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振超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医院(营口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营口 115007)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中较为严重的一种骨折情况,该部分骨折在临床中多半为粉碎性压缩骨折。目前临床中针对稳定的肱骨近端骨折情况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1]。本次研究就对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Neer 2、3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详细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Neer 2、3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共计80例,根据患者的就诊时间将其分为钢板组和髓内组。髓内组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62~83岁,平均年龄(67.78±6.64)岁;钢板组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63~84岁,平均年龄(68.75±5.79)岁。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钢板组:该组患者使用锁定钢板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将患者的体位调整为沙滩椅位,将患者的患肩垫高,让其头偏向健侧;然后在患者的胸大肌三角肌的间隙进行入路,将患者的胸大肌与三角肌进行分离,手术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的头静脉进行保护;然后在确认解剖标志后对患者的骨折端进行清理,保证手术部位无其他软组织,之后进行牵引工作,牵引复位成功后再使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将适合大小的锁定干板放置于患者的肱骨大结节顶点下0.5 cm、结节间沟后1 cm处;在透视下查看确认患者的复位、固定效果良好后即可进行关节囊以及损伤肩袖的修复工作,最后将克氏针拔出、缝合伤口、放置引流管。
1.2.2 髓内组:髓内组患者则选择使用交锁髓内钉进行内固定,术前准备与钢板组相同,然后以患者的肩峰前端为出发点,向外侧和远端进行开工作,沿患者的三角肌间隙进行分离,是患者的肱骨头关节面和大结节得到显露,之后实行纵行牵引,牵引复位后同样使用克氏钉进行临时固定,然后将患者肱二头肌肌腱沟与肱骨头后方的中点作为交锁髓内钉进针点,先将导针从进针点置入患者的体内,再将交锁髓内钉插入,钉尾要进入患者的软骨下骨2~3 mm,而钉尖则要超过骨折线10 cm左右,最后C型X线机对手术处进行透视,效果满意即可拔出导针进行锁钉、缝合伤口。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切口情况、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进行记录,同时对患者进行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将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2.0对两组患者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钢板组患者切口长度为 (10.12±3.11) cm,髓内组为 (7.21±1.89) cm,t=5.057,P=0.000;钢板组手术时间为(90.11±13.47)min,髓内组为(64.11±14.99)min,t=8.160,P=0.000;钢板组术中出血量为(163.23±24.75)mL,髓内组为(81.23±21.11)mL,t=15.943,P=0.000;钢板组Constant-Murley评分为(96.54±8.12)分,髓内组为(95.78±7.59)分,t=0.432,P=0.666;钢板组与髓内组患者Constant-Murley评分相近,显示两组患者术后的肩功能情况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髓内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较之钢板组要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股骨近端骨折是临床极为多见的一种骨折,其较容易发生于存在骨质疏松情况的老年群体中,而由于部分患者骨折存在较明显的移位情况,难以使用手法治疗进行恢复,往往需要采用手术治疗,但是针对该种患者临床中并没有较为统一的手术治疗方法[2]。
肱骨近端普通加压钢板内固定是临床中使用时间较为长的一种临床手术治疗方法,但是该中固定方法的内固定失败率高达70%,容易引发其他问题。目前临床中使用的内固定术较多,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该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固定,目前并没有较为统一的说法。锁定钢板固定术和髓内钉固定术都是临床中较为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是在传统的临床肱骨近端普通加压钢板内固定上衍生出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克服了传统钢板固定的问题,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而交锁髓内钉固定手术则较之锁定钢板具有相近的临床效果,手术操作也要更加的简单、方便,对患者的影响更小。在本次研究中,髓内组患者的Constant-Murley评分与钢板组相近,但是髓内组的手术情况比钢板组更好。综上所述,在临床Neer 2、3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中,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的临床效果相近,但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的手术情况要好于锁定钢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