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2019-01-08 14:34李成吾
农村.农业.农民 2019年20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三农农民

李成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系统性、长期性的特点。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内的全面振兴,是一项长期战略性工程,对“三农”人才的需求数量多、要求高。然而,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相比,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对立,我国“三农”人才的发现培养、规模数量、层次质量、城乡合理流动和作用发挥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瓶颈。解决这一瓶颈问题需要尊重“三农”人才成长规律,破除城乡间人才交流互动障碍,通过构建“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一懂两爱”“三农”人才的要求落在实处,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一、坚持价值导向,优化“三农”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价值观念决定行为取向,社会环境造就人才。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三农”人才,遵从人才成长规律,需要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从根本上扭转不利于“三农”人才成长的思想观念,破除对从事“三农”工作的固化概念。为此,一是要积极构建适宜乡村振兴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大力宣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意义,大力倡导和弘扬时代新风,在全社会形成爱农为农、以农为荣的良好氛围,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于乡村振兴实践。二是要切实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要求,实施“三农”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真正把吸引和培养“三农”人才的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真正在全党全社会形成重视人才、尊重人才、服务人才、培养人才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三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人才观。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充分考虑乡村振兴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正确认识“三农”人才成长螺旋上升的特点,积极扩展空间,疏通渠道,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坚持群众主体,激发“三农”人才成长的内生动力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这一目标对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人群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遵从人才成长规律就要充分肯定和认同农民群众在“三农”人才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农民群众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破除“三农”人才不可持续的难题。一是要落实农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乡村振兴为了农民,也必须依靠农民。大批综合素质较高的年轻人通过外出求学、进城务工等方式离开了乡村,导致乡村振兴人才匮乏。同时,由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机遇存在短板,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不大。因此,要立足长远、立足现实、立足本土人才群体,把农民主体地位落实到位,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从中选拔和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三农”人才,真正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二是要尊重农民的自身意愿,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自身能力水平。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科学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和引领示范,将农民作为主体纳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范畴,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机会与舞台,增强他们的工作能力。要使扶“智”与扶“志”有机结合,增强农民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改革创新、务实发展的斗志和迎难而上的信心。三是要坚持引进与培养有序统筹,激发农民群众向心力。在统筹好广聚英才与本土育才“两种资源”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就地孵化本土人才,推动资本、技术等资源流向乡村。要打好“乡情牌”“乡愁牌”,鼓励各类人才回归乡村。四是要积极改善乡村工作环境,激发农民群众获得感。积极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建设高质量的配套政策体系,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增强乡村工作的吸引力,切实提升乡村工作的幸福感、获得感,使“三农”人才留得住、干得好。

三、坚持分类推进,制定“三农”人才成长的个性方案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是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培养“三农”人才要充分认识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坚持分类推进、对症施策,充分挖掘和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作用,破除人才政策针对性不强的障碍。一是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依托河南省正在实施的科技特派员、结对帮扶、科技副县长、博士服务团等渠道,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在发展规划分析与设计、技术指导与示范、示范项目建设与推进等方面发挥特长,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二是要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主力作用。挖掘乡村本土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人才,利用高校人才、智力优势,依托河南实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三区”科技人才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等平台,鼓励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半农半读”、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同时,地方政府要积极从政策、资源等多方面为他们提供支撑,为他们打造稳定有序的干事创业环境。三是要充分发挥返乡创业人才的先行先试作用。一方面要打好感情牌,系牢亲情乡情的纽带,以情留人;另一方面要落实政策,搭好舞台,最大限度发挥返乡创业人才在资金、技术、理念方面的优势,鼓励他们先行先试,从事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乡村振兴提质量上层次。四是要充分发挥党政管理人才的核心支撑作用。要畅通渠道,健全政策,落实保障措施,切实解决好基层政府工作人员、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和服务贫困地区的志愿者、农村特岗教师和全科医生等人员的待遇问题,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形成“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

四、坚持发挥优势,打造“三农”人才成长的依托基地

高等农业院校最大的优势和最基本的职能是“三农”人才培养,是“三农”人才培养资源相对集中的平台,要充分发挥农业高校优势和特色,打造大平台,形成大格局,破解“三农”人才培养资源分散的问题。一是要充分利用好高校的人才、智力和平台优势,构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大格局。以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大学生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乡村发展管理和规划人才培训三大任务为牵引,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校内培训和校外服务相结合,将社会各类“三农”人才培育资源集中在高校,形成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大平台。二是要瞄准乡村振兴工作需求,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培养适应不同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比如,河南农业大学坚持立德树人理念,按照“学校统筹、学院主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灵活多样”的总体思路,实施了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提高了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到基层一线就业的大学生数量连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为乡村振兴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三是要解决好科研实验室到田间地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大力开展政产学研用大合作,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实践转化,使高校人才的智力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科技优势。鼓励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引导他们把选题对准生产实际和乡村振兴需要,从源头构建从实际中发现问题、通过研发解决问题、再通过实践反馈问题的良性循环链条。比如,河南农业大学陈彦惠教授研发的适宜机械收获的“豫单9953”玉米新品种,不仅具有优质高产高效、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农民群众生活舒适度的优势,更是对产业结构、产业形态变革的推动和促进。

五、坚持整体思维,构建“三农”人才成长的保障体系

“三农”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坚持全省上下一盘棋,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三大保障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通城乡人才良性流动的渠道。一是组织领导体系。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责任制,明确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齐抓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二是政策保障体系。以放管服改革为契机,统筹发展改革、规划、土地、工商、税务、金融、教育等各个部门的资源,简化办事程序,优化服务质量,制定简单易操作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激励措施,加快构建财税、信贷保险、用地用电、项目支持等政策体系建设,着力构建积极开放有效的政策环境,出台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一揽子”计划,为乡村振兴人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三是教育培训体系。按照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大幅度增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按照河南省《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要求,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体系,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人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大格局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钉钉子的精神,持续不断提供稳定的政策供给、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全的配套措施,久久为功,抓紧抓好。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三农农民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