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记叙文何以提升思维品质?

2019-01-07 06:29陈捷
求学·素材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亭亭三宝一节课

陈捷

一、新课标要求和专家对高考作文导向的预测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加大思维能力考查成为高考语文的总趋势。形象思维是重要的思维品质,而记叙文多用形象思维来表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目标就明确指出:“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文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在此,课程目标对形象思维的作用作了明晰的阐述,就是要在多种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不断丰富人的审美经验和语言表达。

2018年10月11日,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在谈及作文写作时说道:“2018年全国卷的作文题受到的批评很多,明年应该有所改变。现在高考作文命题围剿套题,所以不要放弃记叙文。如果学生都写小社论,是不行的。记叙文才最能训练人的语言能力。”

二、人们对高考记叙文写作的成见

长期以来,高考作文确实存在重议论文轻记叙文的倾向,有人质疑记叙文难以体现理性美。果真如此吗?记叙文确实以抒发真情实感为主,但并非不能体现理性之美。精巧的构思、严谨的结构、伏笔照应、深刻的思想性等,都是其理性思维之体现。如今年的新课标全国卷Ⅲ作文,可以分别从教师、学生的角度切入,也可以从师生之间的关系来构思,体现一定的思辨性,还可以从感性抒情到对古今中外师生关系的理性思考,将其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来思索,甚至还可以上升到一种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考量。可见,记叙文写作,同样也可以提升思维品质。

综观2019年三套全国卷试题,彰显了立德树人价值观引领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考查,且“思维立意”的命题思路逐渐显现。三套语文试题紧扣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创设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情境,突出表现在三套卷子的作文。作文要求考生在特定的写作情境中,针对特定的读者对象展开叙述或论述,并完成特定的写作要求——让考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表达真情实感并理性思辨。下面将以新课标全国卷Ⅲ作文的写作为例,来谈谈如何提升高考记叙文的思维品质。

三、高考记叙文思维品质的提升

记叙文大体可以分为写人记事类写实作文、想象类虚构作文(如故事新编、童话等)两大类。我们先来回顾记叙文的一般要求:感情真实;内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注重场景与细节描写;结构清晰而过程完整等。这种常规化的写作要求,大家已经很熟悉了,除此之外呢?记叙文写作似乎进入了一个瓶颈。那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思维的几个维度来考量。

1.提炼度。本义指使混合物纯净,弃芜求精的过程,此处借指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的程度。在议论文写作中,突出体现在文章对所给材料意蕴的概括与提取。但记叙文无须亮出鲜明的观点,那在记叙文中又如何呈现呢?首先要看考生对题目要求的把握程度,即是否明確题目的任务指令——它规定的写作情境、对象与任务;其次是对材料意蕴的理解程度;最后看文章表现主题的深浅程度。前两点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最后一点是夺取高分作文的关键:主题深,说明考生对题目要求、材料内涵理解得透彻,把握得准确;反之,不明指令、内涵理解不到位甚至出现偏差,那它就是一篇离题作文。请看例文1:

北极星

鲁可是桃县中学里唯一的老师,而三宝是桃县中学里唯一的学生。

说起来,三宝不该是鲁可唯一的弟子。鲁可初来桃县那会儿,还是有不少娃儿到桃县中学读书的,多多少少组成了一个班。都跟着鲁可学知(之)乎者也,学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可读书哪有插秧种地来得容易实在呢?于是在草长莺飞、细雨蒙蒙落的时候,有些娃儿自己卷着书回家去了,有些娃儿给家长领着——那些裤腿堪堪挽在膝下,指缝里依稀混杂着露水与泥浆的农人们,又回到田塍上去了 。

鲁可看着农人们微微发红的脸颊。“不好意思啊,鲁老师,这娃读了也白读。”鲁可一听,劝了两句,劝不来,又叹口气。

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走,三宝没走。三宝没爹没娘,教室遮风挡雨,鲁可还自己照顾起了三宝的饮食起居。

三宝不傻,所以他才不走,三宝反而觉得鲁老师挺傻,就剩自己一个不知算不算学生的学生了还杵这儿上课。

三宝想着想着,就这么想到了树上知了吱哇乱叫的时候。桃县中学的教室里没有电扇,鲁可不知从哪个捡废品的村民那儿收回个破得好似没法救的小电扇,螺丝起子齐上阵,鼓捣鼓捣竟然好了,鲁可高兴,三宝也高兴,但电扇还是搁在三宝旁边。三宝看着鲁可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心有惊雷而面若平湖者,可拜上将军也。”读不懂,只看着鲁可额角的汗珠泄愤似的滚落。

风吹得树里树外的枝叶哗啦啦作响,三宝听乏了,脑袋钓鱼似的一点一点,啪的一声,脑门又吃了个鲁可弹来的粉笔头。

三宝不耐烦极了,狠狠踢了脚桌腿,哐当一声,把鲁可吓了一跳。

“读书有什么出息,像你这样来我们这种破地方教书吗?先前走的二伢子赶上扶贫,种地都不知赚了多少!”

