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发展的历史溯源

2019-01-07 01:34高三同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溯源淮剧发展

高三同

摘要:淮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当中的一种,流行于江苏省一级上海市等地区。清代,在淮安府和扬州府两个地区,民间流行着一种由农民号子和田哥的“穰馕腔”发展而成的一种艺术特色文化。

关键词:淮剧;发展;溯源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19) 30-0115-02

一、引言

淮剧又名江淮戏,是江苏省的三大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淮剧起源于苏北盐城西乡(今建湖县);起初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淮阴、盐城、扬州等地区,后流行区域逐步拓展,在沪宁沿线的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以及安徽滁县、浙江长兴等地也渐流行。此外,在合肥、武汉、南昌、杭州等地亦曾留下过演出足迹。淮剧分东西路,两淮属地的人们,常把流传在盐阜等下河地区的淮剧,通称为东路。反过来,以盐阜地带人们的视角去看清江、淮安等上河地区的淮剧,则概称为西路。

二、淮剧的起源

淮剧在古城昭阳已有近150多年历史,早期的淮剧以“老淮调”“靠把调”为主,唱腔基本上是曲牌连缀结构,尚未采用管弦乐器伴奏。上世纪30年代,淮剧老艺人在“香火调”基础上创作了采用二胡伴奏的一些新调,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取名“拉调”。“拉调”唱腔在板式变化上得以丰富、且有新的发展,以后的淮剧音乐并逐渐形成了“拉调”“淮调”“自由调”三大主调。苏世团说:“民间是淮剧音乐的源泉,兴化隶属江淮地区,百里水乡有着肥沃的淮剧土壤,可以到民间老艺人中去采集。”不是科班出身的他,入行30多年凭着自己的刻苦钻研、勇于实践,音乐理论水平和实际演奏技巧大有长进。提到当代流行的淮剧曲调,苏世团如数家珍:“围绕三大主调而派生的曲牌有叶子调、穿十字、南昌调、下河调、淮悲调、大悲调、蓝桥调、八段锦、打菜台……好多种呢!”

淮剧音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历史悠久的见证,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说唱戏,还是听戏,其核心的事物是戏曲音乐,施受双方以声音为媒介,传递曲中之情,情中之事。

淮剧是由民间说唱“门叹词”与苏北“香火戏”相结合,并吸收了里下河“徽班”的艺术精华发展而成的地方剧种,流传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门叹词源自农民号子和田歌,初为一人击板而歌,继而为二人对唱,是一种沿门卖唱的说唱形式。香火戏则是当地酬神的民间表演形式。二者联合演出,俗称“三可子”,并逐渐形成“江北小戏”,主要演出一些对子戏、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后有大批徽剧班社进入里下河地区,江北小戏渐与徽班同台演出,谓之“徽夹可”。在与徽班合演时,吸取了徽剧中剧本、器乐曲牌、唱腔、表演等方面的一些艺术成就,逐渐发展成熟,遂称‘江北大戏”。1912年左右,艺人何孔德等首次将之带到上海街头演出,并于1914年在闸北太阳庙建立第一个江北戏院,使淮剧正式立足于都市。

1951年7月,淮剧周茂贵班在清江市集训后,改为“京江淮剧团”。1955年5月,京江淮剧团改为清江市淮剧团,此后,涟水、洪泽、淮安、盱眙、金湖等县先后成立了县淮剧团。20世纪80年代以后,淮剧的演出规模有所缩小,目前,淮安市境内的淮剧团尚有淮安市淮剧团、淮安市淮剧二团和涟水淮剧团。

三、淮剧的传统剧目与流派

淮剧由于流传较久,又是江苏最大的地方剧种之一,所以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传统节目。剧目大体有几种类型:一是“对子戏”和“三小戏”:《小打瓦》、《种大麦》、《大补缸》、《磨豆腐》等,只有生、旦、丑两三个角色,多用实词和专有曲调,表演内容简单纯朴、艺术诙谐风趣,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属于说唱范畴的民间生活小戏。 二是‘‘九莲”、“十三英”和i‘七十二记”。“九莲”分别是:《兰桥会》中的兰玉莲,《刘全进瓜》中的李翠蓮,《土牢记》中的秦玉莲,《阴阳河》中的李桂莲,(俣汉三杀>中的王玉莲,《蔡金莲告状》中的蔡金莲,《刘文秀赶考>中的陆金莲,《大赶考》中的窦金莲和《荆钗记》中的钱玉莲。“十三英”是:《陆志春赶考》中的尹凤英,《刘秀走南阳》中的王大英,《玉杯记》中的王二英,《药茶记》中的苏风英,《牙痕记》中的顾风英,《对舌》中的苏迪英,《罗英访贤》中的周桂英,《韩湘子度妻》中的林芦英,《杨天禄招亲》中的穆玉英,《何文秀赶考》中的王鸾英,《刘贵成私访》中的罗凤英,以及《孝灯记》中的陈凤英和王月英。

