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小组课教学探究

2019-01-09 07:10谢传红
歌唱艺术 2019年8期
关键词:歌唱声乐音乐

谢传红

声乐学科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教委颁布的《高师音乐教学大纲草案》就规定:声乐教学采用个别课、集体课、小组课和大班课相结合的形式。但是直至现在,教师和学生依然普遍认为声乐专业的学生就应该上“一对一”的声乐课,上声乐小组课效果不好。这样的意识造成教师和学生对声乐小组课有抵触心理,教师不钻研,在课堂上应付学生,学生觉得上声乐小组课没有明显进步,严重影响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反过来又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相互应付,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合作关系,如果教师和学生不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不能彼此信任,那么可想而知,这样的合作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是一名地方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师,从事声乐教学工作已有十余年,本文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三个方面对高师声乐小组课的教学进行论述,望能抛砖引玉。

一、从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看声乐小组课的可行性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培养职业音乐师资。①高师音乐教学虽然也可能培养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歌唱人才,但主要的任务是培养音乐教育人才,尤其是面向基层音乐教育的教师队伍。高师招收的学生人数多,学生的声音条件参差不齐,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如果我们用专业院校的模式来指导学生学习声乐,往往与高师培养目标与今后择业的实用性相距甚远,从而就不能培养出符合中小学需求的音乐师资。高师音乐教育应坚持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可盲目向音乐专业院校看齐而在专业上偏重追求艺术上的“高”“精”“尖”。作为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要求师范专业毕业生力争达到“在讲台上是称职的教师,在舞台上是合格的演员,在课余文艺活动中是活跃的多面手”②。

作为一名高师声乐教师,要将声乐小组课的教学作为一项课题进行研究,不断总结、探索,寻求一套科学有效的声乐小组课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灵活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声乐个别课和声乐小组课的特点看声乐小组课的优势

1.声乐个别课的特点

声乐个别课(也称为声乐小课),是指以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声乐技能训练方式。国内外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主要是采用这一形式,这是一种传统的声乐教学方式。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噪音生理条件和个性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相互信任。通过系统的训练、学习,学生在发声技能、歌唱能力和艺术表现方面会有较快进步,这样的教学最适合培养专业歌唱演员。但是,在“一对一”的个别授课情况下,学生们很少有机会看到或了解到其他人的声乐课的情况。他们主要的声乐知识和演唱体验知识局限在个人声乐课的积累,他们很有可能只清楚自己是怎么唱的,而对于他人的歌唱所存在的问题却不能敏感地察觉和提出解决办法。这样就使得学生视野狭窄、思维单一、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对教师过于依赖。

2.声乐小组课的特点和优势

声乐小组课,就是一位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同时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生的声乐教学,学生人数一般为二至八人。高师声乐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不要认为声乐授课的最佳方式只是“一对一”的小课,而要看到声乐小组课的优势,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在高师开设声乐小组课的合理性,让学生接受而不是排斥这一授课方式。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这样的人才要具备较好的专业素质、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开拓、敬业、批评与合作精神。而这些素质通过声乐个别课是难以培养的,声乐小组课却能对这些素质的培养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声乐小组课的优势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开阔眼界,拓展思维

声乐小组课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一起练唱,也可分别对个人进行指导,这样教学中的点和面就得以结合,学生也因此能够经常地听到其他人的声乐课。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体验到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影响。这样的声乐小组课不仅打开了学生的眼界和思路,还促使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体验,在边学、边观摩、边讨论的学习实践中,改变和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对学生展开声乐教学③,培养和促使学生养成善于倾听、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表达、具有一定即兴演讲能力的良好素质和具有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的思维能力。

