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政策推动四川省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与对策*

2019-01-09 03:03◎何
农业经济 2019年3期
关键词:结构性金融机构供给

◎何 佳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我国并不是农业强国。虽然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与推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农产品生产效率与有效供给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农业改革仍然任重道远。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继续深化推进,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促进农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是土地、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在整体规划下的整合。在众多农业生产要素中,如果土地是基础,那么资金就是血液,是带动和保障农业改革深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贯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过程。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伴随金融改革,需要金融政策的有效创新与实施,以金融改革创新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一、四川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

四川省土地类型多样,有平原、丘陵、山区等,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四川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形成了多样化农业种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种类繁多,产量较高。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5000万亩左右,其中粮食作物10000万亩,水稻、小麦、玉米等种植面积均超过2000 万亩,经济作物与其他种类作物分别达到2200-2500 万亩,种类繁多。而耕地复种指数达到248.9%,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形成了高度集约的农业生产结构,农业集约化水平高居全国之首。

同时,四川省农业注重特色农业开发与农产品品牌塑造,打造农业产业带发展格局。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下,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向集聚发展,以粮、油、果、菜、茶等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生产区形成,其中马铃薯种植规模与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茶叶、蔬菜、药材等产业增长迅速,均居全国前列。

注重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品牌影响力扩大。“四川泡菜”、“峨眉山茶”、“大凉山”、“川藏高原”、“宜宾早茶”、“广元七绝”等区域品牌和竹叶青、吉香居等企业品牌在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枇杷、川芎、川贝等是全国最大或唯一生产基地。另一方面,四川省还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注重市场化管理理念,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完善农业发展机制,结合绿色生态理念,探索形成了以标准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发展模式,推广龙头企业+专合组织+适度规模养殖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模式,鼓励引导农户集中联建标准化适度规模种养殖小区。引导工商业资本与农业结合,创新利益共享联结机制,将现代生产要素与经营管理模式纳入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现代化农业基地,以“六方合作+保险”、托养、寄养、订单养殖等产业发展新机制,联结农业产业链各主体,有效整合农业生产发展主体资源,形成了多方共赢的农业产业化合作框架与模式。

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满足农产品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资金需求,对地区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技术进步具有巨大的资金保障作用。通过金融支持方向的变化和资金规模的大小,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素,如土地、劳动、技术等,产生重新配置作用,以资金带动更多要素配置到各种农业生产中,从而推动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均衡发展水平。通过金融政策的调整和资金的有效配置,将有限的农业金融支持资金投入到农业改革急需的领域,特别是农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短板领域,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作用,带动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二、四川省金融政策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存在的问题

尽管从国家层面到各级地方政府都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非常重视,着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财政金融互动政策,但是地方金融性农业支持仍然不足,金融产品在引导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缺乏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经营模式相对应的信贷配置,现代农业新兴领域与新兴业态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要求金融服务供给的多元化,但是这些都没有得到明显的满足。

1.金融信贷投放不平衡,农村金融产品单一。从微观层面看,农业发展需要多种金融产品,现代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具有长期贷款需求,农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和农产品结构优化等投资大,周期长,需要贷款量大,而金融机构处于成本与风险考虑,放贷意愿低,金融机构与农业经营者诉求无法有效对接,目前涉农金融产品主要以小额信用贷款、联保和担保贷款等为主,金额小、周期短,无法满足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另外,经过多年发展,四川省农业已经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多种经营、多业态、多经营主体并存发展,农业与企业融合快速发展,资金需求显著提高,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下也需要借助大型金融机构的网络覆盖能力和资金能力,为农业提供跨区域特色金融服务。而在广大农村区域,由于农业个体经营仍然是主导部分,农户经营资金需求量少、规模小、风险大等特点,大型金融对农业信贷的要求高审核严,其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弱于村镇银行、信用社等专业农村金融机构,但是仍然存在大多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结构单一特点,金融产品创新多样化不足,无法满足农业经营模式改革需要,制约了农业产业链延伸与融合发展。

2.缺乏有效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支持产业融合力度不足。随着四川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农村金融数量与质量需求不断增加,要求金融工具能够跟上农业改革的步伐。但是,能够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产品创新缓慢,金融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出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支持供需不平衡。近几年,全国各地为了推进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农业金融工具创新与金融模式创新,但是这些工具创新与传统金融产品大同小异,没有体现现代农业改革与传统农业金融需求的本质不同,功能创新不足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市场需求。同时,金融在生态农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大部分金融机构在金融工具设计和创新中还没有将这些方面作为支持农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3.政府监督引导需求高,农村金融服务对象转移。四川省不断加大金融支农力度,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向农村农业倾斜,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主动适应农业改革的金融需求变化,建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服务与评价体系。短期内出现了农业金融服务机构与服务内容的增加与改变。但是这些是建立在政府政策引导、财政支持与政府监督基础上的,在发展一定时期后,金融机构的逐利诉求无法长远保持与农业经营者资金诉求的一致,金融机构本质上仍然倾向于严格农业需求的金融供给审核,并最终将服务对象转移到风险系数小、收益高的大中型企业客户与城市地区,以保证资金安全和收益最大化。这与农业生产本身的高风险性有一定关系。因此,农业改革需要的金融推动力离不开政府的有效引导、大力扶持和强力监督,否则很容易出现农业发展金融需求的有效供给不足问题,阻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

