液,血液运行不畅,癌毒与痰瘀互结则形成肿瘤[21];三是阴阳不接说。肿瘤病位在厥阴,表现为寒热虚实错杂,从本质而言是由于“阴阳气不相顺接”导致[22];四是络病说。恶性肿瘤形成及转移的基本病机为由气及血、痰瘀癌毒郁积络脉,可概括为气络、血络等依次传变过程[23];五是阳虚火郁说。认为阳虚火郁为恶性肿瘤的基础病机,先因虚致积,后因郁热成癌[24];六是耗散病机说。从更深层次揭示中医肿瘤病机本质,即肿瘤患者自始至终表现正气耗散、正虚失于固摄的过程,同时癌毒本身具有易于扩散转移的特性[25];七是肿瘤微环境说。在正虚前提下,“癌毒”与痰浊瘀血等病理因素互为因果兼夹为病,通过局部免疫抑制、诱导新生血管形成、孕育肿瘤干细胞等途径促进肿瘤增殖及转移[26]。

2.2 恶性肿瘤转化病机理论研究

恶性肿瘤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常发生远端转移,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机复杂多变,主要涉及以下病机研究领域:一是癌性疼痛病机。癌痛病机特点在于虚实夹杂,“虚”责之于正气损伤、阳气亏虚、阴血不足,“实”为气滞、血瘀、痰结、毒聚、寒凝等[27]。此外,心主神志有关乎疼痛的感觉、认知和反应,心神不守导致各脏腑功能失调,外邪不去而使癌痛难愈并扰乱心神,形成恶性循环[28];二是癌性悬饮病机。胸水是恶性肿瘤播散的常见并发症,属痰饮病证范畴,但有别于一般外感及内伤痰饮,为痰浊瘀毒聚结癌瘤,邪流胸胁,阻滞三焦,水饮积结,称之为癌性悬饮[29];三是复发转移病机。恶性肿瘤的复发及转移病机是中医肿瘤学的研究热点及难点,主要围绕复发转移的诱发条件、病机特点、转移途径、传变规律等方面展开研讨。如认为正虚是肿瘤转移的促进因素,邪毒互结是肿瘤转移的必要条件[30]。五行传变、五体内脏传变、表里脏腑传变、经络传变为主要转移形式[31],肝风引动伏邪为关键脏腑病机[32];四是分期演化病机。恶性肿瘤具备典型的分期特征,如消化系统肿瘤可分为早、中、晚期[33]。庞德湘[34]则结合中西医治疗手段,将恶性肿瘤分为“两类、四群体、十三段”论治。

3 恶性肿瘤现代中医病因病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概念定义的逻辑结构不清

概念是一切理论构建的基本元素,现代中医药学也必然是在相关概念定义明确,逻辑清晰,表述规范等前提下,才得以合理构建其学科理论,但中医药理论常存在形象性强、规范性弱,严谨性差等情况,导致中医学概念定义繁乱、内涵不清、外延泛滥、逻辑混乱。在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概念中,同样存在着上述问题,如伏毒概念是抽提与集成了伏邪与毒邪概念内涵而形成的复合病因概念,具有偏义指向性,其既是伏邪也是毒邪的双重邪气属性,使其在概念定义的属种项分配时,容易产生颠倒混淆,而忽略了其作为特定疾病病因时,所应具备的特异性内涵解释力。现有伏毒概念的定义,就未能清晰界定伏邪与毒邪的属种差项,造成概念逻辑结构不清现象,故将伏毒定义为具有隐伏、缠绵、暗耗、暴戾、杂合、多变等特点的一类毒邪,更为妥当。