“七十二记”主要有:《土牢记》、《荆钗记》、《玉杯记》、《牙痕记》、《大琵琶记》(即《赵五娘》)、《小琵琶记》(即《秦香莲》)等等。三是幕表连台本戏。如《杨家将》、《包公案》、《施公案》等,这些剧目,行当齐全,文武兼备,无固定台词,全凭演员根据幕表即兴创作。

“淮剧具有编演现代戏的传统,从抗日战争以来,创演过上千出淮剧现代戏,其中《照减不误》、《刘桂英是朵大红花>等都盛行一时。”荣老介绍说,成立于1955年的淮安市淮剧团建团五十多年来,先后排演了《白虎堂》、《包公下陈州》、《白蛇传》、《红灯记》、《斩韩信》等百余部传统剧目。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作排演的剧目则主要有大型现代戏《情与法》、《未了情》、《高原雪魂——孔繁森》、历史剧《林则徐》、大型新编淮剧《吴承恩》、新编历史剧《韩信》等。

四、新中国成立后淮剧艺术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淮剧艺术的成就还集中体现在音乐声腔的革新与发展上。一方面,随着历史的演变,“淮调…拉调,“自由调”三大无调被定格为淮剧音乐三大核心板块,主宰着淮剧音乐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给淮剧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并赋予其更丰富的色彩和律动。淮剧早期的作曲家宗海南、张铨、戴玉升、薄森海、张晋及琴师兼作曲潘风岭、居乐、程少梁等,在《女审》、《探寒窑》、《三女抢板》、《忠王李秀成》、《党的女儿》、《杨立贝》、《牙痕记》、《海港的早晨》、《一家人》、《金水桥》、《玉杯记》、《活人塘》、《迎春花开》、《刘三姐》、《恩仇记》等代表性剧目里,谱写出了大量锐意创新且流传至今的新的声腔,这些新的声腔所承载的文化品格和丰厚的审美容量,丝毫不逊于一些旧有的曲牌,从而使淮剧音乐声腔呈现出包含在时代新风中的传统魅力。

淮剧在依托音乐表达情感和剧情的目标下,将唱腔的体裁形式从独咏、对唱扩展到重唱、伴唱乃至合唱。这种新的探索,多样化的舞台风貌,把淮剧推向了一个既刚劲醇厚又瑰丽多姿的阶段。

因淮剧声腔的快速发展,使原来不太明显的三种不同地域色彩的风格更加趋于明朗化,从而逐渐凸现出“南北分野”“东西各异”的鲜明特色:南路(上海)柔美缠绵,东路(江苏盐阜)雄健刚劲,西路(江苏‘‘两淮”)苍凉粗犷。三路声腔相近又相远,进入并驾齐驱、各攀高峰的年代。国家昌盛,党的关怀,给了淮剧以极大的鼓舞。17年间,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等,曾先后多次观看上海市人民淮剧团、精诚淮剧团、志成淮剧团演出的《种大麦》、《兰桥会》、《五台山》、《白蛇传·水斗、断桥》、《东方朔偷桃》、《官禁民灯》、《探寒窑》、《女审》、《海港的早晨》、《游龟山》等戏。周恩来总理还亲自为上海首个淮剧演出基地“黄浦剧场”书写场名。这段极不平常的历史,见证了淮剧的辉煌,伴随着淮剧度过了最精彩的“黄金时代”。

剧目创作是一个剧种繁荣之根本。“新时期”淮剧剧目生产的显著特点是:坚持在继承中创新;优秀传统剧目和现代戏并重;重在追求舞台艺术的新美;突出淮剧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和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朱礼立,浅谈淮剧音乐的发展与传承[J].剧影月报,2008 (06).

[2]周金刚.淮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大舞台,2013 (09).

[3]田卓玉,淮调音乐在淮剧中的传承与发展[J].华章,2009 (18).

猜你喜欢
溯源淮剧发展
淮剧小镇:古韵悠悠淮乡情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传承淮剧国粹 丰厚人生底蕴
——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中心小学“淮腔今韵”文化项目掠影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毛泽东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箪瓢陋巷”典故研究
“时务文体”溯源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倪家凤淮剧演唱会在宝应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