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晓群(辽宁省国有建平县马场机械林场 辽宁 朝阳 122400)
辽西北老哈河、蹦河两河上游区域构成了东北平原南端与华北平原北端的主要生态屏障,同时还是控制科尔沁沙地南移的防御区域,也是“三北”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东北平原南端与华北平原防护林建设体系中的组成部分,辽西北老哈河、蹦河两河上游区域的防护林建设至关重要,但该区的防护林存在着林龄老化、管理滞后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实践证明,辽西北老哈河、蹦河上游地区的生态区位是比较突出的,因此,辽西北老哈河、蹦河两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好与劣直接影响着东北平原南端与华北平原北端的生态安全。自2012年以来,无论是东北平原南端,还是华北平原北端,春季出现沙尘暴的程度规模和频次上大大降低和减少了,这与辽西北老哈河、蹦河两河上游地区的防护林建设与保护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1]。
辽西北老哈河、蹦河两河上游区域较高的森林植被覆盖率对于净化空气、抵御沙尘的侵袭、防止水土流失等具有不可替代的效能。辽西北老哈河、蹦河两河上游地区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北部、东北平原南端的西北部,通过强化辽西北老哈河、蹦河两河上游地区防护林建设,对现存的衰退期防护林实施稳妥有序的改造与恢复,通过更为科学地配置防护林树种、改善防护林林分结构、提高防护林的林分质量、提升防护林的防护效能,对于改善与优化自身区域及华北平原北端和东北平原南端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
在辽西北老哈河、蹦河两河上游地区,对于处于衰退期的防护林,可以根据树木的树龄和生长态势,采取带状间隔采伐与小范围控制皆伐的两种改造方式,对衰老期的防护林实施更新。根据辽西北老哈河、蹦河上游地区实际情况,对于小班面积小于5.0hm2且林分极差的衰退防护林,宜采取小范围全面皆伐的方式实施更新;对于小班面积大于5.0hm2且林分极差的衰退防护林,宜采用带状间隔采伐的方式实施更新,采伐强度要坚持控制在75%~80%为宜。采伐后,要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以块状混交、带状混交等新型造林模式进行造林,并以混交林造林方式为最佳。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以选择抗性极强的树种为主,营造以乔木为主林分、灌木为辅林分的乔灌木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使更新后的防护林及早发挥其防护效能。
对于进入中度衰退的防护林,应当以带状择伐与块状择伐两种方式结合的方法进行更新,对于中度衰退的林分,遇有自然干枯木、病虫危害木、风吹雪压木及生长斜曲木等,可实施有选择性的择伐,采伐强度宜控制在55%~65%为宜。择伐后,坚持因林地制宜与因树种制宜、适地适树与乔灌结合的更新造林方式,在已经完成择伐的迹地上,实施快速补植、快速补造,营造杨树乔木以4~5年生幼龄苗为宜,乔木林下栽植灌木沙棘、紫穗槐、荆条和锦鸡儿等适宜辽西北老哈河、蹦两河上游区域生长的优势树种,营造乔灌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及多阔混交林等。
加大已经进入衰退期的防护林抚育技术推广,对已经进入轻度退化防护林实施更新改造,采取强度适宜的卫生伐、改善环境的透光伐等合理的采伐抚育技术措施,将自行死亡的枯立木、病虫危害的腐朽木、风刮雪压的斜弯木及水冲泥淤埋的压木等实施彻底地清除,将衰退防护林中不合理的郁闭度、生长密度进行必要的优化。对纯林乔木林如杨树林等,在其间补植油松、落叶松及樟子松等针叶树种,或者补植荆条、紫穗槐、沙棘及锦鸡儿等灌木树种,使现有乔木纯林抗逆性和抗病虫能力得到提升[2]。
以水定灌技术是辽西北老哈河、蹦河两河上游区域一种极好的种植模式,宜大力发展适宜辽西北老哈河、蹦河两河上游区域种植特点的旱作节水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农业,使旱作农业的灌溉质量与效率得以提升,推广地膜覆盖种植技术、设施温室水肥一体化技术及旱作农业增施有机农家肥技术。在此基础上,要以辽西北老哈河、蹦河两河防护林建设配套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建设坡地集水灌溉自流系统,如蓄水坑塘及储水窖灌溉系统、雨水集蓄水井灌溉系统等,以此最大化提升辽西北老哈河、蹦河两河上游区域的水资源利用率,使本来缺乏的水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辽西北老哈河、蹦河两河上游区域的坡耕地以零星分布居多,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比较困难,但是辽西北老哈河、蹦河两河的面积总量所占比例较大,可发挥其其他经营优势,如充分利用适宜退耕的土地实施退耕还果,并在林间、林下空地实施林下种药、林下养鸡、林下种豆和林下种草等多种间作经营模式。退耕还果的主要树种为大扁杏、文冠果、苹果、梨及大枣等经济效益较高的树种、品种[3]。根据地势地力与环境的具体特点,控制好栽植密度,以利间作矮棵经济作物,如间作中药材、豆类、绿肥类、谷类、油葵和芝麻等,不仅能早期收回造林成本,还能改善辽西北老哈河、蹦河两河上游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