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辰河目连戏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遗后政府和传承人作了大量的保护与传承工作。2017年依托淑浦县职业中专开办了由30名“00后”组成的“辰河目连戏非遗传承班”。本文从新一代传承人的培养角度入手,对辰河目连戏的保护与传承状况作了阶段性总结,从中梳理出存在的短板,并就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传承模式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目连戏;辰河;传承人;传承模式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4-0133-03
一、引言
目连戏被誉为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活化石”,几乎包含了中国传统戏曲的一切手法,目前已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气、剧目最多、保存最为完整、内涵最丰富、规模最宏大的宗教戏剧①。辰河目连戏是三大类型中的一种,且因其厚重的历史积淀、规范的剧本、丰富的曲牌、千姿百态的表演形式以及保存和传承的相对稳定性,在各类型目连戏当中又表示的最为突出。
辰河目连戏主要流传于我国湖南省的沅水中下游一带,历史上是今怀化市、张家界与湘西自治州一带的政治中心。明末清初,该地摊戏发达,江西弋阳腔目连戏剧目传入,与当地的艺术、宗教、习俗长期融合,渐渐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辰河高腔目连戏。该戏现存剧本比较齐全,能完整演出四十八本目连戏(包含《目连》、《梁传今、《香山》、《封神》、《金牌》五大高腔连台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②。它保留着古老的“圆腔点板”的记谱方法,唱腔婉转动听、声情并茂,唱起悲伤的故事,往往台上、台下一起哭。
20世纪40年代,该戏以湖南省怀化市淑浦县为主要演出基地,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繁荣演出。20世纪50年代,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一度绝迹舞台,演出的班底也就此解散。1989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支援,辰河目连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才陆续开展。2006年,辰河目连戏正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从以往的学术界对辰河目连戏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以田野调查、整理历史文献资料居多,重在考证辰河目连戏的渊源、流变、艺术特征、民俗意义以及辰河高腔的音乐特点和内涵,对辰河目连戏保护和传承工作的研究还较少。怀化市艺术馆副研究员(退休)李怀荪先生、怀化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杨芷清主任、怀化学院的一批教授和讲师等专家对当前的传承保护现状作了全局的分析,提出了非常精辟的对策。但探索新一代传承人如何培养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还较少。为此,本文意从新一代传承人培养模式和项目有效传播的角度,探讨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传承模式,希望在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继承与发展中,最大限度的保护和传承辰河目连戏以及辰河高腔这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二、辰河目连戏申遗后保护与传承的主要情况
自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湖南淑浦县政府就多措并举、积极作为,在政府的五年规划纲要中布局谋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作为项目的传承人,更是怀抱一腔热情,或深入调研、或召集研讨、或排演大型展演、或送戏下乡、或参与高规格活动和比赛、或亲自培育新一代传承人,为辰河目连戏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作了大量工作。
2006年至2012年,辰河目连戏的保护主体为淑浦县辰河戏剧院。2012年,淑浦县人民政府在剧院的基础上改组成立了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工作经费由原12万元增加到64万元,同时加大对目连戏的抢救性保护工作。2012年至2017年,该中心主要依托梨园戏苑班底18人,每年演出300余场辰河戏,并承担送戏下乡120场以上的任务,主要演出剧目有《目连戏》、《杨家将》、《薛家将》等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目。此外,该班底还承担淑浦县屈原文化节等各类大型活动专场演出,承担央视11台《长江戏话》栏目辰河目连戏专题片录制,并于2013年赴我国台湾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2017年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年份,辰河目连戏完成了抢救性记录工作。同年,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又在淑浦县职业中专开办戏班,招收了30名“00后”,依托2名传承人加若干名外聘的当年的老艺人开展教学,抢抓时间培养辰河目连戏新一代传承人。淑浦县人民政府为加大资金投入,对县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剧场等进行了改造。进入新时代,老一辈的传承人为保护和传承辰河目连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边依托县职中进行新一代传承人培养;一边带着初出茅庐的“00后”新一代传承人参加怀化市中职学校文艺表演大赛、送戏下乡、进社区演出、赴深圳与全国12个省19部优秀剧目同台交流、配合怀化学院摄制团队拍摄、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一些重要场合展演等。
三、当前辰河目连戏保护与传承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从以上的材料和相关数据看,不难发现,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辰河目连戏,经过多年的抢救、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关键问题,依然是后继人才的培养问题。当前熟练掌握该项技艺的传承人年事较高,最年轻的也进入退休年龄,因此如何探索一条有效的辰河目连戏后继人才可持续的培养路径,对当下的文化传承与未来的发展意義重大。
