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灭城乡鸿沟”的昆山之道

2019-01-09 04:37张树成
上海农村经济 2019年1期
关键词:昆山城乡农民

■张树成

改革开放40年来,昆山历届领导一以贯之把加强“三农”工作,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视作时代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年复一年,久久为功,终于在昆山农村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冲破了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家庭纯农化、人口结构本地化的桎梏,使农村社会结构、城乡统筹发展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城乡差距大大缩小。正因为如此,昆山创造了综合实力从2005年起已连续14年在全国百强县市中夺冠。究其日渐湮灭城乡鸿沟的成功之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破除城乡分治规划的旧体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昆山以撤县设市为契机,以城乡统筹和片区发展的理念,以城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勇于探索,敢于突破城乡分治规划布局的旧体制,明确将市域931.51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全面覆盖规划,经过艰苦努力,逐渐形成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众星拱月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目前,城区中心两翼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高新技术开发区、花桥经济开发区),市域南北有2个国家确定的改革试点镇(张浦镇、周市镇),2个依托阳澄湖、淀山湖发展特色经济镇(巴城镇、淀山湖镇),3个保留的千年古镇(周庄镇、锦溪镇、千灯镇),还有紧靠城区和沪宁高铁、高速公路的陆家镇,为城市副中心。在各区镇中,业已建成200多个农村新颖社区,全市近80%的农户通过拆迁和撤村并镇已入居具有现代气息的公寓房或联体别墅、独幢别墅,大大改善了居住条件,过着现代化生活,城里人深感羡慕。2018年7月10日,由省政府批准的全省首个起点更高、想得更远的《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不仅全新一跃誓将昆山逐步建成现代化大城市,并以此作为城市建设总定位,而且将昆山的花桥-嘉定的安亭-青浦的白鹤连成城镇圈,作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现代化发展的先行先试区,并与上海联合规划,共保淀山湖,协同开展吴淞江沿线生态环境和空间景观的塑造,名副其实地誓把昆山建成江苏东大门、上海卫星城的欣欣向荣大城市。

二、破除城乡工农区隔的旧框框

改革开放前,农民只能与黄土打交道,城镇居民可与机器相伴侣,似乎成了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定律。然而,昆山终于出手把这个城乡二元结构所致的旧框框冲破了。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昆山为改变长期存在的单一农业经济、工业寥寥无几的落后状况,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果断确立了“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村,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横向经济联合发展的方针,自费兴办了开发区及工业小区,发展了一大批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涌现了不少新型的规模化工业企业,很快改变了单一农业经济格局,大批农民走出田岸奔向城镇或就地务工务副,使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排序由原来的“一、二、三”转变为“二、三、一”,实现“农转工”的历史性飞跃。接着,深入贯彻邓小平1992年春天的南方讲话,敞开城乡大门,吸引苏旺你、沪士电子、捷安特、富士康等大批外资企业驻区、进镇、入村,并助推众多的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配套协作,使全市外向型经济突飞猛进,全市经济结构很快由“农转工”嬗变为“内转外”。以2000年为例,全市进出口总额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21.8%,全口径财政收入来自外向型经济的占50%以上,全市经济总量由乡镇一块作出的贡献占62.1%。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铆足劲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区镇联动融合发展,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发力,形成了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又使昆山经济基本实现“低转高”的新飞跃,整个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工业以外向型为主,产业以高新技术与新兴产业为主。

三、破除城乡建设分割的旧格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昆山各级各部门矢志不移、同心协力,采取城乡统筹之策,切实改变农村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状况。对此,城乡人民共同感受最深的是农村路桥、供电、通信、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大改观,城乡交通电信无缝对接,千百年来固守藩篱分隔的旧格局得到彻底改变。“若要富,先修路”,这是昆山改革开放成功之道,经验之谈。昆山是典型的江南水网地区,境内湖塘密布,历史上人们出行主要靠舟楫走水路。那时的昆山农村,尤其是边缘乡村,因交通闭塞而经济比较落后,改革开放前四五十岁以上的农村妇女和许多老年农民连火车也未乘过,百姓出行叫苦不迭。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县)镇领导班子形成了“路通财通”的共识,把兴建城乡公路交通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领导精力,逐步形成了具有现代化标准的水陆大交通网络体系,基本满足城乡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和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物质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沪宁铁路、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高速路和沪宁高速公路、沪宜高速公路、常嘉高速公路、苏沪高速公路在昆山境内穿过,还有长44.21公里的城区中环高架,这样四通八达的地方公路与国家的高速网连成一个整体,实现了昆山农村与上海、苏州“1530”通达目标,即,15分钟在昆山境内任何地点都能上高速路,30分钟能到达上海或苏州。不仅如此,现在规划扩建的312国道昆山中环将与苏州中环无缝对接,启动实施上海至苏州的轨交S1线,路经昆山设了25个站点,更进一步共享城乡一体化的同城效应。水路交通共有苏浏线、苏中内港与外港线、申张线等50条航道、29座航标,总通航里程386.87公里,且与运河大通道相连。由此透视昆山发达的交通网络真是延袤千万里,遍及全国各大城市。供电、电信事业,城乡一体化蓬勃发展,农民期盼已久的“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信传不用纸”的愿望已全面实现,更令人瞩目的是昆山农村每百户家庭已拥有移动电话200多部、电脑近100台,成为寻常百姓家互通信息、了解世界、兴家立业所必备的通信工具,大大缩小了城乡差距、缩短了时空距离。农村的集中供水、集中处理垃圾等公共设施建设做到全覆盖,早已实现城乡一个龙头供水、一个炉子焚烧垃圾发电,以及分区镇统一治理污水。近年来,城乡又统一推进“厕所革命”,大大改观了农村脏乱差的状况。

