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效果

2019-01-08 18:47:08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23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护理人员康复

孙 利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阜新市妇产医院)神经内科二病房,辽宁 阜新 123000)

在经济快速发展及生活水平日益升高的背景下,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等患病人数不断上升,由此导致的脑血管病发病率也日渐升高,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其中,脑血管病发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在患病以后,患者通常还会伴发语言不利以及半身不遂等症状,对其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1]。在此种形势下,临床就应积极做好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工作,在帮助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开展的同时,充分促进患者康复效果的提高[2]。基于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28例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其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所取得的康复效果展开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128例于2015年8月至2017年9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中,男女分别有42例与22例;年龄为48~76岁,平均(59.7±4.5)岁;脑血管病类型:24例脑梗死,40例脑出血;15例为首次发病,49例为再次发病。观察组中,男女分别有43例与21例;年龄为47~75岁,平均(59.5±4.3)岁;脑血管病类型:26例脑梗死,38例脑出血;17例为首次发病,47例为再次发病。所有患者经临床颅脑CT或MRI等检查,均符合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同时排除伴发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精神异常等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两组患者差异不大,有比较的意义。

1.2 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病情监测、用药指导、病房护理等内容,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2.1 心理干预:脑血管病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病残率及病死率高等特点,因而给患者带来了不小的心理负担,容易引起紧张、焦虑、害怕等负面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展开良好的交流与沟通,以亲和的语言及热情的态度取得他们的信任,并借助心理干预措施来稳定其情绪。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将疾病相关知识及具体病情详细讲解给患者听,引导其做好心理准备,将其负面情绪有效缓解,进而充分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高。

1.2.2 肢体训练。①活动并轻触按摩关节。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活动手指、手臂及上肢,并进行轻触按摩。②将体位合理变换。在患者发病后的12 h,首次帮助其翻身,随后每隔2 h翻一次身;当患者采取侧卧的体位时,则需每隔1 h翻一次身。采取先仰卧,后俯卧,接着在仰卧的翻身方法,具体操作为:护理人员站在患者的患侧,指导患者抬高健康一侧的手臂,借助健侧力量来帮助患者从仰卧的体位转变为俯卧位;接着,护理人员站到患者健康一侧,指导患者抬手过肩,借助健侧力量帮助患者从俯卧位翻至仰卧位。③肢体功能锻炼。当患者处于清醒状态时,可指导其在床上展开桥式运动、肢体屈伸、坐卧转移等主动训练。当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或不配合护理时,可对其展开幅度从小到大的被动运动,并注意按照先大关节,后小关节,从健康一侧到患侧的顺序进行活动。每天锻炼2~3次,每次锻炼15 min左右。

1.2.3 语言及吞咽功能训练。在对患者进行语言训练时,首先指导其发简单的音节,然后在展开多音节训练,同时,还可借助图片等形式来强化患者的读写及记忆能力,使其可自行看书、写字,并鼓励他们多说话。此外,将弹舌、撅嘴及鼓腮等动作教会给患者,让他们每天伸舌头,向上、向下舔,舌头环绕口唇各运动各10次。

当患者存在吞咽功能障碍时,应先借助洼田饮水试验对其吞咽功能损害程度展开定期评估,并以评估结果为依据,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嘱咐其少喝水,用汤汁代替,饮食以少渣、清淡的软食为主。对于吞咽功能轻度障碍的患者,可用汤匙将少量食物送到健康一侧的舌根处,让其自行吞咽;对于中度障碍患者,让其采取端坐或侧卧的体位,先喂他们一勺温开水,以对口腔进行润滑,当顺利吞咽后,再向其健侧后方喂1/4勺的稠粥,指导他们用舌头搅拌食物,待其将食物完全咽下以后,检查其口腔,再喂1/2勺的稠粥;重度障碍患者则接受鼻饲。

1.3 观察指标:①疗效判定标准: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全部消失,语言能力恢复正常水平,可与人展开正常的交流,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为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语言不太流畅,但可以将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穿衣、洗漱、饮食等日常活动需在他人帮助下进行,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则为无效。②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量表共包括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等方面,分数越高,则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表示计数数据,P<0.05,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观察组中,显效、有效、无效的患者例数分别为43例、18例、3例,总有效率为95.3%(61/64);对照组中,显效、有效、无效分别有37例、16例、11例,总有效率为82.8%(53/64)。分析数据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评分为(68.7±7.9)分,情绪功能评分为(78.8±8.0)分,认知功能评分为(69.1±6.5)分,角色功能评分为(75.1±6.9)分,社会功能评分为(79.6±7.4)分;对照组中,患者上述生活质量指标分别为(45.0±5.8)分、(45.9±6.3)分、(42.1±5.7)分、(46.0±5.8)分、(51.2±6.3)分。分析数据可知,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相比于对照组明显升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 论

作为血管源性脑病的总称,脑血管病指的是由于颅内血液循环出现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类脑组织损害疾病。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运动及感觉神经功能存在障碍,严重时四肢偏瘫或处于昏迷状态,具有发病急,病后通常会留有后遗症等特点,再加上病残率及病死率均比较高,因而严重危害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3]。临床在治疗此类患者时,遵循的原则是将血肿清扫,促进血管扩张,抗凝以及治疗原发疾病等,而为充分促进患者康复效果的提高,还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策[4]。

本实验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其护理总有效率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综合护理干预为一种现代化的护理模式,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通过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肢体锻炼以及语言、吞咽功能训练,可改善患者的负面心理,提高其治疗信心及依从性,加快其脑侧支循环的建立及大脑功能的恢复,最终实现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康复[5]。综上所述,对于脑血管病患者,通过对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不但可巩固其临床疗效,而且还可充分促进患者生活能力的提高,加快其身体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护理人员康复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4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中外医疗(2015年16期)2016-01-04 06:51:50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哈尔滨医药(2015年5期)2015-12-01 03:58:09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0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探析与应对措施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