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康 郑月波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农业产量稳步提高,土地资源规模使用成效初步显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有了较大进展,农产品市场化率大幅增长。但是,受到土地资源、水资源趋紧约束,农业劳动力短缺,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侵袭等因素影响,农业在生产经营中,仍然面临不少的约束和挑战。加快农业转型升级,集约高效利用生产资源,抵御自然灾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迫切需要在农业生产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现代化经营水平。增强农业质量,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中抵御风险的能力,需要立足农业生产发展实际,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懂技术、识管理、善经营的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以人才发展带动农业发展,以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生产转型升级。这就需要紧紧立足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加速培养和引进紧缺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加快构建有利于激发科技创新型人才创新潜能,激励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创业热情的激励机制体系,开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局面。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体农民小康的重要举措。解决贫困区农民的脱贫问题,结合不同贫困区的实际,采取分类施策的办法,因地制宜地开展扶贫工作。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从农村人口贫困的实际出发,采取分类实策的办法,包括:产业扶贫、补贴脱贫、异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等,确保农业贫困人口按时脱贫”。[1]从各类扶贫举措中,不难看出,要实现农民持久增收、稳定脱贫的目标,必须要紧紧地依托产业发展,为贫困区农民创造稳定的工作岗位,通过不断提高贫困区农民的知识素质和科技能力,实现农民依靠自己的劳动创造,改变自己的命运。要实现由产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的新格局,就需要立足贫困区农民的实际,加快选拔和培养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创新型人才,依靠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选准项目,创新发展,为贫困区农民的脱贫,创建项目平台,搭建脱贫桥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统筹推进城市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关键历史时期,以农业的发展,带动农民的增收,以人才的发展,带动农业的增效,是实现全体农民的小康的重要举措。这就需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的创新活力,培养和引进更多的农业科技创新型实用人才,创新农业的发展模式,拓展农民收入渠道,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科技知识能力,统筹经营能力,推动农业生产环节中的科技创新实效,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中的经营创新步伐。在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加速农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人才,坚持科技与实践的融合,创新与产业的融通,拓展农业产业布局,创新农业产业经营,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因此,各地政府要采取本地人才培养和外来人才引进相结合的人才工作思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培养和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为建成农村的全面小康,贡献智慧和力量。
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质,需要从农业生产环节一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带来的农业供给体系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加快推进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对传统农业生产体系加以改造,构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2]这就需要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提升农业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和水平,促进农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业质量的稳步提升。为此,就迫切需要一大批农业科技能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亟需培养一大批农业经营人才,加速农业经营转型。通过坚持本地培养与外来引进相结合人才工作的思路,创新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引进渠道,加快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以人才发展,带动产业发展,以科技先行,推动产业转型。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6%以上,主要农产品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3]但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资源消耗量过高,农药、化肥的超标使用等问题,客观存在,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的贡献比率,仍然偏低,这表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还有待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总量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为此,只有不断加快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并构建起有效的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激励机制,才能更好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与推广,方能从根本上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的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要进一步树立人才是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现代化的关键理念,进一步树立将农村人才工作,置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全局高度理念。要进一步树立农业创新型人才是立农之本、兴农之基、强农之源的理念。形成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要素理念,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引进理念,突破人才使用理念。要树立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内涵理念,形成对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思维,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科技知识,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发展实际,持续实施创新行为,并产生创新实效的人才内涵认识。要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激励理念,形成符合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内在发展需求,有利于持续激励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实施创新行为,带动农业创新发展的激励理念。要树立崭新的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的评价理念,从唯学历评价向能力评价转变,从身份评价向实际创新效果评价转换,形成对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客观评价、科学评价、有效评价的认识。
要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育工程,加快构建和完善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帮扶、实践养成“四位一体”的教育培养制度体系。[4]紧紧围绕有效实施农业科技提升工程、农业合作社示范创建工程、农民创新创业工程、休闲农业工程等重点工程,加快培养一支能够支撑农业产业经营,懂技术、熟市场、善经营的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积极拓宽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完善实践培养路径,创新对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在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和农业科技服务实践中的培养模式,探索将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地方高校、农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的有机融合,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格局。创新人才培养手段,探索通过视听资源共享、专家专题讲座、互联网远程教育、实验室模拟培训等多种培养手段,构建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规模。
依据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行为、创新成果,构建有利于持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评价机制。在评价机制的构建中,注重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应用的评价。积极构建按岗评价,按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评价,按项目管理水平评价,按服务农业实际成效评价,按农民满意程度评价等多维度评价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的评价体系。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的自我评价,同行评价,部门和单位评价的综合评价作用。将完善农业创新型人才的评价机制与对农业创新型人才的激励机制有机结合,完善对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创新行为的绩效考核,创新物质奖励、精神鼓励、利润分享、提供创业发展机会等多种激励手段,切实增强激励效果。
要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优先发展,形成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生动局面。紧紧围绕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稳定粮食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做好紧紧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实施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等各项工作。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探索建立对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持续支持的财政补贴长效机制、政策支持保障机制、人才发展育人机制、人才使用选拔机制。要进一步探索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激励机制、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分类评价机制、科技创新成果的分配激励等机制。从根本上形成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