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忠群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中医医院康复科,江苏 无锡 214194)
研究显示,中风后肢体偏瘫患者良肢位正确摆放对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非常关键[1]。本研究分析了良肢位的正确摆放对中风后肢体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中风后肢体偏瘫患者100例根据护理方法分组。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5~88岁,平均(63.12±2.23)岁。脑梗死38例,脑出血12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2~84岁,平均(63.24±2.32)岁。脑梗死39例,脑出血11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对照组用常规护理方案,常规给予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和用药护理等,并循序渐进开展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注重良肢位的正确摆放。交替选择健侧卧位、仰卧位、患侧卧位、坐位变换,一般2 h更换1次体位,并保持床铺干净整洁平整。具体良肢位的正确摆放方法如下:健侧卧位:①躯干略为前倾;②偏瘫侧肩关节向前平伸,患肩前屈90~100°左右;③偏瘫侧上肢放在枕头上;④偏瘫侧下肢膝关节、髖关节略为弯曲,下肢放在枕头上,避免足外翻;⑤健侧上肢摆放以患者舒适为宜;⑥健侧下肢膝关节、髋关节伸直。患侧卧位:①躯干略后仰,背后放枕头固定;②偏瘫侧肩向前平伸外旋;③偏瘫侧上肢和躯干呈90°,肘关节尽量伸直,手掌向上。仰卧位:①偏瘫侧肩放在枕头上,保持肩前伸,外旋;②偏瘫侧上肢放在枕头上,外展20~40°,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掌心向上;③偏瘫侧臀部固定于枕头上;④偏瘫侧膝部膝外应放在枕头,防止屈膝位控制不住突然髋膝旋造成股内收肌拉伤,膝下垫一小枕保持患膝稍屈,足尖向上;坐位帮助患者起身,坐在床上,在其后背垫一软枕给予一定支持,上肢同样需要保持伸展状态置于床桌上,下肢屈曲,足部背屈。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总的康复训练时间;护理前后患者运动功能FMA评分(下肢功能0~34分[2],越高越好)、日常生活能力ADL[3](得分20~95分,越高越好)。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满意19例,较为满意21例,不满意10例,总满意80%;观察组满意33例,较为满意17例,不满意0例,总满意度100%。
2.2 护理前后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比较:护理前两组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相近,其中,对照组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分别为(14.01±2.21)分、(58.11±5.13)分,观察组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分别为(14.24±2.13)分、(58.73±5.12)分,P>0.05;护理后观察组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30.13±0.24)分、(98.26±0.77)分优于对照组(24.42±0.69)分、(81.45±0.43)分,P<0.05。
2.3 两组总的康复训练时间比较:观察组总的康复训练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观察组总的康复训练时间(16.51±1.41)d优于对照组(25.50±2.76)d,P<0.05。
良肢位摆放是加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其是通过对静止性反射的持续控制和抑制,实现对异常运动模式的纠正和缓解,有利于促进分离运动,预防肩关节半脱位、足内翻、足下垂等的发生,还可通过体位更换降低压疮发生率,促进患者生存质量提高[4-5]。
本研究中,对照组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注重良肢位的正确摆放。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的康复训练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良肢位的正确摆放对中风后肢体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大,可显著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独立能力,缩短训练时间,提升满意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