(2)丰富曲目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声乐小组课的学习中,可以看到教师如何根据其他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发声。学生听到教师帮助他人解决与自己同样的问题,他可能就会从中获得对嗓音如何运行和如何加强有更深刻的判断能力④。在小组课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选择歌曲,学生就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曲目,这样的教学可使学生在风格的掌握、艺术处理、演唱经验的积累、识别声音优劣等方面得到很好的提高。通过观摩其他同学的声乐课使自己对声乐艺术有了更理性的思考,从而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为今后从事音乐教学工作积累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3)合理利用教师资源,避免重复教学

高师院校降低门槛扩大招生,致使在校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学生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通过开设声乐小组课,不仅缓解了师资不足、教师压力过大这一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重复教学。高师音乐专业的新生,大部分没有经过长期系统的声乐训练,在歌唱发声方面基本功不够扎实,缺少声乐理论知识。声乐小组课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歌唱发声基本原理、方法等共性知识点时可避免重复教学,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有利于同学间的相互鉴别和督促。著名的威尼斯音乐学院声乐教授伊莉丝·科拉岱蒂在她的一篇文章中谈道:“我习惯当着所有的学生上课。”“当我对学生中的某一个人讲点什么的时候,全班都听清了,而且力求弄懂……相同的东西就可以少讲几遍……”⑤

三、声乐小组课的教学宗旨

1.打好中声区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师音乐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处于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因此,在本科一二年级阶段可以四人为一组上小组课,同一组学生是同性别、同声部。这一阶段主要是解决歌唱发声的共性问题。通过一至两年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良好的胸腹式呼吸,初步建立整体共鸣状态和声音的连贯性,着重解决中声区,为拓展音域做好预备;并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对声音有基本的辨别能力。在歌曲的选择上以初级曲目为主,适合同组每一位学生演唱,每次课可安排一至两首歌曲的练唱,并结合相关的声乐生理、心理、表演知识统一讲授,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利用上课时间,而且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督促,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积极氛围。

练声时间为15至20分钟,教师要具有敏锐的听觉和辨别能力,当学生一起练声时一定要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练声是歌唱训练的必要手段,通过指导学生练声,使学生逐渐建立一种正确的发声状态,锻炼歌唱机能。教师要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在关键的时候单独训练、单独指导,如换声区的练唱。小组课的教学要求教师随时发现问题并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控,做到因材施教。

每个学期第一节课将本学期教学计划中的曲目告知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制订学习计划。对于歌曲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而且要求学生做相应的文献搜集和整理工作,对歌曲进行分析,包括词曲作者、歌曲的创作背景、思想内涵、曲式结构等相关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表述对歌曲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一起练唱时,针对歌曲的重点、难点予以指导。再让每位学生谈谈自己对歌曲把握不好的地方,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同一首歌的演唱,每位学生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教师逐一指导,不仅是在教学生怎样唱,同时也是在教学生怎样教,而且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与教师形成互动,避免灌输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思考的习惯,并提高他们对声音的听辨能力,逐渐形成正确的声音概念。

2.共性中彰显个性,共性服从于个性

到本科三年级,声乐主修学生有了一定的声乐演唱基础,这一阶段要特别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音乐学家田青教授曾在“青歌赛”上痛斥“学院派”民族唱法的所谓“千人一声”。在答记者问时他表示:“民族唱法讲究规范性,科学化。而讲究规范的负面,是会使个性被共性淹没,使艺术的创造性被艺术的规范性淹没。”在教学中,要协调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演唱技巧并保留自己声音的独特性,演唱作品时要表现作品的灵魂。要跳出目前音乐院校“模式化”发声和教学方法的束缚,切勿培养出“学院派罐头歌手”。

当今传媒的发达,使得学生在学习声乐时投机取巧,不认真唱谱,而是听歌学歌,这样的方式带来很多弊端。第一,节奏、音准的错误;第二,识谱视唱能力未得到锻炼;第三,模仿范本的声音和演唱风格,失去个性。2012年暑假期间,笔者曾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声乐教师高级研修班”,声乐教育家孟玲教授在给我们现场授课时说:“听别人录制好的歌曲学歌,就如同吃别人吐出来的东西。”这样的学生只是一个业余声乐爱好者,教师要督促学生养成规范的学习习惯,切不可把“范本”当成标准答案,个性是艺术的生命,要把握住共性服从于个性、技巧服从于音乐的原则,在学习过程中多思考、多分析,理解作品,提高技能,逐渐提高自己的二度创作能力。

