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荣 李建峰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石嘴山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从资金扶持、宣传培训、集成技术体系推广应用、促进农机服务组织和秸秆加工企业发展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建议。
关键词 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年来石嘴山市通过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盐碱地改良项目、秸秆禁烧督查等工作,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3.96%。秸秆资源浪费、秸秆焚烧等现象还存在,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1 基本情况
1.1 农业概况
石嘴山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北端,下辖大武口区、惠农区和平罗县,有耕地131万亩。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引黄自流灌溉,具有发展农业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
1.2 秸秆产生来源
2018年全市种植粮食作物99.29万亩,小麦27.32万亩,玉米51.3万亩,水稻20.67万亩,粮食作物秸秆是综合利用的重点。据调查测算,2018年全市粮食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49.7万吨,利用量为41.73万吨,利用率为83.96%。其中:小麦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8.44万吨,利用量为5.49万吨,利用率为65.04%;玉米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33.52万吨,利用量为29.62万吨,利用率为88.33%;水稻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7.73万吨,利用量为6.62万吨,利用率为85.65%。
1.3 机械情况
2018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92.89万千瓦,农用拖拉机4.27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0.38万台,配套农机具6.14万台(套)。有联合收获机2501台,其中玉米收获机1275台,秸秆粉碎还田机93台,打捆机73台,搂草机42台,为秸秆回收利用储备了一定的机械。
1.4 农机服务组织情况
全市有农机服务组织有61家,机具4255台(套),年作业服务面积40万亩以上。形成了有组织的区域作业服务市场,带动了机深松、秸秆打捆、秸秆还田、灭茬深翻等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的发展,农机服务组织成为秸秆回收作业的主力军。
2 秸秆“五化”利用情况
秸秆“五化”利用包括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原化和原料化利用。2018年全市肥料化利用量为13.88万吨,占秸秆利用量的33.26%,主要方式为秸秆灭茬深翻还田;饲料化利用量为21.07万吨,占秸秆利用量的50.49%,主要方式为秸秆打捆和青贮;基料化利用量为0.064万吨,占秸秆利用量的0.15%;原料化利用量为0.6万吨,占秸秆利用量的1.44%;能源化利用尚为空白。
从总体情况看,秸秆饲料化利用率最高,说明粮食作物秸秆是牲畜饲喂的重要来源,为畜牧业发展提供重要原料;其次为肥料化利用,说明秸秆综合利用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基料化、原料化和能原化利用三者比例很低甚至空白,说明我市秸秆综合利用在工业化和其他途径的利用方面还非常欠缺,还有待于引进、开发。
3 存在问题及原因
3.1 传统秸秆焚烧处理习惯没有彻底改变
传统的农事操作中,部分农民习惯于将前茬作物的秸秆就地焚烧,便于下茬作物播种。当前全市范围内实行秸秆禁烧政策,主要依靠政策、技术宣传和行政管理“堵”的方式,在“疏”的方面还缺乏有效措施。部分农民环保意识不强,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认知程度、接收程度和技术应用不到位,存在焚烧秸秆的侥幸心理,导致每年仍有16%左右的作物秸秆损失浪费或焚烧,严重污染了环境,给基层干部的秸秆禁烧工作造成了很大压力。
3.2 秸秆回收利用成本较高
秸秆回收利用需要采用搂草机、打捆机等开展机械化作业,作业成本在30元/亩—50元/亩,秸秆收入不足以支付机具作业费用,影响了农民收集秸秆的积极性。同时秸秆收购、运输、贮存的高成本也制约了农机服务组织、农村经纪人参与秸秆回收利用的积极性。全市秸秆回收机械保有量还不能完全满足生产的需求。
3.3 秸秆收贮体系尚未形成
秸秆综合利用的新型经营主体和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从事秸秆打捆回收贩运的经营主体或农村经济人仅6家,颗粒加工秸秆企业3家,秸秆揉丝打包企业2家,草编企业2家。秸秆回收企业运行艰难,利润空间小。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财政補贴
一是争取自治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盐碱地秸秆培肥改良、机深松(翻)作业补助等项目;二是争取市、县财政的支持,对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在享受中央购机补贴的基础上,再给予地方累加补贴。三是对秸秆收储点、大型养殖场按照相关标准给予一定补贴。建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4.2 加快秸秆综合利用集成技术体系推广应用
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总结适合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生产条件的机械化技术,做好机具选型配套,确定秸秆机械化处理工艺路线、技术模式、机具配套、操作规程和服务方式,形成经济、适用的集成技术体系。
4.3 加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发挥电视、网络、微信等各种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宣传,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好技术、好经验、好典型,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应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4 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培训
依托农机化示范园区,通过现场演示、对比试验、技术培训等形式,进一步带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广泛应用,推动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抓好农机管理人员和机手培训,提高技术人员和机手的业务素质,确保服务质量。
4.5 促进农机服务组织和秸秆加工企业发展
充分发挥农机服务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展主要农作物机收及秸秆回收综合利用跨区作业,进一步扩展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率,增加购机户效益。为秸秆加工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促进秸秆加工企业持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石祖梁,刘璐璐,王飞,李想,常志州.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模式及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6,18(06).
[2]管乐,孙吉和,高波,农作物秸秆“五化”综合利用.《中国畜牧业》 2018年(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