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刚
摘要: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扣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当时最著名的艺人是王周士。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
关键词:苏州评弹;内容;形式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19) 30-0127-01
苏州评弹的书目及演出,既凝结了诸多艺术元素,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信息;既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审美价值,又具有难得的历史文献价值。其中评话书目所体现的中国历史,跨度可达3000多年,称得上是一部通俗而形象的以艺术为载体的历史教科书。
一、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合称。流传于我国吴方言区域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及上海地区,苏北的南通、扬州和浙东的宁波等部分区域也流行苏州评弹。整个流传区域涵盖了长江三角洲的大部分地方。苏州评弹诞生于明末清初,是中国评话、弹词艺术流传到吴语地区后所形成的方言说唱曲种。早在明朝末期,“评话”、“弹词”艺术流传到该地区后,经过较长时间的衍变与发展,以吴方言说唱的苏州评弹渐趋成熟。清康熙年间,苏州评弹的演出已经相当繁荣,其艺术不断发展,书目积累丰富,多种风格流派的名家辈出。乾隆年间,著名评弹艺人王周士创建了第一个评弹的行会组织“光裕社”,“千里书声出光裕”的艺谚开始流传。继而英雄传奇等所谓重大事件,故俗称“大书”。通常为一人表演,注重说、噱、口技、起角色,还借助醒木、折扇、手帕等道具来制造气氛或演示神、形。其传统书目约50多部,有“长靠书”与“短打书”之分。“长靠书”如《西汉》、《东汉》、《三国》、《隋唐》等;“短打书”如《水浒》、《七侠五义》、《小五义》等。苏州弹词既说又唱,题材多属家庭变故、恋爱婚姻、冤狱平反、人情世态等生活常事,故俗称“小书”。通常为二人合作的双档,操三弦、琵琶自弹自唱,讲究配合默契,注重情感抒发。其“润余社”、“普余社”等行会组织相继成立。清代中叶以后,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先后走向鼎盛。
二、基本内容及藝术特征
苏州评弹分为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两种形式。苏州评话只说不唱,题材多属朝代更替、军事争战、国家大事、唱词为诗赞体,格律继承七言古诗,讲究精练、形象。唱腔有鲜明的吴地民歌特点,能叙事,能抒情,吐字软糯,曲调优美。苏州弹词的书目虽有长篇、中篇及短篇之分,但传统的弹词书目多为长篇,有《三笑》、《描金凤》、<白蛇传》、《玉蜻蜒》、《珍珠塔>等50余部传承。总体上说,苏州评弹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以说、噱、弹、唱、演为主要手段的表演体系,形成了理、昧、趣、细、奇的美学特征。苏州评弹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了诸多规范的表演程式。如评话的“手面”和“面风”,弹词的“六白”、“八技”等。无论是评话还是弹词,苏州评弹在“说”的技巧中十分讲究一个“噱”字。艺谚有“噱乃书中之宝”、“一噱遮百丑”之说。“噱”即逗趣、雅谑,风趣的谈吐、滑稽的描绘、发噱的穿插,在苏州评弹中俯拾皆是,反映出苏州评弹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
三、传承谱系及代表性人物
苏州评弹历代名家辈出。早期有从乾隆年间的王周士、吴毓昌、季武功到嘉庆、道光年间的陈遇乾等“前四家”,咸丰、同治年间马如飞等“后四家”。20世纪30至40年代更是人才济济,如李文彬、魏钰卿、周玉泉、徐云志、薛筱卿、蒋月泉等等都是高手。历代名家又结合自身特长创造了许多流派唱腔。目前仍在传唱的还有陈调、俞调、马调、魏调、蒋调、薛调、徐调、侯调、姚调等20几种。这些流派唱腔风格迥异、多姿多彩。其中有些流派还体现出相互的传承关系。苏州评弹的传承方式数百年来都是口授心传、师徒相袭。以评话<三国》为例,有陈汉章一朱春华一许文安一黄兆麟一张玉书一张国良一陈希伯之谱系;以弹词《三笑》为例,有吴毓昌一郁怀嘉一王子香一王丽泉一王少泉、谢少泉一夏莲生一徐云志一孙珏亭一范林元之谱系。苏州评弹当今代表性人物是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邢晏芝、邢晏春、金丽生。
四、目前保护情况
苏州市对苏州评弹的保护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苏州综合试点总体实施方案》的实施中,明确了传承单位;在原戏曲博物馆的评弹室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编写出版了《苏州评弹艺术初探》、《苏州评弹史稿》、《苏州评弹》、《评弹书目选》(上下集)、《苏州评弹研究资料丛书》等10余种高质量研究著作;已连续出版评弹学术刊物《评弹艺术》36期;共抢救、传承优秀传统长篇书目总量97部、中篇书目30多部、短篇书目260多个,其中62部长篇书目已完成光盘刻录,可连续播放2500小时以上;新编新创中长篇书目近30部,短篇书目及开篇100余个;艺术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效果,涌现了以盛小云、袁小良、施斌、吴静等为代表的一批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的评弹新响档;评弹演出阵地进一步巩固扩大,形成了以传统书场为主、电视书场和广播书场为辅的多元化传播格局。
总之,苏州评弹以其鲜明的吴文化特征,和昆曲、苏州园林一道,成为苏州市的“文化三绝”之一。对于流行区域群众来说,除了是一种艺术欣赏活动外,还是一种独特的日常生活方式;对外地的观众来说,除了同样是一种艺术欣赏活动外,还是一种认识苏州的特殊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