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亮,甘慧娟,李灿东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省2011中医健康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福州 350122)
千百年来,中医药在维护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维系人民生命健康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对人体健康的认识概念清晰,健康程度评判区分明确。《素问·调经论篇》记载:“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其中“平人”是中医对健康最基本的认识。健康需要具备阴阳平衡,形神与外界协调统一的基本特点,中医对健康程度的认识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有记载:“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中古之时,有至人者……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表明真人、至人、圣人、贤人4种不同的健康状态虽然都具备健康的基本特点,但是由于寿命的差异,其健康程度亦有所不同,呈现出真人无有终时、至人益其寿命、圣人可以百数、贤人寿有极时的差别。如何实现中医健康程度差异的评判,本文依据中医健康状态辨识理论,从象数思维角度分析其机理。
健康状态是一个动态延续稳定的生命状态。受自然、社会等因素变化的刺激,人体脏腑、经络、气血作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会呈现出不同的健康状态。健康状态辨识是对特定阶段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认识。人体具有动态、稳定的生命状态,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中医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其中“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其中“象”与人体健康状态密切相关,可以说,中医状态是不同时间、空间下由内在的“藏”和反应出“象”的总和[1]。从宏观、中观、微观全面采集生命活动的表征参数,可以实现对健康状态的辨识,其中三观表征参数的采集运用了大量的中医象数思维。
象数思维来源于《周易》,是运用带有直观、形象、感性的图像、符号、数字等象数工具来揭示认知世界的规律,通过类比、象征等手段把握认知世界的联系,从而构建宇宙统一模式的思维方式。中医研究人体之所以放弃了解剖学的思维方式,是因为中医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懂得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协调统一不可拆分的。将象数思维运用于中医阴阳五行、经络、藏象等学说的构建中,可以实现由部分到整体的有机结合。其中藏象学说将脏腑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五脏和奇恒之腑象于地属阴,六腑象于天以属阳,来阐述人体脏腑阴阳之间的联系。中医象数思维是以物象为基础,从意象出发类推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以象数为思维模型解说、推衍、模拟人体的结构形态、运动变化规律[2]。
微观辨识是对微观参数进行判断,微观参数是指借用现代技术手段采集的参数,包含理、化、病理以及部分中医可以量化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可以弥补状态辨识依据不足,阐明证的内在物质基础,搭建病证结合的桥梁[3]。采集到的微观参数运用于中医健康状态的辨识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赋予采集信息以中医内涵,才能实现中医健康程度的评判,中医象数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证是人在特定阶段病理状态的概括,辨证是健康状态辨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特定阶段病理状态的识别和判断,因此状态辨识应充分考虑证的基本特征[4]。如在血瘀证的辨识中,人体血液流变参数提示血流速度慢、血液黏稠时,依据微观参数运用中医象数思维,可以推衍出机体处在血液运行受阻的状态,此处微观辨识可以作为血瘀证评判的依据之一[5]。利用微观参数可以量化的特点进行瘀血证程度的辨识,对实现中医健康程度的评判具有重要意义。
中观辨识是对中观参数进行判断,中观参数是指与健康状态相关的生物、心理等四诊信息及体质辨识资料[6]。中观辨识是采集人体症状、体征等外在之象作为基本要素,采集过程中同时出现的一系列要素,运用类比、象征等手段与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联系起来,以推演人体内在之象判断健康状态。医生通过四诊规范采集人体症状、体征、心理活动反应的中观参数,运用中医思维,辨识人体健康状态,其中以证素辨证中的证素积分为依据,可以实现中医健康程度差异的评判,中医象数思维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记载:“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有忧劳于事……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头大,廉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绐人,戮死。”其运用中医象数思维将人象的特点类比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依据外在之象的不同进而推演出五形人,实现不同形人之间健康状态的区分,依据同形人中观参数的不同,表现在外之象的差异,进而实现同形人健康程度的评判。
宏观辨识是对宏观参数进行判断,宏观参数是指与健康状态相关的天时、气候、地理环境、节气等,对人体生理与病理状态,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7]。宏观辨识是将自然环境中采集的宏观参数,依据其自然属性,运用中医思维综合分析其对健康状态的影响,实现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中医健康程度差异的评判,中医象数思维在其中起关键作用。正如《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因为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所以人体脉象根据四季的更迭会出现春浮、夏洪、秋毛、冬石之象。又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载:“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因为自然环境存在差异,所以不同地域易发病证会有不同,如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西方者其病生于内,北方者藏寒生满病,南方者病挛痹,中央者病多痿、厥寒热。人体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出阶段性状态的改变,依据自然之象取象比类,赋予其中医内涵与属性,进而推演其对人体健康状态变化的影响,实现健康状态辨识。依据自然之象在不同时间与空间条件下作用于人体产生健康状态的差异,实现健康程度的评判。
微观、中观、宏观任何单一的辨识,不能作为人体健康程度评判的结果,中医健康状态辨识需要建立在整体观的基础之上。整体辨识是从整体出发,联系、全面地分析人体看似零散的外在之象,将三观辨识统一其中,从人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方面综合分析,完成健康状态辨识,中医象数思维广泛运用于整体辨识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将六腑、九窍、五体、四肢百骸等联系为一个整体,脏器之间相互协同,共同完成机体整体的生理活动[8]。中医把人体具有不同属性的脏器与木火土金水5种元素进行象征、类比,运用五行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论述和推演脏腑之间的联系。《灵枢·通天》有五态人的划分:“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五态人格学说通过与五行的结合,将少阳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太阴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分别对应木、金、火、水、土五行,进而分析人体外在表现[9]。五态人形与神存在外在之象的差异,阐明人体阴阳有偏盛的不同,脏腑生理功能有强弱的不等,健康状态程度不一。
人不是孤立的个体,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各种因素都可以通过对情志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人体的健康[10]。《素问·举痛论篇》:“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说明七情可以导致气机运行失常。《儒门事亲》:“故悲可以治怒,以恻怆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11]”阐述了情志异常通过七情之间作用实现互制,其本质是在中医象数思维指导下的五行相克。每个人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所处的社会环境具有差别,受社会因素会影响产生的情志存在差异。不同情志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的状态,不同程度情志因素也会造成有差异的健康程度。
人体与自然相应,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机体一切形式的运动都受天地的调控。中医经络学说是古人通过观察江河湖泊的流注,取象比类到人体经络中井、荥、输、经、合的五腧穴,如同水流受阻堤坝会出故障,人体经络循行受阻、经脉运行不畅,人体便会生病[1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顺应自然规律则是灾病不生的健康状态,逆自然规律则为灾病的状态。掌握顺应自然的法则,明确人体健康状态与自然规律的内在关系,能实现机体健康状态差异的评判。
健康状态辨识适用于各种人群,每个个体不论是处在未病、欲病、已病或是病后的状态,同一个人因时间、空间的差异或是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时间、空间条件下,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健康状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象数思维为手段,整体观念为基础,将微观辨识、中观辨识、宏观辨识统一于整体辨识中,对实现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判健康程度的差异、完善中医健康状态辨识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