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中医药传承的大量信息中,不乏相关的艺术造型存在。先民们在与石头、火焰打交道的过程中,创作了陶塑,不仅制作了如罐、盆、钵、鬲、灶等谋生的工具,还创造了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品,奠定了后期雕塑发展的基础。中医药文化用雕塑形式表达,相当于找到伴随生命活动出现的共生艺术表达形式,强调在文化传承过程中,需要将无形的软文化用器物做载体进行硬表达,形象生动地说明与诠释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在当今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并不缺乏运用雕塑形象来展示中医药文化题材的作品,但是从来没有用雕塑的艺术形象完整地诠释主题性中医药文化内涵,只是以某一个人物形象、某一本文献书籍、某一个炮制加工的方法、某一个疾病诊治的环节、某一个典故中的场面……这些雕塑很难完整表达出主题性的文化题材,以“本草炮制主题”为例,就需要直观展示本草经过修制(纯净、粉碎、切制)、水制(漂、洗、淘、润、淋等)、火制(炒、炙、焙、烤、煨等)、水火共制(蒸、煮、烫、煮等)、其他制法(发芽、发酵)等。因此,安森汉医堂在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文化中心专家指导下,打造了全国首套以中医药内外治法为主题的75位人物组成的“中医药术数文化”雕塑群,并在“2018年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健康文化大型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国家博物馆现场进行展示,受到与会专家与领导的好评,多家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现特选出其中医药文化特色鲜明的雕塑,放在2019年杂志封面上,向大家展示。
一是以中医内治法为主题,展示中医药的内服方式,利用食材与药材,采用单纯饮食、单纯本草药物、饮食加本草组成药膳3种形式,表达出中医药内治法就是利用两种食材、3种形式调节人体阴阳动态平衡。因此,以“饮食药膳雕塑群”从饮食结构、饮食加工方法、常见饮食形式(汤、粥、茶、酒)几个方面展示饮食与药膳,体现“药食同源”的理论;以“本草炮制雕塑群”从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体现“炮制虽繁不敢减半点人工”的理念。
二是以外治法为主题,展示中医用正骨(如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等身姿主动,或上夹板等被动方法保证骨骼端正)、揉筋(如导引等主动,或拔伸、牵引、按揉等被动方法保持筋膜柔软)、通经络[如穴位信号传导(指针、针刺)、经络疏通(刮痧、按摩、推拿等)、气血加温(艾灸、浸泡、温熨、熏蒸、拔罐等)]等方法稳定人体内环境平衡,体现了《黄帝内经》中“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理论与遵道而为的理念。
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诸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基础,而两汉一代才是真正实施这些思想的重要时期。中医药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成书,《伤寒杂病论》建立临床辨证论治体系,本草奠基之作《神农本草经》问世,都出现在这个时期。汉代画像石也是这个时期的艺术形式,与商周的青铜器、唐诗宋词各领风骚几百年。因此雕塑群人物衣着以汉服风格为主,颜色参考在西南地区常见的汉代画像石颜色,选择了接近红砂石又保持汉风的陶红色。让埋在地下、陈列在博物馆的西汉陶俑形象活起来,为我们讲好中医故事,传播好中医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