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小 王 晶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进行曲奏响上海农村地区,土地改革成为其中振聋发聩的重音章节。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除农业税,再到松江区实行家庭农场模式,成为全国示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带领农民走上致富之路。短短几十年间,农村跨过计划经济来到市场经济,正踏着科技兴农的阶梯大步迈入现代农业新篇章。如今,千百年来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美丽乡村的蓝图已然波澜壮阔。
——松江区水稻亩产量,从1978年的501公斤,提高到1998年的576.4公斤,2017年的580公斤,2018年为585公斤。
——在粮食生产机械化过程中,松江区1985年的机播率只有0.02%,1998年提高到17.2%,2007年为24.8%,2017年已经上升到88.27%。机收率1985年为 0.17%,1998年提高到 65.1%,2007年为99.98%,2017 年已达到 100%。
——1998年,松江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5790元,2003年增至6790元,2007年达10367元。随后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至2014年增至21736元,7年间翻了一番;至2017年提高到30245元。
——2007年是松江区实行家庭农场模式的第一年,全区共有家庭农场708户,经营粮田面积共11.5万亩,占全区粮田总面积的69.7%。到2017年,家庭农场户数增加到921户,经营粮田面积13.92万亩,占全区粮田总面积的95%。
1979年,松江开始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1980年起,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广泛推行,至1987年年底,全县2792个生产队全部实行。这意味着原本拥有少量农田者,有了出让自家承包农田或是经营更多农田的选择权,富余劳动力得以解放,外出务工成为新的收入来源。与此同时,因为规模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同时也实现了收入显著增长。这一基本经营制度的确立,极大地调动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使农业发展越过了长期农产品短缺阶段,农村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也为机械化手段引入,进一步推动农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的时候看到家里人常年在田里忙乎,很多环节需要人工操作,很辛苦。后来慢慢出现了大型机器,但那时候的机器既不够先进且会操作的人也很少,往往还是要投入大量辅助人力才可以完成。”泖港镇腰泾村的村民李春风家中世代为农,他回忆父辈之所以那么忙碌,是因为家家户户都有几亩田,不管刮风下雨每个人都要下地劳作,但忙了一年的收成也就自家够吃刚好多一点。
进入21世纪后,松江区的农业机械化在国家、地方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加快了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步伐,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处于历史高度。2007年,李春风父亲李爱云流转经营了村里117亩粮田,成为全区首批家庭农场主。这些年来,他们家先后购置了4台拖拉机、1台收割机、1台直播机、1台植保机。李春风还成立了农机联合互助点,农忙时除了作业自己家的粮田,也为其他村民提供服务。如今,像他们一样的家庭农场,全部实现了从灌溉、耕作、植保、收获、运输等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以水稻机械直播为重点的粮食种植机械化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先进的粮食烘干机械设施普遍装备,场地、马路晒粮行为将终结,蔬菜耕、种、植保、浇灌、保鲜、上市运输等关键作业环节也有了相应的机械与设施,填补了许多年的历史空白。
朴实勤劳的中国农民,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带来的不仅是解放双手,还有令他们曾经不敢想象的生产效率。2007年,李春风家使用的是国产小型收割机,每天收割30亩左右,到了2010年变成了滚筒式收割机,虽然提高到日收40亩左右,但是操作起来很累。现在他们使用的收割机又更新换代了,方向盘变成了液压式,储粮仓的装置改进了,容量能够装1600斤稻谷,不需要再配一个人用麻袋接着。李春风说:“我们现在一个人的生产效率,和以前一个生产队的差不多。”
近年来,粮食、蔬菜新型机械示范不断在农村推广,农民们积极学习农机科技,全区农机4S店综合服务管理系统逐渐完善,农机专业保养、维修、评估、处置等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使家庭农场等专业农民获得覆盖生产全过程的高效服务。松江区农机4S店荣获了“2018年中国农机行业年度农机化杰出服务奖”。
1998年,松江农业经过土地流转向种田能手集中、土地向农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三个阶段,基本形成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框架,农业规模经营面积13.56万亩,另有1222个专业大户经营粮田5.92万亩。从2007年起,全区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向二、三产业,全区非农就业农民已占农村总劳动力的90%以上。农业劳动力大量非农化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使农村耕地出现大量闲置或半闲置状态,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凸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松江区开启了家庭农场工作的探索。