3.2 理论创新的层次有待提高

传统中医学主要以六淫、情志、饮食、痰浊、瘀血、毒邪等病因学说,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疾病传变转归等病机学说,阐释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演变机制,但由于恶性肿瘤病证表现繁杂,病情变化多端,且传统中医学并无与其直接相应的病证名称,只能依据近似的疾病或症状,以揣测方式开展临床证治,疗效必然存在较大的或然性,推论其产生根源,虽与传统中医理论构建及临床诊疗实践偏于整体形象思维有关,更主要是缺乏中西医融汇的创新理论。目前,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理论创新,主要集中在概念创新,如提出癌毒、癌气、癌邪、耗散病机等概念,以及原有概念内涵的创新诠释,如阐释正虚与免疫逃逸、肿瘤微环境;痰浊与肿瘤细胞间质代谢失调等内在联系,而细究理论创新层次水平,主要是借鉴肿瘤分子生物学机制,采用西医学语言外衣勾勒中医学理论内涵,实则缺少能够沟通中西医肿瘤学病因病机认识,并进行深层次融合的原始理论创新,对于深化恶性肿瘤中医病因病机认知水平,似乎并无实质促进作用,因此,恶性肿瘤的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创新,应从理论内涵层面的有机融合,而不应是外表形式的匹配。

3.3 摸索更适宜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研究应以中医学理论为本体,以西医学方法为器用,最终谋求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化发展。目前,恶性肿瘤病因病机研究以理论探讨形式为主,部分特色理论处于假说提出阶段,虽具有深厚的中医经典理论依据支撑,但未经前瞻性的动物实验及人体试验研究的设计与实施,无法验证其可靠性。由于病因与病机具有联动效应,病因的性质及特点,决定病机的发展及传变,并以证候为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开展中医病因病机研究,不应将病因与病机孤立对待,而应以证候研究为中心,结合恶性肿瘤分期病机特点及症状表现,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获取海量真实世界数据,借助数据挖掘、时间医学、系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揭示恶性肿瘤不同分期的证候要素特征及生物实质内涵,显现不同系统恶性肿瘤的病因类型分布及病机演变规律,是适宜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3.4 需建立并完善恶性肿瘤病因病机理论体系框架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属于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框架内容,是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是临床论治病证的前提条件,准确把握疾病不同病理阶段的病因病机,是影响及决定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在恶性肿瘤病因病机研究中,虽然在概念定义及理论内涵诠释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但对恶性肿瘤病因的分类、性质、特点,不同分期的核心病机把握,以及病变转折的关键病机辨识,尤其是复合病因病机间逻辑关系的衔接处理,仍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及集成,造成病因病机研究虽多,也不乏一些高水平、深层次的研究成果,但研究散在而观点存异。如对于恶性肿瘤病因就有伏毒、癌毒、癌邪、癌气等概念,各概念间既有相同内涵的重叠,也多有发挥及侧重。再如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病机研究中,肝风内动、络病、痰饮流注、瘀血阻滞等学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恶性肿瘤病机演变及转移机制,但缺乏各学说间协同致病机制探讨,如风气内动与癌毒裹挟的复发病机特点,风毒、伏毒与络脉同病的转移病机特征等。总之,恶性肿瘤病因病机理论本身以及理论之间缺乏逻辑自洽,未能有效构建理论体系框架,无法准确评价各自的科学理论及临床实践价值。

4 结语

建国60余年来,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发展并不均衡,研究成果质量及水平差异较大,即使对于研究关注较多、投入较大的恶性肿瘤等重大疑难疾病,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阻碍其理论深化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需要通过深入挖掘其发生原因、病变及转移机制,提升病因病机理论创新范围及层次,摸索适宜中医病因病机研究的思路及方法,规范病因病机相关概念定义,建立并健全其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体系,以提升恶性肿瘤辨治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猜你喜欢
癌毒病因病机
癌毒理论研究新进展
癌毒病机辨治体系的构建
“癌毒传舍”新认识及其在肺癌复发转移防治中的应用
癌毒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捋捋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
基层中医药(2020年2期)2020-07-27 02:45:56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电视的病因
小布老虎(2017年1期)2017-07-18 10:57:27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35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