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定群
椎管内麻醉是指将药物向椎管内某腔隙中注入,可对脊神经传导功能逆性阻断或使其兴奋性减弱的麻醉方法之一,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腔阻滞两种类型[1]。有研究文献指出[2],上述两种麻醉方法使术后患者产生尿潴留的可能性明显增大。尿潴留主要是指尿液在膀胱内充满而无法正常排出,如不及时处置,可继发尿路感染及返流性肾病等疾病,对患者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收集接受椎管内麻醉方法的100例骨科手术患者有关资料,对采取椎管内麻醉方法的患者术后产生尿潴留的有关影响因素进行前瞻性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100例实施腰麻或腰硬联合麻醉的椎管内麻醉方式骨科手术患者有关资料,其中有68例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39~76岁,平均年龄(55.1±1.4)岁。将糖尿病,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尿路感染、前列腺等泌尿系统疾病,精神系统疾病及急诊手术者排除。患者手术主要是病程在7~10 d的下肢韧带断裂、膝内外侧韧带修补术,以及病程在1~2个月的肱骨骨折、尺桡骨骨折。
术后尿潴留主要是指患者术后不超过8小时无法排尿,而膀胱内存在超过600 mL尿量,或患者无法将膀胱自行排空而残余超过100 mL尿量[3]。
患者采取椎管内麻醉方式,腰麻患者采用7.5~15 mg 0.5%盐酸罗哌卡因(利用脑脊液稀释),复合硬膜外麻醉患者采用2%盐酸利多卡因和0.75%盐酸罗哌卡因的混合液,不采用腰麻、硬膜的患者用药量按照手术和患者实际对药物进行合理选择。术后用生理盐水将50 μg舒芬太尼与200 mg 1%盐酸罗哌卡因稀释到100 mL用于硬膜外自控镇痛[4-5]。
对患者术前基本情况,手术及补液量、麻醉方式、药量及术后镇痛等有关指标进行观察,评价患者麻醉效果[6-7]。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形式表示,对术后患者尿潴留与独立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进行研究,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收集的100例患者中,术后有21例产生尿潴留,占21%。对患者麻醉方式、麻醉药量、术中补液、术后镇痛等进行单因素分析,术后尿潴留组与非尿潴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术后产生尿潴留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术中补液量、手术时间、≥11.25 mg麻醉药量及术后镇痛等,见表2。
表1 患者的手术及麻醉比较[n(%)]
表2 影响术后尿潴留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产生尿潴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有研究结果显示[8-9],近40%的术后患者无法自主排尿,产生术后尿潴留的患者比例近45%。本研究中患者产生尿潴留的比例为21%。有关研究结果显示[10-11],超过70岁的术后患者使产生尿潴留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其主要原因可能为老年患者不具有较高的抵抗力,松弛的盆底组织,腹肌及肛提肌不能有力收缩,神经功能无法迅速恢复,进而容易产生尿潴留。
一般情况下,神经中枢对排尿功能具有控制重要,在2~4骶髓中存在较为重要的神经中枢,可产生排尿反射,大脑中的另一中枢随人的意志活动对排尿具有控制作用。椎管内麻醉和术后镇痛药可抑制会阴、盆骶神经及排尿低级中枢,对于排尿反射也具有阻碍作用,这是尿潴留产生于术后早期的一个重要成因。而且越长的麻醉时间,越深的麻醉深度,阻碍排尿反射的作用越明显,尿液越难以排出。麻醉前作为保护性因素的尿液排泄已得到相关研究证实[12],术前尽可能要求患者将膀胱排空对预防尿潴留是有利的,可使尿潴留发病率降低,进而使尿管对患者的不利影响减轻,也能使产生泌尿系感染的比例降低,有效控制抗生素的应用,将患者由于导尿而产生的恐惧心理逐渐减轻直至消除,继而使手术质量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采取椎管内麻醉方式的术后患者产生尿潴留的因素很多,主要是由一些因素导致暂时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表现,患者在围术期应尽可能减少麻醉药量、术中对患者补液量进行一定控制、将手术时间缩短、使尿液在术前尽可能排空等有效措施,才能使术后产生尿潴留的患者比例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