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艳丽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经贸系,河南 商丘 476100)
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高度职业道德感的高技能人才”[1]29-31。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即学校和企业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履行教育部文件精神而做出的重大教育改革,是实现国家所期待的教育目标的根本出路。随着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改革方面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随时随地充斥着学生的头脑,企业中工作环境陌生,人际关系繁杂,顶岗实习学生比较分散,企业环境与校园环境迥然不同,在企业中开展思政教育便成了一项难题。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企业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应用型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34-35。我们应深入学习文件精神,改变以往思政课把课堂作为主要阵地的教学模式,把学校思政教育融入企业工作实践中,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需求。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不再是简单的校内管理,而是分为校内学习期和校外实践期2个阶段的管理。其新变化主要是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的思政教育管理。思政教育的环境变化:教育者由纯粹的教师变得身份多元化;受教育者由学生转化为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其学习环境也不再是大学中自由、宽松的,而是由企业严格的管理及与同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取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也不像在学校里可以组织的有条不紊,学生校外实习地点分散,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配备不足。校园中常规的思政教育社团活动无法在企业开展。因此,寻找企业实践中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做好顶岗实习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和思想教育,也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社会环境和企业环境的复杂性给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难题。在工作中,学生接触社会,深受社会各种思想的影响。企业工作中,新环境的适应、人际关系的重新建立、单纯的思维方式转变等点点滴滴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变化。大学生社会阅历少、没有社会经验,在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于对社会的认识出现偏差。教育者要深刻认识问题的严峻性,了解学生,采取及时措施进行正面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作用。
“工学结合”不仅要实现专业教育中学校与企业的联合,更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到共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实践意义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人。这就要求教育者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它不止是一种职业素养,一种道德素质,更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的延伸与发展。探寻企业、校园两种文化的契合点,使之互相渗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但是,纵观高职院校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两者相互独立,盲目“迁移”,校园中企业文化建设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大多以文字标语、口号的形式出现,缺乏内涵,缺乏创新与发展。我们应该规划校园文化系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融思想政治教育于一体,开拓创新,建立充满职业氛围又具有校园特色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为了解“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情况,笔者于2017年5月10日至2017年5月30日对我院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我院大一到大三的大专生中随机抽取不同系别的9个班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结合访谈法和个案法进行研究,一共发放问卷300份,对12名学生和5位辅导员老师进行访谈。最后收回问卷262份,有效问卷243份,有效率为92.75%。主要采用计算机辅助方法对数据统计处理,结果如下:
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而教师和家长是主导者。“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一旦走出校门,如果企业尚未形成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可能被忽略。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转移思想政治教育的战场,与企业联合,拓展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在企业实践中,建立对学生行之有效且符合企业实际的思政教育监管机制,如表1、2、3所示。
表1 思想政治教育的来源渠道比例分布
表2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比例分布
表3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
如表4、5、6所示,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在教学内容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形式化、表面化现象严重。
表4 思想政治教育与“校企融合”的关系
表5 高职生对思政课的认识情况
表6 思政课与职业素养的关系
如表7、8、9所显示数据表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与最深影响者脱节,我们应该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与人格魅力的塑造,使其成为能够在心灵上深刻影响学生的教育者。另外,鉴于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我们应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利用专业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权威性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
表7 实施思政教育的主导者比例分布
表8 对高职生影响最深的教育者
表9 专业课老师开展思政教育的状况
由表10、11、12、13、14的统计数据看出:大部分高职学生对“工学结合”了解的还不透彻,意识不到其重要性,难于切合实际谋求自身发展。虽然大部分高职生在企业物质环境方面适应良好,但心理环境、精神环境的适应有待提高,这些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调查显示,高职生愿意去基层的比例仅占一半,我们要不断加强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肯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表10 高职生对“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了解程度
表11 高职生对企业工作环境的适应情况
表12 企业实践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
表13 高职生必备的素质
表14 去基层锻炼的态度意向
1.认清时代特征
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信息异常丰富的时期,不断开放、动态发展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对世界了解更为广泛。思政教育的边界不断扩大。应用型院校的思政教育模式要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开辟新路径。
2.正确预测大学生的思想问题
“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的特点是在企业工作中学习。受社会其他思想和价值观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不断产生新问题。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提前对学生可能面临的问题正确预测,分析企业环境带给学生的正负面影响,防患于未然。
1.创建“双师型”思政教育队伍
当前,辅导员所学专业复杂多样,思想政治专业的居多。虽然他们在思政教育方面有一定优势,但专业知识缺乏,难以对学生做相应的职业指导。一名称职的辅导员,一定要掌握教育、心理、职业指导等相关知识,高职院校应组织辅导员进行定期培训,学习相关知识,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2.培养专业辅导员
专职辅导员在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缺乏,难以对学生做出专业的引导和相关职业的规划。培养专业辅导员既弥补了此方面的不足,又对专业课教师参与学生思政工作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1.对不同年级的高职生开设针对性的课程
新生入学,重点引导他们做好职业规划,帮助大二、大三的学生确立有效的职业规划。学习先进的职业理念,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开设就业、创业课程;打破传统思政课模式,以人为本开创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尝试模块化教学,真正实现思政教育模式的优化与创新[3]78-79。
2.以企业需求为根本
以职业道德为基础,兼顾具体行业的特殊性。例如,为人师表的奉献精神,公正严明的法律精神,不做假账的会计精神,救死扶伤的医者精神等,这样的职业道德教育才更具实效。
要与企业文化一脉相承。不同企业各具一格,拥有不同的企业文化,顶岗实习学生只有深入了解企业文化,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职业素养。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要学习企业文化,在课堂中指导学生,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发展。
3.创新教学方法
学校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优化教学效果。任务驱动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探索问题本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集思广益,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实践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工作环境,发展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3]78-79。
1.改革管理机制
围绕定岗实习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开展思政教育,实施跟进式的思政教育。以校企共育为核心,结合时代背景,创建校企合作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2.深化监督管理机制
大学生对工作岗位陌生,对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不适应,学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存在差异等。面对这些问题,校企双方要共同协商解决。企业导师制有效解决了此方面的难题[4]164-166。企业专业导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熟悉业务,获得专业技能,还能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深化岗位认知,快速适应新环境,胜任新工作。
3.完善教育管理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全员参与的一项教育事业。所有人员,无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还是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以及校外企业的指导者,都要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注重校内外思政教育的衔接工作,提高企业对技术与育人并重的认识。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校内外的各个角落,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