从政策上看,政府制度环境逐渐完善。2011年,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从法律的高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职权任务分工、项目调查认定、申报程序和内容、传承人的认定与项目传播以及相关法律责任作了明确的规定。2016年,湖南省结合本省实际,颁布《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遗保护、保存工作两项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协助做好本辖区内非遗保护、保存工作。淑浦县人民政府扎实履行职责,将辰河目连戏和辰河高腔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连续纳入三个《海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同时安排专项经费在戏院建设、保护基地建设、后继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支持,并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新农村”建设、雪峰山等知名旅游产业发展等工作中,积极为辰河目连戏创造宣传推广平台。政府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为辰河目连戏后继人才的培育创设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新一代传承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也指明了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从传承教学的条件上看,个别指标还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依托淑浦县职业中专的办学场地设置一个30人的辰河目连戏“非遗传承班”,这在当前来说,硬件上是完全足够的。但未来也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和实际需要,不断改善办班条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群体。当然,淑浦县政府重新修缮了“梨园剧苑”,还设立了若干个保护中心基地,民间也还保存了较多的戏台、祠堂,这为后继人才提供了的较多的表演实践平台。从学员招生的角度看,辰河目连戏的学习既要苦练功夫、又要学习文化课、还要坚持练辰河高腔,这与一般职业院校、高等院校的艺术类学生相比,无疑是更加艰辛。根据预测,辰河目连戏要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至少需要1200名左右演技成熟的演员和相对稳定的观众。目前仅仅在培养30名,这在数量上仍然堪忧。从教师队伍建设上看,目前主要承担教学任务的仅3名,且年事较高,他们还要接受各级领导、学术界、高校的调研与研讨,任务异常繁重。还有少量能指导辰河目连戏的老艺人,但这从总体上还是相差较远。
从教学内容上看,前期的抢救工作成果可发挥积极作用。这些年的抢救工作总体成果较之其它类型的目连戏略显系统。在《湖南地方戏剧本》丛书中,辰河戏出了十四集,共计四十九个剧目(涵盖了辰河高腔的经典剧目)。1981年辰河戏教学演出时,曾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像队录制了十四个折子戏,其中高腔作品十二折,弹腔一折,昆腔一折,另外还录制了文武场闹台。1989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像队录制了五十个小时的目连戏剧目,包括《梁转伪、《香山》、《前目连》、《目连传》和《花目连》。戏曲音乐家吴宗泽编著的《辰河高腔曲牌音乐大全》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辰河高腔曲牌音乐。还有怀化市文化馆、怀化学院、淑浦縣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多年来的研究成果。③这些文字和音像资料,对培养后继人才是十分重要的精神财富。
从外部环境看,仅老年观众对辰河目连戏比较喜爱。再好的戏曲作品,若无人观赏,那在时间的长河中消亡是必然的。目前,在淑浦当地设立的“梨园茶楼”,每天下午演出3个小时的辰河目连戏。现在约有100位固定观众,都是老年人,年轻人的身影几乎看不到,他们更愿意外出打工,以演戏为谋生职业对他们来说吸引力不大。从政府组织的送戏下乡活动中看,乡村对辰河目连戏的喜爱程度较高,但观众的基本年龄构成也是以老年人为主。有盛大节日时,年轻人会带小孩回乡观赏,平时有观剧习惯的较少。在一些大型活动的展演舞台和比赛舞台上,辰河目连戏所展演的剧目经常获得很高的名次。在省外参加活动,与全国12省19部剧目同台竞技,如深圳的“拉阔节”,观众对演出的反响比较大,认为节目精良、表演精湛、很受震撼。在赴台参加马祖文化交流活动时,也受到我国台湾地区观众的喜爱。
由此观之,大部分观众对辰河目连戏总体上了解偏少、年轻人事业压力大无暇观戏。因此,不是戏本身不精彩,而是大部分观众的娱乐休闲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
从政策、教学条件、教学内容、职业发展前景(戏以观众为生)等4个维度客观分析辰河目连戏后继人才培育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有利于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源,有助于政府、社会、高校、传承保护中心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传承模式。
四、构建辰河目连戏可持续发展传承模式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不同历史时期,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结构、组成、文化生活需求都发生了极大改变,辰河目连戏虽然拥有着极其丰富的艺术资源,但也必须面对不断发展着的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当然,现代人对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还比较少,因此为了让辰河目连戏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受到保护、传承进而自我发展,这需要政府、社会、传承主体齐心协力,让不断发展的优秀辰河目连戏走到公众的面前。当前的当务之急,关键是新老传承人之间的有效传承,并吸引更多的青少年看戏学戏。
(一)多措并举不断壮大辰河目连戏教学队伍是重中之重
