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9-01-08 03:17胡晓慧
当代旅游 2019年7期
关键词:网络诈骗对策分析大学生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虚拟网络的掩护下,新型网络诈骗手法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大学生社会经验少、安全常识缺乏、防盗意识淡薄、防诈骗能力不强,给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成为网络詐骗的受害者。通过分析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真实案例,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辅导员实际工作的科学性和理论性。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诈骗;对策分析

一、案例简介

李某,某高校一名大二在校学生。该生升入大二之后,一直想寻找一份兼职锻炼自己,当他在公告栏看到一则招聘兼职人员信息的时候,李某立刻打电话与其联系。电话中对方以以后方便联系为由,邀请他加为QQ好友,随后把李某拉入一个兼职QQ群,并告知李某,如果日后有兼职信息会第一时间发布到群里。加入兼职QQ群当晚,群里成员以新人加入等各种理由要求李某发红包,李某不好推脱,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不知不觉在群里发了1000多元的红包,由于时间太晚,李某迷迷糊糊睡着。等到第二天一早醒来,发现昨晚发红包的兼职群里,只剩他一人,而拉他入群的那个QQ好友也不知所踪。知道那一刻,他才意识到自己被骗。经过自己衡量,权衡再三将此事告知家长和辅导员,并在辅导员和家长的陪伴下去派出所报案。

二、案例原因分析

目前,向李某这种遭受到网络欺诈的在校学生在高校中应该说是大有人在,有寻找兼职信息被骗,有“网络刷单”被骗,有网上贷款投资被骗,也有网上交友要求转账被骗……在高校中类似这种网络诈骗的案件层出不穷,虽然每个案件不同,但是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

(一)社会经验欠缺,容易受到引诱

近几年,无论是在网络还是在公告栏,都会看到“高薪兼职”“招聘假期工”等虚假信息,部分大学生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希望能多接触社会,锻炼自己,因而会主动联系这些发布信息的人。而对于刚刚告别相对闭塞压抑的高中环境,进入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阅历不足,缺乏生活经验,而这些骗子就是利用大学生这一特点设下圈套,引诱他们一步步调入陷阱,等这些受害人意识到自己遭遇诈骗后为时已晚。

(二)法律意识相对淡薄,警示教育相对滞后

高中阶段学生们把精力主要放在文化课上,平时家长和学校管理也较为严格,学生一般很少涉及相关案件和法律知识。步入大学校门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远离父母,开始了相对自由且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当他们遭遇诈骗时,在第一时间无法判断真假,他们更愿意向朋友、同学求助,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告知家人,更不愿意联系警方,这无形中给警方下一步的侦查工作带来难度,也使犯罪分子有了更多可乘之机。

目前,高校也很重视警示教育,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做好预防工作。但是部分学生总觉得这些案件离自己很远,心存侥幸觉得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同时高校的防诈骗教育基本是通过讲座、主题班会、宣传教育等传统形式开展,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部分授课内容与时代脱节,难以跟上互联网的发展步伐,起不到预防警示作用。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被骗的渠道和形式越来越多,学生对警示教育逐渐失去兴趣,不再重视。

(三)虚荣心、攀比心理作祟

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时代,盲目攀比、虚荣心等无疑也反映着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现实案例中不乏有大学生为了名牌手机、高档化妆品等不惜刷光信用卡,等其无钱偿还信用卡时,往往再求助于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各种校园贷、小额贷等;还有不少大学生,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而到处寻找做兼职的机会,被不法分子骗取高额的介绍费等。归根结底,都是虚荣心作祟引起的。

(四)功利教育造成大学生人格不健全

中国的崛起强大需要更多的人才,但是学校的教育更倾向于将学生培养成“才”,却缺少了对“人”的教育,导致当今社会巨婴现象严峻,大学生的辨别能力普遍偏低。应试教育更多的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是教学生如何独立思考。所以,即使面对的是极其简单的网络诈骗手段时,也有许多的大学生上当受骗。