4.农村金融体系还需完善,金融支持农业进度缓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金融需求离不开完善的金融支持环境,需要完善农业金融支持体系。虽然四川省在国家政策下建设农业改革的金融环境,为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完善的金融支持环境,保证金融推进农业改革过程中的全方位需求。但是,四川省作为全国具有典型农业多样性的粮食大省和农业发展大省,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环境建设进度缓慢,农村金融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四川省山区、丘陵较多,民族地区多,很多建设推进举措受地形交通等因素影响,信息不对称严重,地区农业生产差异大,实施成本高,阻力大,难以快速实现金融环境优化。以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为例,农村地区信用信息缺失严重,信息获取成本高,信用档案建设困难,这为金融机构实行农业金融倾向带来了较大困难。另外,金融支持的法律制度体系建设较慢。目前我国法律上缺乏对金融支农项目出现的失信行为与信贷纠纷处理与处罚规定,难以满足农业供给侧改革中金融支农的法律需求。

5.农业规模化经营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涉农保险发展滞后。虽然四川省政府、银行、保险互动开展水稻收入保险金融支农行动,推动了综合金融服务创新试点项目。该项目以政府财政补贴和农户自行投保,针对水稻种植大户探索水稻收入保险,对水稻产量与价格提供双重风险保障,同时邮储银行开展政策性低利率贷款,促进优质水稻适度经营。但是由于农业生产特点,使得该种类保险具有高风险、高成本和低收益等特征,农业保险还处于探索试点阶段,农业保险经营主体较少,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特别是针对不同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下的农业保险种类更是少之又少,缺乏农业保险设计和操作实施的动力与能力,无法满足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需要。另一方面,涉农保险条款与农业经营主体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信息不对称性严重,涉农保险公司承保意愿与承保能力不足,限制了农业保险发展。

三、金融政策推动四川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路径

1.强化政策性金融措施,积极完善金融体系,拓展服务领域。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逐利诉求与农业风险大、成本高的特征相悖,导致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业金融的支持意愿低,因此需要政府财政支持金融发展,政府投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相结合,发挥大型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引导作用,开展金融机构对农业改革的政策调整与指导方向,推出政策性金融措施,保障农业性金融一定程度的基础保障作用,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金融支持,以此推动农业技术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开展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支农领域拓展,在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引导下将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资金分配到更多农业发展领域,特别是要满足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融资服务需求,对全链上下各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服务和金融支持,而在绿色农业、农业科技、基础性土地投入、农业机械化设备等方面也要逐渐加大投融资力度,拓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机构组织的信贷抵押担保范围,重视金融在农业改革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2.增加金融设施,创新金融工具,促进农业特色产业与品牌发展。农业改革的金融需求需要以金融基础设施的硬件满足为基础,金融基础设施配备充足才能有利于开展涉农金融业务。因此,需要在广大农村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地区增设金融服务网点和金融助农服务点,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同时结合现代技术与发展趋势,创新农业金融工具,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农业改革下要求金融工具不仅具有资金支持功能和小额短期特征,还需要考虑农业调整中的产业化与规模化特征,构建差异化、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体系,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要。以农业资产(土地、农机、土地上生产资料等)、农产品交易、农产品品牌等开展涉农信贷,对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债务融资、信用贷款和抵押质保业务。同时积极推出三农融资,探索债券、PPP 融资、保险与再保险等新型金融工具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丰富金融支持农业的融资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四川省特色农业与优势农业产品与品牌的担保融资业务,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开展产业链与供应链整体金融服务,以资金为基础开展产业化资源整合,支持农业品牌拓展市场。

3.发挥互联网金融资源配置作用,强化政府制度建设与金融安全监管。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并被很多行业接受。鉴于农业生产的特性,农业改革的金融需求可以推广利用互联网金融在大数据采集、分析与利用方面的优势,审核农业信贷投资方向,开拓农业互联网金融模式。因此,鼓励互联网金融机构结合农业生产特点,研发设计适于农业的金融产品,探索互联网+农业融资对接模块与农业互联网金融应用模式,增加农村金融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金融资产与用户之间的资源配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比如,根据四川省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以互联网+电商平台+企业+农户模式,融合产业发展,开展在线小额融资;连接农产品生产、加工、消费等环节,以真实农产品生产销售为依托探索农产品众筹融资;结合四川省农业生产特点,整体性开发农林牧副渔一体化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等。但是需要注意,农业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还处于初探阶段,需要谨防互联网风险和政府监管漏洞,需要政府监管部门联合金融组织、互联网机构等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监管制度,防范金融风险。

4.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健全农业金融安全保障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安全保险体系。一方面,鼓励引导现有保险公司开展涉农保险业务,根据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和发展特点,扩展农业保险种类、保险条款等;增设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村服务机构设置,以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农业机械等为保险标的的保险服务,保障农业生产者财产安全;鼓励保险公司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保险试点,扩展农村保险投保、续保、理赔通道。另一方面,建立农业灾害风险保障机制,探索农业保险与再保险形式,并结合政府政策、保险、证券、信息咨询、理财等方面,推进多金融机构合作保险融资模式,探索银保合作,强化农业风险分散转移形式,化解农业风险。同时,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制定行业标准,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在农业金融服务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规范金融服务行为,确保金融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的安全稳定推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金融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保障,同时通过金融保障过程带动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配置。因此,在农业改革的同时,也要注意农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建立健全,与时俱进,结合现代技术和改革步伐,创新现代农业金融融资与保险产品与服务,强化政府监管,完善配套体系,化解农业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以金融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引导农业生产模式转型和生产结构优化。

猜你喜欢
结构性金融机构供给
结构性土非线性压缩特征本构模型
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转型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