目前由30名“00后”组成的“非遗传承班”的师资力量奇缺,仅个位数的教师力量,年龄高,任务重,不利于保障国宝级传承人的身心健康,应进一步拓展思路壮大整个队伍。辰河目连戏是目连戏中的一种,有自己的特色、也有与其它类型目连戏的共同点。
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以本地的传承人和老艺人为主传授技艺是一条道路;发挥本地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力量,如邀请怀化市文化馆和怀化学院中对目连戏有所研究的学者专家进行讲学也是一条途径;聘请外地同行辅助教学可以作为有益补充,同行之间对辰河戏、辰河高腔了解起来更加快速,比正在培养的“非遗传承班书求度更快,由老一辈传承人之间互相交流、示范,或可以提高传承与保护的开放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④。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可以在交流互鉴中得以更好的保存与发展。
(二)在高校学科专业中设置辰河戏方向可以提高专业化水平
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中,戏剧戏曲专业不在少数,依托有条件的高校设立辰河目连戏专业方向,一方面可以提高生源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辰河目连戏、辰河高腔的融合发展。虽然在传承人在练“童子功”方面有最佳年龄要求,但为了增加传承的人群,适当放宽条件,以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扩大传承人培养比例,亦能够减轻现有传承人的压力。按照现有辰河目连戏的抢救成果,汇集一批教授、讲师帮助在课程内容上优化编排,并逐步作为校本教材,这对改变当前传承人的培养质量亦是有帮助的。当然,最缺的还是该领域的高水平教师,或可敦聘传承人为客座专家进行讲学。
(三)组织力量编制富有地方戏剧特色的中小学教材是有效做法
当前,国家、社会对中小学校的美育工作水平逐步提高,一方面在加强素质教育,一方面在提高实践能力。这两点要求可以充分结合到辰河目连戏转承人的培养工作上。比如,组织一批优秀的团队,编制有关辰河目连戏的相关知识入教材,逐步形成一批精品课程,让中小学生从小就对长期流传在辰河地区的目连戏有所了解并产生兴趣,也让他们通过到辰河目连戏的保护中心和基地开展研学,动手动身去学戏演戏,哪怕就学会一点点技艺,也能让这项文明在时空长河中久久流传。在全国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家在组织活动、进校园、入教材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点可以效仿。
(四)提高传承人的工作待遇和生活待遇是吸引青年人从业的重要手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责任重大,在重大技艺的传承上,他们可以选择传承对象,但于公于私都无法選择不传下去,因为一旦不传下去,时间久了这项技艺也就自然消失了。在辰河目连戏这个非遗项目上,传承人是非常少的,而且年龄都较高,为了吸引一部分学员学习并传承,地方出台了免学费并给培育费,这无疑是一项很好的保障。但仅仅靠不断的资金支持,财政在众多非遗项目上的压力将逐渐增加。因此,建立一个良性的职业发展通道、分阶段实施不同的住宿、福利、保障等政策,这对提高辰河目连戏转承人可持续培养能力将有所帮助。比如,可以在中高级职称评聘卜给予传承人倾斜,在评定范围上也可适当扩大到民间的高水平艺人等。
(五)要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社会影响力
在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缺乏了解的情况下,不断通过品牌活动展演、高层次高水平竞演,通过邀请外来剧团交流演出,通过走出去到沿海发达城市、到港澳台地区、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高水平的展演,能最大限度的吸引观众的眼球,扩大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增进观众对辰河目连戏的了解。这在此前的传承工作中已经有所体现,但之前的次数还偏少。在开展学术交流的同时,提高产业化水平也是一条路劲。如在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后,可以加强精品剧目的品牌效应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进行适当的产业化运作,扩展经济效益,使其在高端文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辰河目连戏与大众的共享水平
这些年,国家推进现代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在新媒体建设上,媒体融合发展已经逐渐变成现实。5G时代马上到来,信息传播的速度将越来越快。而逐渐成长起来的下一代、再下一代,他们都是在高速的信息化生活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阅读、审美习惯,与各种各样的信息化产品是离不开的。因此,辰河目连戏要在未来与大众广泛接触,在接下来的传承、传播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仅靠剧院、舞台、下乡演出等线下传播手段是远远不够的。
五、结语
总之,作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目连戏流传至今并被大力保护和继承,应当说是一大幸事。它体现着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审美倾向和道德追求。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伴随着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审美需求,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齐心协力、汇聚众人智,推动辰河目连戏定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注释:
①李桂红.中国汉传佛教戏剧与佛教传播探析[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01):35-38.
②熊晓辉.辰涧高腔传承谱系与科仪[J].艺海,2015(03):17-20.
③向彪:辰河戏保护和传承的几个问题——访戏曲专家李怀荪[J].怀化学院学报,2018(04):36-39.
④张婷婷.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文化自信[J].知与行,2018(04):73-77.
作者简介:肖豆豆,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