这一阶段要使学生的歌唱技巧更成熟,嗓音更动听、更灵活、更持久,音域更广,表达歌曲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小组课的学生人数减少至两人一组,重点训练声音的连贯性和声区的统一,拓展音域。歌曲为中级曲目,根据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歌唱能力、性格为学生选择适合的歌曲。另外可鼓励学生演唱自己家乡的民歌,并且同组学生,可互相教唱。这样可激发学生对本民族音乐的热爱,在民歌传承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民歌学习环节是体现演唱个性最明显的环节,学生在演唱自己家乡的民歌时用的是自己民族或地区的语言,不受谱面和所学歌唱技巧的约束,可尽情表现歌曲的民族风格和地域性特点。

3.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到本科四年级,学生在歌曲演唱、艺术表现方面已具有一定能力,这一阶段是大学期间最后的提升阶段,但要注意的是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那些既有天赋又勤奋、演唱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要求技巧更娴熟,对作品的理解更到位,表现歌曲更成熟。而对于那些先天条件有所欠缺的学生则不可盲目要求,一定要量力而行,选择难度适中的曲目演唱,要求声音基本规范,对作品有深入的理解,有一定的表现力。声乐教育家沈湘说:“在教学生时要防止不必要的强制,一定要真正按照学生的条件帮助学生去唱,帮助学生进行艺术创作。”⑥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具有相关的声乐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声音概念,对声音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并具有初步的声乐教学能力。课堂练声的时间可缩短为10分钟,选择能扩展音域、训练声音灵活性的练声曲。计划学唱的曲目大部分由教师为学生选择,其余可由学生自选两三首。课堂中学生演唱歌曲环节由教师个别指导,同学间相互观摩歌曲的演唱,针对演唱开展简短讨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互助精神。对歌曲要有深入的理解,要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词曲作家的生活背景、价值取向、情感体验和文化背景,启发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歌唱,以及从心灵上与观众碰撞和产生共鸣。技术永远为艺术服务,让歌唱真正成为有音乐性的歌唱,切不可把学生培养成“发声匠”。

声乐属于实践性的艺术学科,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和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如果脱离艺术实践,就不是完整的教学,将无法圆满地完成声乐教学任务。声乐艺术实践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歌唱心理的主要渠道,也是反映教学效果,体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⑦声乐小组课中的艺术实践主要是演唱实践,其次应适当融入声乐教学实践和钢琴伴奏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又进一步促进理论知识的提升,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在音乐厅进行小型汇报,锻炼学生的舞台心理素质,训练舞台表演能力。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技能,课余时间练习,课堂呈现,为学生今后走上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岗位积累宝贵经验。

小 结

声乐小组课作为高师声乐课堂主要的授课方式,作为一名高师声乐教师,要抛弃陈旧的教学观念,保有探索、钻研精神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积极地心态教学,正面地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接受声乐小组课。在教学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反馈意见,然后对教学做出相应调整,更新教学方法,提高声乐小组课的教学质量。

注 释

①余笃刚、蔡远鸿《声乐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第134页。

②王蓓《浅谈高师声乐小组课的教学优势》,《中国音乐》2002年第2期。

③杨立岗著《声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④[美]理查德·奥尔德森著,李维渤译《嗓音训练手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页。

⑤刘笃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小组课的几点优势》,《音乐天地》2003年第10期。

⑥沈湘著,李晋玮、李晋瑗整理《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第76页。

⑦同注③,第103页。

猜你喜欢
歌唱声乐音乐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歌唱十月
音乐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