三、案例思考和工作建议

(一)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高校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针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采用不同方式的防诈骗教育。如新生入校期是新生诈骗受骗的高发期,要充分利用进校前入学须知,进校后的入学教育等形式,利用新媒体手段广泛传播防范诈骗、信息泄露、财产保护的相关知识。在学生在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宣传网络虚假兼职、校园贷等方式的防范技巧,召开主题班会等宣传形式,让学生了解主要的作案方式,增强防范意识。在学生进行实习找工作时期,要加强学生对虚假工作,虚假企业,虚假就业信息的辨别能力,编制并发放防网络诈骗宣传手册和传单,适时开展专题讲座等集中宣传,引导大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培养其识别、防范常见诈骗的能力。要完善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意识,有针对性的保障受骗学生的心理危机。

(二)发挥辅导员主体作用

辅导员要将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面对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对网络的依赖,且容易在网络行为中出现“趋利避害” “爱慕虚荣”“盲目大意且警惕不足”等心理,辅导员需对高校网络诈骗案件的基本特征和危害程度有一定了解,并对网络安全保持一定的敏感度,特别是要了解现代金融知识、网络安全知识、个人信息知识和法律知识等。在学生日常教育工作开展时,辅导员应将基本的网络安全常识、价值教育与网络诈骗案例教育贯穿其中,并建立能够与学生分享网络安全舆情的渠道,强化学生在网络行为中的心理防备。辅导员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需结合学生的个人家庭情况、心理状态、行为习惯以及网络动态等,预判学生是否会因为经济、心理等因素引发网络安全问题,并联合学校相关部门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健康的方式寻求帮助。对于已经受到网络诈骗危害的同学,辅导员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并联合保卫处、心理咨询中心、资助部门等给予学生持续的安抚和帮助,避免其受到二次伤害。

(三)发挥学生自我管理作用

一是充分调动学生自觉性。要鼓励学生养成良好上网习惯,不要随意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贪图一时便宜。二是发挥学生干部、自律组织的管理和引导作用。辅导员可以有意识地培养班長、心理委员、寝室长等学生骨干,让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发 挥积极作用,影响周围的同学提高网络安全意识。辅导员可以通过班委会、专题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骨干对网络安全隐患的甄别能力,让他们尽可能在发现周围同学有异常情况时,第一时间内反馈给老师。此外,辅导员还可以鼓励相关专业或者对网络安全感兴趣的优秀同学成立维护校园网络安全,提倡文明网络行为的学生团队,并与学校其他相关部门,例如保卫处、学生处等部门进行合作,开展有关网络诈骗的舆情共享、知识科普、问题答疑等活动,对有相关需要的同学进行专门的帮助工作,将一些可能发生的诈骗行为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构建外部合作和联动机制

积极对接公安、司法、金融监管、金融企业、互联网服务公司等外部机构,主动邀请公安部门、金融业内专家进行专题授课,讲解电信诈骗知识、分享电信诈骗案例,及时更新互联网知识,提升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此外,学生个人层面也要主动加强金融法律知识学习,主动学习网络诈骗的手段、类型、工具等,不断提高自己的防骗意识和能力;面对利益的诱惑要时刻保持理智,切忌贪小便宜、心存侥幸;对于个人重要信息要有保护意识,不可轻易对外泄露。

网络安全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高校应从 “三全”育人的角度出发,通过第一课堂、主题班会、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谈心谈话、心理辅导、知识竞赛、分享资料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网络道德意识。高校应当在校风班风的建设过程中,对网络安全教育与建设提出要求,不仅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更要将其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鼓励学生力所能及地参与到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建设的队伍中来,增强学生维护网络安全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让广大学生受益于网络,减少受到的伤害。

参考文献:

[1]吴锐.高校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J].法制博览,2018(33).

[2]耿梦茜.高校网络诈骗现象探析[J].法治与社会,2019(8).

[3]聂鑫,李万佳,张晓文,李艳洁.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分析与思考——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J].长江丛刊,2018(32).

作者简介:

胡晓慧(1983.1-),女,山西大同人,大学本科,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工作、就业指导。

猜你喜欢
网络诈骗对策分析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从徐玉玉案反思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重大疾病保险的产品定价和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对策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一位大学新生受网络诈骗后的工作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