鲁可眼里的光一点点暗下去,三宝有些慌了,但鲁可随即从课本里抽出几张照片递给三宝,上头有高楼,有霓虹灯,有未名湖,有清华门……鲁可问三宝想不想亲眼去看,他眼里的光有(又)慢慢亮起来,说只有读书才能走出桃县去外头。

三宝读了师范,又回桃县,学校更大了,学生更多了,独独没见鲁可,一打听:“鲁老师前些日子说要去什么西藏,多年轻一小伙子啊,当初还听说是清华毕业的,跑来教书……”

三宝没听完,抬头,找着最亮那颗北极星。

这是一篇创意十足的记叙文。文章虚构了一个为了教育理想而扎根乡村的教师故事,从“教育扶贫”角度来说,立意不可谓不高。全文充满生活气息,“堪堪”等文言词语的运用与适当的引用又使文章带有书卷气。故事生动,叙事完整,读之让人动容。文章对材料意蕴的理解应该是准确的,主题表现也有一定深度,“北极星”的隐喻也很恰当。但考生对命题人的指令即题目要求的把握程度还不够准确。情境化作文,如何去扣材料所给的“最后一节课”的场景,是创意写作面临的最大门槛,否则为编故事而编故事,就会有套作之嫌。可见,读懂命题人的指令多么重要。

2.精细度。精密细致,既指细节描写,也指思维缜密无纰漏。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的就是因细小不慎而引发的后果,一个细小的、毫不起眼的地方,也有可能露出破绽而致全文前功尽弃。好的文章一定是值得推敲的,正如经典的阅读,是经得起无数读者的反复咀嚼与品味的。

例文1《北极星》的不足,除了没能准确把握所给材料的情境,还因为个别地方缺乏一些生活的常理。由于淡化了故事背景,有些情节因经不起推敲而显得是在编故事。如开篇“鲁可是桃县中学里唯一的老师,而三宝是桃县中学里唯一的学生”“多多少少组成了一个班”,如果是乡村小学或者是初中倒有可能,一個县城中学不大可能,学校的规模与学生就学情况不大合常理。其次,交代孩子们辍学的原因,归为“可读书哪有插秧种地来得容易实在呢?”的畏难和家长的短视,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冲击其实更大些,这里似乎隐去了。按理说“先前走的二伢子赶上扶贫,种地都不知赚了多少!”这个“扶贫”的背景,正是当前农村的工作热点,更显前面“编”得不可信了。再有,尾段“鲁老师前些日子说要去什么西藏,多年轻一小伙子啊,当初还听说是清华毕业的,跑来教书……”村民为鲁老师惋惜,感叹“多年轻一小伙子啊”,年轻就不能去西藏了?年轻才敢闯呀。前后明显缺乏逻辑,经不起推敲。

3.清晰度。既指表达的清晰度,也指思维的清晰度。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章前言不搭后语或让人读之不知所云,往往就是思维混乱的表现。思维清晰的文章,不仅用词准确,还会有清晰的结构思路,它或者以一条主线贯穿,或者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或者前有铺垫后有交代,体现构思的严谨巧妙。请看例文2:

无言的告别,无言的爱

酷暑六月,如期而至,高考也如期而至。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一起奔赴高考的战场,我的心里装的竟不是高考应有的紧张,而是一种莫名的、难以言尽的哀伤。

我道不清这哀伤是何物,从何而来,只能任由它在我体内生长,蔓延。为了保证它不影响我考试,我将它压了下去。(开篇从“我”的哀伤写起)

正常的考试流程,发卡、发卷、待考,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窗外烈日炙烤着大地,蝉鸣将这考场的肃穆衬托得如此威严,却也叫乱了一些考生的心……(暂时缓和,放下情感)

看到作文的那一瞬,我那经反复练习才平静下来的心,终于被蝉鸣声打乱,心中那股莫名的哀伤,像是众妖冲破镇魔塔的约束,在我体内游走,肆虐。原来,这哀伤不是来自高考,更不是来自蝉鸣,而是来自分离。(点明“哀伤”情感由来的原因,也暗扣了材料)