四、破除城乡社保不一的旧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市镇两级不遗余力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只是将城市生活要素向农村辐射,而且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建立与完善以低保、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征地补偿、拆迁补偿为主的农村“五道保障”,筑起遮雨挡风之墙,且与城镇社保并轨,从根本上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从2007年1月起昆山低保按照人均生活费用不低于每天1美元的国际标准给予补足,2008年又把标准提高到每天2美元,到2017年提高到每天4.6美元以上。2003年起,实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全市10万多老年农民(女满55周岁,男满60周岁)无门槛进入,每人每月领取养老金100-130元,尔后逐年提高,到2009年1月起提高到每人每月领取250-280元,并将女性年龄降低到50周岁,年龄上与城镇居民接轨。前几年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养老保险金全面并轨,月均每人可领取养老金1500元左右。征地补偿基本做到失地农民不失业、不失利、不失财。医保方面,从2004年起,城乡居民看病一样“刷卡”,农民参保率达95%以上;2007年起还实行城乡统一的大病保险,时至今日,大病医疗费报销全面实行上不封顶;因病因残困难人员实行“零自负,零支付”的医疗援助。农村教育早已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农村的影剧场所、图书馆、文体活动室等文化设施一应俱全。还有城乡为老年人办起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04家,社会化运营率53%。可以这样说,在昆山切实兑现了农民所盼的“老有所养,贫有所济,病有所医,弱有所扶,学有所教”的愿望,基本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

五、破除城乡人口狭隘的旧观念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昆山率先在全省突破城乡户籍制度二元化、农村人口本地化。早在1984年,通过横向经济联合,大胆引进四川、贵州等地“三线”军工企业的人员,以及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企业人员来昆落户,尔后逐年扩大外来人员群体,包括其家属、子女在内一起移民入住昆山,成为“新昆山人”,社会福利等方面与昆山本地人一视同仁。2008年新昆山人就达到954162人,占全市总人口1644507人的58%。这一年,仅全国各地来昆务工的劳力人均带走务工收入30多万元,加上社会保障等收入,外来人口得到的红利较为可观。目前,全市户籍人口加流动人口达到240多万,其中外来人口占70%多。户籍制度的改革推动农村人口结构的大变化,不仅破解了昆山农村家庭纯农化,而且促进了昆山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据资料反映,全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78年的89.6%下降为2008年的31.9%,大批农民成了兼业户、非农专业户等,真正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不到5万人。这一人口结构的深刻演变,催生城乡建设蓬勃发展新景象。

六、破除城乡居民收入的旧套路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农民阶层的急剧分化和经济收入结构市场化,当年“种田吃饭,地头置菜,育牛耕田,喂猪过年,养鸡免盐”的农村产品经济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农民收入单靠农业的旧套路已进入历史博物馆。2017年统计资料反映,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收入仅占4.3%,而非农收入却占到95.7%。由于农民经济收入多元化,生活水平节节高。过去农民吃陈粮、烧陈柴、有存货(自己腌制的咸肉、咸鱼等),就心满意足了,现在吃讲营养、烧有燃气、用钱刷卡,同城市居民相比不相上下。普遍反映,过去农民家里喜爱的“老三件”(手表、缝纫机、自行车)都换成了“新三件”(电视机、电话机、洗衣机),现在“新三件”又换成了“洋三件”(别墅、轿车、手机加电脑),样样变得现代化了。特别是党的十九大继党的十六大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20字要求,又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20字方针的更高目标,各级各部门闻风而动,付诸实施。这样,不但有效地增强村级经济收入,改善生态环境,而且进一步拓宽了农民致富途径,引领城乡人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这是“昆山之路”的核心所在。据2017年统计资料反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8859元,比1978年201元增加192.3倍,年递增14.1%;城乡人民可支配收入之比1.94∶1大大低于江苏及全国的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分别达到28.1%和0.3%,城市化率为72.8%,人均预期寿命由1978年的68.16岁提高到目前的83.63岁,城乡人民共同过着较为富裕殷实、和谐安康的幸福生活。

七、破除城乡精神文明旧陋俗

昆山各级各部门在注重提高城乡人民物质生活的同时,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破除陈规陋俗,让老百姓过着物质生活富庶和精神文明生活富足的“双富”美好生活。上世纪50年代,昆山着重破除城乡黄赌毒、封建迷信盛行的伤风败俗,净化社会空气;60年代着重开展学雷锋活动,争做好人好事蔚然成风;70-80年代着重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弘扬道德新风尚;90年代着重开展“三爱三礼”活动,发扬“三创”精神;进入新世纪着重开展“创文明城市,打造魅力昆山”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活动,形成“道德在于心,落实在于行”的强烈社会氛围,风清气正,扬善驱恶,扶正祛邪,使社会面貌和人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昆山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增添“昆山之路”越走越宽广的坚强活力。

猜你喜欢
昆山城乡农民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迈晟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