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河勇│文
浙江义乌市后宅街道下金村,322008
桶养的中蜂群,由于其巢脾结构的固定性,到了收蜜季节,只能驱出蜂群后,采取毁巢割蜜。由于全部巢脾被摧毁,对蜂群的干扰和损害特别的大,可谓是元气大伤。而被割蜜后的蜂群,为了继续生存繁衍,需要长达数月的重新修筑,才能将被毁的巢脾恢复原状。所以传统木桶养殖的蜂群,通常一年只能收割一次蜂蜜(若逢年景特别好时,也可收2~3次),每年收割巢蜜的时间定于农历的小暑季节。
那么,前辈们总结出来的割蜜时间是否合理、科学呢?为此,笔者曾于小暑前和小暑后都做过多次试验,其结果如下:
春季油菜花期,气候适宜,大批新蜂出房,群势增强。蜜蜂出勤勤勉,采蜜量相当可观。至蜜源中期,手提蜂桶已相当沉重。我用电子秤称出最重的蜂群,即连蜂桶重量已达10kg以上的几个蜂群。接着,我用艾草熏烟,驱逐出全群蜜蜂,开始割蜜。揭开蜂桶上盖时,见黄灿灿的浓稠封盖巢蜜很诱人。可是,只切割出薄薄的2~3cm封盖蜜后,只见以下的全是未封盖的半成熟蜜脾,而且有很多房孔是空的,无蜜(左右2边脾基本上是无蜜的空巢脾),也有部分花粉和幼虫间杂的巢脾。再往下割,都是以花粉为主,也间杂少量卵、幼虫、封盖蛹房的巢脾。最下层的即蜂桶横档以下的全是卵、幼虫、蛹脾。试割的结果是:整体蜂巢虽然有重量,但是收蜜甚微,且蜜汁稀薄,口感差,有很浓重的花粉味,没过多少日子就开始发酵,不耐储存。而且还间杂少量的幼虫和大量花粉。蜜汁不纯洁,容易变质,颜色发暗。
分析后得出其原因:春季油菜花期,蜂巢重量是以大量花粉、子脾以及相当数量的稀蜜所组成,含水量大,无成熟封盖的巢蜜可收。此时的蜂群处于积累分蜂的前期,大量培育幼虫,蜜粉消耗大,也就是说,大量的储蜜用于幼龄工蜂的食粮,而成蜂因大量哺育而消耗体能。虽有大量的蜜源采集进巢,但盈余不足。只有在盈余的情况下,才能酿成封盖成熟巢蜜。
笔者也曾于夏末秋初即大暑至立秋季节,割桶养群之蜜。结果是:整个蜂群重量比小暑季节要轻了许多。驱出全部蜜蜂后,揭开上盖,开挖时,虽然发现蜜汁都是封盖成熟的,但空巢房较多而储蜜区的蜜脾还较纯净,未见卵、幼虫和蜂蛹相间杂的现象。显然此季节的蜂王大都已停产,巢蜜脾与花粉脾分界十分明显,少有混杂。收割到的蜂蜜数量却比小暑季节收割要少一些,且被割蜜的蜂群,没过多久,有的就飞逃,有的群势衰弱,最后垮群。原因是:由于过了小暑,外界蜜源基本结束,剩下的不过是零星蜜源,采集量可想而知,更何况是全年最高温干旱的季节,是蜜蜂最艰难的时期。由于出勤工蜂的采集量,难以供养全群蜜蜂的消耗日粮,高温蜜蜂消耗更多蜂蜜,此时的出勤采集,可谓是杯水车薪。所以蜜蜂就得动用储备的封盖蜜。这就不难理解,此季割蜜歉收了。
而小暑季节割蜜正当时,这是养蜂先辈们在长期养蜂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条成功经验。小暑季节有大量蜜源相继开花,气温较高,雨量充沛,有利于蜜蜂出勤采集,酿蜜。加之小暑季节,大都已经分蜂已久,群势已由弱小恢复至强大,拥有大量采集蜂,强群采集。气温经常高于35℃,蜂王已减少产卵,有的甚至已经停产。由于幼虫量锐减,工蜂节省了大量哺育任务,集中精力采蜜,储蜜量大,而蜂王少产、停产,减少了幼蜂口粮,所有上述这些有利采集和“节能减耗”,对于蜂群储蜜而言,是很有利的良性循环。
另外,过了小暑季节,外界蜜源逐渐减少。时至大暑,酷暑干旱现象十分严峻,到立秋季节蜜源近乎于枯竭,为蜜蜂最艰难的度夏时期。蜜蜂为了繁衍生存,在长期与严酷的大自然作斗争中,进化出多造脾、广积粮的应对策略。为此,蜂群抓住小暑有利于采集时机,大量储备封盖成熟蜜,以备干旱酷暑缺蜜期食用,安全度过困难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