看到漫画的那一刻,我以为自己还在上着最后一节课,因为上面的话与我的经历竟如出一辙,仿佛将我所经历的事,用漫画与文字简述了出来。思绪由试卷飘回了那日的课堂,老师仍旧来教室,却没有讲课,只是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眼神里充斥着的情感,让人难以读透。不舍?祝福?还是怀念?我不懂,或许都有吧。只是我看见一些女生低头看书又像在掩饰着什么,头都快低到桌子上去了。(再现最后一节课,正侧面描写老师“无言的告别”,渲染了感人的气氛)

就是那一节课,班上出奇的安静,静得有些可怕,那翻书声似机器轰隆般响得让人心烦,那节课很长,因为我看到一些同学用手擦脸不止十次;那节课又很短,因为一节课下来竟没有看完一页书。就在这样安静而又“吵闹”、短暂而又冗长的近乎充满矛盾的课堂上,老师就这么看着我们,很安静地看着我们,像是用这种无声的方式向我们告别。没有语言,却胜过了万语千言。这安静的课堂,与之前无数的课堂一样都弥足珍贵,这一节课老师将他的爱化作无数次有声课堂,最终仍是凝结成这最后的无声课堂,在这无声的课堂里,我们就这样安静地看书,老师就这么安静地看着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再写“最后一节课”离别的情形与感受,体现了老师对学生“无言的爱”,很好地点明了文章的题目)

“离考试结束还有十五分钟……”一阵广播提示将我的思绪从那个安静的教室拉回了这肃静的考场,窗外太阳依旧火辣,蝉鸣依旧躁人,我的心却不再烦躁,因为我明白了些什么。(从最后一节课的思绪中回来,由感性的描写转入理性思考;环境描写相似,而人物的心情却与前文不同,前后巧妙照应)

不用过多华丽的辞藻,也不用精心策划什么,就这样考完高考,等毕业酒席的时候,给老师一个长长的拥抱,用一种无声的方式,向他们告别。末了,再加一个不失成熟的微笑。(想象毕业宴上师生告别的情景)

我擦了擦眼角的液体,等待着考试结束信号钟声的响起。(在现实的钟声中结束考试,理解了老师、理解了材料,也理解了其背后的深意,戛然而止又意味深长)

这是一篇典型的写实类记叙文。本文记叙了“我”的高考语文科考试的完整过程,再现了“最后一节课”的真实情境,体现了考生对题目要求以及对材料准确清晰的理解与把握。细节描写真实生动。文中“女生低头看书又像在掩饰着什么,头都快低到桌子上去了”“一节课下来竟没有看完一页书”“我擦了擦眼角的液体”等描写细腻传神。学生为老师充满关爱、不舍、期许的深情所感动,体现了师生情谊之可贵、之深厚,准确把握了材料意蕴。更可贵的是,文章构思巧妙,具有清晰的结构思路。文章开头,作者一直强调内心的哀伤不知为何物,不知从何而来,为全文设置了一个伏笔,直到看到作文题才恍然大悟,构思新巧。由漫画画面内容联想并沉浸到高中最后一节课的情境中,考试结束前十五分钟广播提示又把自己拉回考场现实,由实到虚,由虚到实的情节转换巧妙而又自然。而文中多次描写蝉鸣声,既衬托了环境的安静,渲染了人物内心的情绪,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可谓一石三鸟。不得不佩服考生思维的清晰而不混乱。

4.创新度。是指打破现有的思维模式或不同于常规的、常人思路的见解,它是创新思维的外化程度。创新思维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培养方向。僵化的思维只能写出老套的、读之无味的文章,只有具备创新的思维,方能务去陈言,写出不落窠臼、让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来。这几年创意作文的兴起,可见一斑。请看例文3:

再看看那朵莲

我是一本《席慕蓉诗集》,我的主人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还记得三年前的读书分享会上,她的老师第一次将我送到她手中的情景,那时她脸上的笑颜,就像夏初开放的荷花,欣喜激动又干净清澈。(开门见山,以诗集作为第一人称,交代“我”的来历,及与主人与其老师的关系,为下文作为事件的亲历者作铺垫。)

