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在“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探讨①

2019-01-09 08:02孙世杰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免疫学医学教学模式

魏 晶 王 冰 李 芳 孙世杰 李 霞

(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免疫教研室,大连 116044)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发布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加快构建以“5+3”为主体的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1],旨在塑造兼具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实践性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要求培养模式也要随之改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宗旨之一。医学免疫学作为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知识日新月异、内容繁杂、概念抽象、理论深奥,而且涉及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诸多前沿科学,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2]。因此探讨如何以“素质教育、能力教育”为落脚点,提高免疫学授课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教研室在2017年下半学年,以2016级临床医学“5+3”一体化学生为培养对象,对其医学免疫学教学从理论教学形式、专业英语提升、科研思维培养、评价方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在学生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的前提下,培养独立自主的创新思维意识。

1 丰富理论教学形式

坚实的医学基础对高校医学生未来发展尤为重要,因此将老师主动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学习模式显得尤为重要[3]。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指将优质的大规模在线公开课教学资源(如视频、课件、测验、在线作业等)应用到小规模的实体校园注册学生的一种课程教育。我们对“5+3”一体化培养的学生采用了课堂讲解内容为主,SPOC在线教学为辅的教学形式,即“教师引导,学员主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利用SPOC资源,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的盲目性,有助于培养主动学习能力,并能促使其更高效深入地展开课堂讨论。将理论课SPOC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鼓励学生通过自学完成,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SPOC与讨论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必将成为素质教育的主导。

讨论式教学法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要培养实践性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改革传统教学思维是尤为重要的环节,其中就包括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在诸多教学方法中,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近年各大医学院校广泛开展的一种讨论式教学模式。PBL是以问题为基础展开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模式,强调情境教学,重视角色感,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其教学过程大致为:提出问题-自学解疑-重点讲授-总结归纳[4,5]。我们对本校2016级临床医学“5+3”一体化培养学生的医学免疫学课程进行了传统教学模式与PBL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双轨制教学模式的尝试,采用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1.1PBL病例选择 案例是PBL课程的核心,案例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创造情境,以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BL教学病例的选择上要求病例是在现实生活或临床实践中的常见多发疾病;要尽可能多的涵盖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知识,不仅囊括专业知识,还应涉及心理学、伦理学等方面相关学科。经过我们与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沟通,选择自行撰写病例,选择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发病机制与免疫系统异常直接相关的病例。调整原始病例内容,突出免疫系统异常所致相关症状以及针对免疫学病因的治疗等部分,删除低相关性内容。案例撰写完成后,组织评审专家评审并根据意见修改后用于PBL教学。将病例分割为两幕,第一幕主要为病史询问、入院检查;第二幕突出针对免疫学发病机制的治疗。

1.2PBL课堂组织形式 专门准备用于讨论式教学的小教室,PBL教学总计8学时,共3次,每次课间隔一周,学时分配为2、3、3学时。学生随机分组,每组10人左右,提前选出主席及秘书,主席主持讨论过程,秘书负责问题归纳整理。第一次课发给学生第一幕资料并针对资料内容提问;第二次课首先解决第一次课所提问题,然后发第二幕资料并提出问题;第三次课解决第二次课所提问题,并交流PBL教学心得。PBL教学过程中,通过带教老师适时适度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患者的临床表现、免疫学诊断治疗都是围绕免疫学病因展开的;倡导学生课后通过查阅专业学术书籍或文献获得所提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通过ppt、微课、表演等多种方式在课堂展示问题答案。

2 将专业英语融入理论教学

免疫学仍存在诸多未知需深入探索的领域,了解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培养学生探索未知、培养终身学习的态度至关重要。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将专业英语植入式学习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同时,还可以养成专业文献阅读习惯,有助于培养具有探索精神的医学人才。

2.1师资保证 优良的师资队伍素质是将英语融入理论及实验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教师队伍持续稳定发展是“5+3”学制改革的基础和保障。我们教研室承担临床医学“5+3”一体化免疫学教学的教学团队由8名教师组成,平均年龄44岁,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省级教学名师1名,5名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团队成员近三年内有3人参加过教育部组织的英语师资教学培训。在将专业英语融入理论及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带教者熟练掌握专业英语,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师资团队8人中有6名教师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具有较强的科研素质。

2.2教学形式 选用曹雪涛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免疫学》为理论课教材,《Kuby Immunology》作为参考教材。课堂讲解以中文为主,课件为全英文内容,首次出现的名词配有中文标注。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要提倡学生提前预习熟悉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发挥SPOC网络教学平台融合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在线教学的优势,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6];同时利用网络交流工具,QQ群、微信群与学生分享免疫前沿,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潜能。

3 科研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科研思维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域最具创造性的学科之一,由于其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紧密联系的独特优势以及免疫学技术在基础、临床科学研究中应用的广泛性[7],以免疫学相关基础理论为切入点一直是科研的热点。我们在教学中利用科研平台的便利,将经典的学术文献引入免疫学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在课堂上结合理论教学,适当向学生介绍发表在免疫学国际权威杂志的科研文献的研究背景、免疫学技术方法和研究成果及意义。例如在讲解淋巴细胞时,适当介绍调节性T细胞和调节性B细胞的相关新进展;在肿瘤免疫讲解过程中,要结合2018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获得者在肿瘤免疫领域针对PD-1免疫靶向治疗的研究。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

4 健全考核制度,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

形成性评价最早由美国教育学家斯克里芬(G.F.Scriven)于1967年在《评价方法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并由美国的教育学家布鲁姆(B.S.Bloom)应用于教学领域[8]。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开展而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9]。

4.1形成性评价的优势 形成性评价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方位考核,监控学生知识与综合技能的提升,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培养。形成性评价取代了过去教师为主体的模式,利用学生自评和互评,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评价体系中也包含学生评教,能够规范教师的授课行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4.2形成性教学评价的应用 由于形成性评价能更客观评价学生真实学习状态,我们将其作为“5+3”教学的评价指标,包括PBL教学评价和客观考试评价,前者是形成性评价的关键部分。PBL教学过程结束后,设有教师评学生、学生互评以及学生评教环节,其中教师评学生是PBL教学评价的主要部分,带教老师根据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团队协作情况、资料查阅是否认真细致等方面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占比PBL总成绩的80%;学生间匿名互评占PBL总成绩的20%。两部分成绩汇总后占比总评成绩的20%;其余80%来自于期中及期末考试。这种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对自身及其他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有效提高学生的责任感[10],能真实反映学生综合素质,避免传统评价体系中学生单纯追逐试卷高分而忽视能力培养,突出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

基础医学教育是医学人才培养的根基,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产物,新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为医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条件。医学免疫学作为医学生的主干课,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讨与学制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以“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为切入点,围绕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以解决问题、探究式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方式[11],设计出全新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有效探索和实践。建立适应我国现状和需求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力为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免疫学医学教学模式
《中国免疫学杂志》第九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中国免疫学杂志》第九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本刊诚聘特约审稿人
本刊诚聘特约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