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存丽
(东港市中心医院药剂科西药房,辽宁 东港 118300)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科临床多发病,其也被称为睡眠障碍,也就是所谓的无法保持睡眠状态或者无法入睡而导致的睡眠不足现象。失眠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常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精神紧张,忧虑过度,躯体疾病等,其表现特征常常为质量降低,记忆力和注意力降低等[1]。在临床治疗中常用右佐匹克隆与阿普唑仑作为治疗药物。本文将探讨右佐匹克隆与阿普唑仑治疗失眠的疗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为21~62岁,平均年龄(35.78±3.05)岁;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为18~63岁,平均年龄(35.63±3.32)岁,两组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右佐匹克隆口服进行治疗,起初的剂量为3 mg/d,在睡眠前服用药物。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药物剂量的调整,并控制在6 mg/d以内。
1.2.2 观察组:观察组予以予阿普唑仑片进行治疗,起初的剂量为0.4 mg/d,在睡眠前服用药物。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药物剂量的调整,并控制在1.2 mg/d以内。
1.3 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状况进行评估,通过睡眠障碍评定量表的方法[2]。①痊愈:睡眠障碍评定量表减分率≥80%;②显效:睡眠障碍评定量表减分率50%~80%;③有效:睡眠障碍评定量表减分率25%~80%;④无效:睡眠障碍评定量表<25%。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研究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年龄等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治疗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进行分析,P<0.05时,表明2组失眠患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共4例,包括:嗜睡2例,乏力2例,其发生率为8.00%。观察组不良反应共6例,其中头痛2例,乏力4例,其发生率为24.00%。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临床疗效对照组的痊愈有12例,显效有10例,有效有15例,无效有5例,最终总有效率达86.00%,而观察组的痊愈有8例,显效有12例,有效有14例,无效有8例,总有效率达77%,相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睡眠对人体多个系统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能够使人体的生理活动发生一定的变化,并维持人们正常活动。据统计,我国成年人的失眠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科临床多发病,其也被称为睡眠障碍,如若治疗不及时,可会诱发人的身体产生不良疾病,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3]。常见的治疗方法为通过药物治疗,但各类精神药物机制复杂,患者选择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