我只能静静地陪伴在她的身边,看着她埋头于数理化生的练习里不断地叹息,甚至是哭泣。她最喜欢的科目是語文,最喜欢的老师是语文老师。她总是打开我的扉页,用指肚摩挲老师用钢笔写下的那一行小字:“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那是希望她能在六月,像第一朵莲那样迎着朝阳亭亭开放,忧伤与烦恼在脑后,无畏与勇敢在前方。(“我已亭亭”作为全篇的主题句与线索句第一次出现。以“我”目睹之所见,写老师对主人在低谷时的鼓励,引用“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来巧妙点明全篇的主题。这种不放弃与默默的陪伴,侧面表现老师教育的力量。)

那是一个阴沉闷热的下午,楼道里空得只剩下太阳残余的灰烬。走廊上,她的眼泪像荷叶上滚动的雨珠,一颗一颗落在答题卡上。老师轻轻拍着她的后背,一句一句的话落在风中,似是鼓励,似是回忆,她说,每个人都可能曾经像荷花,美丽动人地开在风里,即使没有月色,也会是“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可是花是会凋落的,一如人也会有失败之时。然而江面上残红零乱,淤泥里却进行着藕的孕育。老师不是大师,写不出你们青春期的美丽,但老师会陪在你身边,为荷塘施肥,让你们长出最可口的藕。(通过一个特写的镜头,正面写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与鼓励。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腻描写,一个慈爱的、语重心长的、无私奉献的老师形象跃然纸上。)

她笑了,即使眼中还噙着泪水,脸颊还是“映日荷花别样红”。她知道老师已经给了她某种她自己也说不清的力量,一如阳光。雨露给了一颗碧绿的莲子无限的希望,让她从最苦的地方长出最宽大的叶,开出最美丽的花,结出最香甜的藕。(通过心理描写来写学生的转变,侧面体现老师思想教育的卓然成效。)

那是最后一个晚上的最后一节课,主人久违地把我从书架最高处取下,一遍又一遍地抚摸扉页上有些褪色但字迹依然清晰的小字:“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老师的高跟鞋声由远及近,进了教室声音却反而缓和了下来。“没事,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像是风翻过我的纸张一般平静的,像所有语文课上所用的,那样的语调。在老师的眼里,大概所有的学生,都一定会开出最灿烂的莲花吧,将世界涂抹上或白或粉或红的明快色调。再看看那朵莲,仿佛是与自己养大的孩子分别一般充满不舍。(再现作文材料“最后一课”老师对学生的话别情景,很好地达成了作文题目的情境化要求。通过细节的描写,体现老师对学生的期待、不舍以及师生的眷恋之情。再次用“我已亭亭”点题。)

“你还留着这本书?”看到我,老师笑着问。“是啊,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她笑着回答。(想象未来师生重逢的场景,既是对情节的一个补充,又使故事结局有一个完整性。以景结情,给人以美好光明的遐想。而“我已亭亭”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本文独具创新。首先构思新颖,且不失严密逻辑。全文以童话的形式,以一本老师送给学生的诗集作为第一人称,作为“见证者”,将老师、学生交往的细节巧妙勾连,显得别出心裁;以“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此展开故事,既有清晰的线索,又巧妙点明全篇主旨,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与独创性。其次语言纯净优美有新意。引用席慕蓉《莲的心事》中的诗句,象征老师对学生的鼓励,无论是亭亭净植的荷花,还是主人含泪的微笑,抑或是师生话别的场景,都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意蕴深刻。文笔细腻生动,语言流畅,如同清澈的小溪,潺潺流淌,与老师明丽的话语、美好师生情感和谐统一,不着一丝痕迹,体现思维的灵活性。

5.合理度:合乎道理或事理的恰切程度。创新固然重要,但一定要合乎道理,合乎事理,合乎生活逻辑,否则就是失真的、不可信的。所以一味求新求异,而不注意生活的常理,就会让人觉得你是胡编乱造。

如例文1与例文3同属虚构性的作文,都讲究创新性。《北极星》一文,其思想的深刻性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忽视了任务驱动之一的情境化要求,个别地方编得不够合理,违背了生活的真实。而《再看看那朵莲》在注重构思新颖的同时,巧妙穿插了“最后一课”的情景,既符合题目要求,又符合生活常理,体现了作者思维的严密性与合理度。

最近网上流传这样一段话:一个日本人说,中国的移动支付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懂中国人的想法;一位美国教授说,中国的基建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中国人背后的努力。而我也想说,高考记叙文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懂出题人的想法,可怕的是看不到材料背后的深意!

猜你喜欢
亭亭三宝一节课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一屋三宝
青莲
残荷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姜大同
汤亭亭的《女勇士》
一文读懂检察院各部门在干些啥:检察院里的“吉祥三宝”
珍品阁十一:【三宝佛】收藏:曾荣文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