家庭农场以“依法、自愿、有偿”为原则,农户承包土地委托村集体统一流转,形成适度规模,再由家庭农场经营。松江区委副巡视员、农业委员会原书记兼主任封坚强说:“当时和专家探讨出来的结果是,一个家庭农场种植的适度规模在100到150亩左右,最大的控制在200亩内,由一户人家2个劳动力完成生产经营。”按照当时稻谷价格每市斤不到1元的价格,年收入在5至6万元,已经高于务工的收入。真金白银让农民尝到了甜头,一度出现了村民争当家庭农场主的趋势,第二年的家庭农场户数就达到了708户。相关部门适时提高准入门槛,通过采取“负面清单”的考核方式,如“焚烧秸秆一票否决”来规范提升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能力。
家庭农场有一条铁律——经营者自耕,即家庭农场经营者必须是本村的农户家庭。外来居民或其他投资者建立的农场严格界定不能算作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经营者则在农民自愿提出申请的基础上实行民主选拔。封坚强表示,只有这样才能稳定生产的质量,在规范操作本村人也会比外来人更加谨慎,对环境保护也会更加认同和身体力行。这样做的另外一个好处是有利于家庭农场经营者队伍的稳定,家家户户根据自己的农业机械化能力申请经营面积,和家庭农场自耕生产能力相适应,实现了由市场完成资源配置。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家庭农场规模不断扩大,有的已经达到近500亩。围绕“减少户数、扩大规模、延长承包期”的发展目标,2018年,松江区家庭农场数量为906户,比最多时减少29.8%,经营面积13.8万亩、占粮食生产面积的95%,户均经营面积提高至152亩,比规模经营最小时提高了34.5%,经营期5年及以上的占总数的83.7%。种植全区近九成的水稻面积,基本实现粮食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
家庭农场主也呈现出能力素养更加专业、职业化,年龄结构更加优化、年轻化的态势。松江区趁势加快发展机农一体、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以机农互助点建设为抓手推进机农一体家庭农场发展。目前,家庭农场中种养结合的有91户、机农一体的有672户,机农一体服务覆盖率为90.4%。在专业化基础上鼓励家庭农场加入“松江大米”产业体系,培育他们成为懂生产、善管理、会经营、使用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实用人才。
松江的家庭农场模式被写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一个个各地考察团接踵而至,一批批专家学者来访研究探讨。
2018年,全区家庭农场户均年收入达到了11万元。也是2018年,李春风夫妇的年收入也达到历史新高40多万元。其中,经营416亩地种粮,收入25.6万元;养殖1540头猪,收入12.5万元;为4户家庭农场提供农机服务,收入5.8万元……2012年接过父亲家庭农场主的身份后,李春风的钱袋子跟着一步步扩大的家庭农场规模鼓起来,他琢磨着2019年申请经营500亩粮田。
松江家庭农场模式已然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的典型现代农业模式。2018年9月21日,首届松江农民丰收节在泖港镇黄桥村举行,“庆丰收开镰仪式”入选全国100个乡村文化活动。“第五届全国文明村”“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宜居村庄”等是它对外展示的名片,一排排整洁统一的白墙黛瓦,一条条水清岸绿的村级河道,一张张洋溢着幸福之光的黝黑脸庞,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这里有都市人喜爱的温泉SPA,亲子游首选“开心农场”,可以承接商务旅游的硬件设施和餐饮服务,还能欣赏“三江汇流”的壮观景象……平整的柏油马路连接着这个世外桃源和喧闹的外界,如果有私家轿车,5分钟就能开上高速公路,半小时就能到达市中心,闹中取静的地理环境让这里成为都市休闲旅游的绝佳选择。
如果不是当地村民,恐怕没有人会相信,不过10年前这里还是全村只有两条砂石路的落后景象。“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土生土长的黄桥村民,投身工作后扎根这片土地近20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张永强毫不客气地这样评价家乡。2006年起,“新农村建设”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作为全市第二批27个村之一,黄桥村在第二年也开始大刀阔斧地干起来。15公里水泥马路、13公里生态石驳岸、宅前屋后综合整治、农田基础设施更新……经过一系列村庄改造项目,黄桥村的村容村貌是年就有了焕然一新的变化。随着资金到位和项目的进一步落实,公共设施如雨后春笋遍布整个村落,黄桥村在全区率先完成了“三室一店一站”工程,家门口有图书馆、百姓戏台、篮球场、棋牌室,村民不用出村就可以报销医药费,完成包括农保收缴和领取在内的8大类44项服务。
乘着政策东风,黄桥村快速变身为“新农村示范点”的代名词,而这不过是一个时代的缩影。2007年至2018年,全区共完成村庄改造35479户,涉及8个镇41个行政村,共投入财政资金近5亿元。
如今,聚焦乡村产业兴旺和村庄面貌改善的工作仍在继续,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村绿色生态实践、田园综合体建设、黄桥村乡村示范村和宅基地改革试点都是当前阶段全区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
至2018年底,全区规模以上休闲农业景点数39个,年接待各类游客138.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7%;年收入总额1.61亿元,比上年增长5%,其中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4356万元,比上年增长6.3%,吸纳当地农民就业987人。
2018年,第四届“菊文化节”成功举办,吸引了观光游客10.1万人次,成为松江最具代表性、受到广大市民欢迎的优质农业节庆活动之一,吾舍乡村田园综合体作为全市唯一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也获得了国家综开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