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胜男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学前与小学教育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与普及,音乐教育逐渐成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之一,音乐教育在幼儿潜能、人格开发与培育方面具有促进意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学前教育是个体终身教育的主要一环,更是素质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目标是培育综合能力、素养、教育本领高超的专业教师人才,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化、职业化培育水平直接影响到幼儿教育质量。因此,本文研究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对策十分重要,不仅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我国学前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宗旨是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培育应用型人才,故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未来服务对象是幼儿。从幼儿身心发展需要来看,幼儿天性好动,而通过适当的音乐干扰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促进意义,不仅陶冶幼儿情操,更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使幼儿在音乐教学中收获快乐、知识以及成长。与此同时,音乐是幼儿启蒙的重要手段,借助音乐效度,让幼儿感受生活、体会生活,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幼儿德育、智育、美育的培育,进而增强学前教育的教育质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幼儿教师培育的主阵地,因此,需要重视人才的培育,根据幼儿发展需要,以音乐教育为导向,重视学生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育,进而使毕业生更好的为学前教育事业服务。
从本质上而言,音乐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具有唤醒、整合人格的功能,以音乐为导向,促进个体审美能力的挖掘与培育,使人的审美心理得到构建与塑造,促进人更好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通过音乐的干扰,提升学生审美情操,让学生在音乐教育中探索音乐作品内涵,以此内容提升、完善自我。幼儿教师综合素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幼儿教育质量的高低,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重视学生美育教育的培育,有助于将美育教育渗透到幼儿教育体系中。因此,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探析音乐本质,为学生提供音乐展示平台,让学生通过交流体会音乐内在的美,增强学生美育教育,进而使学生以美育教育更好的为幼儿教育服务。
素质教育理念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度,在教育教学开展中,不仅要重视学生智育的培育,更要重视德育的熏陶,以此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成为一个有高德性、有能力、有素养的人才。音乐中的德育教育具有其特有的现实教育意义,这是由音乐作品自身呈现的特性决定的。因音乐作品的生成与其文化内涵、时代背景、作者个性以及创作作品的灵感等息息相关,每一个作品都会投射出属于自身的德育教育效度,不同作品对人才的教育是不同的,这都需要聆听者去体会、探究、思考其内在的情感,以音乐情感与自身情感共鸣,以此更好的教育自身,发挥音乐作品自身的德育教育特性。因此,高校在德育教育开展中,通过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进行,发挥音乐教育根本性德育教育特性,不仅陶冶学生情操,更增强学生道德素养,进而使学生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
音乐作品内涵的探究不仅局限于聆听上,更多是借助音乐作品的播放效度,对聆听者形成一定的感染效度。即通过聆听作品,对作品具有自身的感悟,并以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为导向,促进音乐作品的二次创作,将自身对音乐内在的情感通过表演展示处理,进而感染受众面。因此,音乐教育应重视学生智育的培育。
为了达到教育部门的评估标准,我国多数高校开展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课程设置包含声乐理论教育、钢琴演奏等基本知识内容。在此课程设置体系下,教师在授课方面较为重视理论教育的灌输,在音乐实践演练与教学方面存在忽视,导致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脱离情况。事实上,许多音乐教育内容都需要实践教学的支撑,诸如乐器、舞蹈等教学内容,而缺乏实践教学的融入,使学生音乐表演能力培育不佳,只是空有音乐理论知识,影响到学生音乐知识运用能力与创作能力的培育。
当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并没有一套系统、完善的教学方法,“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形式,将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教授给学生。例如:在理论教学讲解中,大都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导向,而这些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在音乐技能教授中,大都将音乐技能、技巧教授给学生,很少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通过针对性的实践训练,对音乐实践技能进行全面掌握。教师通过讲课教授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虽然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但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死板,大都是考试考什么内容,教授学生什么知识,缺乏教学灵活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大都是通过记忆,而理解知识,很少以讨论、探究方法知晓音乐教育的本质,使音乐根本性教育成效的不到发挥,影响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教师综合素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发展趋势,影响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开展水平。然而,从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团队来看,缺乏青年优秀教师的融入。许多年轻教师由于刚踏入工作岗位不久,纵使其具有高超的音乐素养以及扎实的音乐基本功,但音乐实践教学经验匮乏,影响到其开展音乐教学质量的高度。尤其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如果教师缺乏实践授课经验、音乐实践能力不强,很难胜任此岗位。由此可见,青年音乐教师缺乏实践能力,影响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开展,直接影响到人才培育质量。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专业是重要专业,其音乐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十分重要。打破以往音乐课程体系的禁锢、创新音乐教学方法、重视音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开展比重、构建一种优秀的音乐教师团队,是促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有效保障,也是增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质量的有力支撑。基于此,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遵从一定的原则,诸如实践性、主体性、多样性、科学性等,以此增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促进毕业生更好的就业。
素质教育理念下,教育教学的开展需要遵从主体性原则,同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开展也是一样。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主体性,为学生提供音乐展示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不仅掌握理论知识与技能,更培育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进而为学生今后就业奠定基础。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教师只有改变以往教学模式,将学习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分析音乐知识以及音乐作品,体会其中教育的真谛,为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培育提供契机。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培育的人才的未来服务对象是幼儿,在开展幼儿教育中,应做到学以致用,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更好的运用到幼儿教育中,以此为幼儿教育开展有效的音乐教育,进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因此,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开展中,应遵从实践性原则,重视音乐实践教学的开展,培育学生音乐知识运用能力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好的运用为未来工作岗位中,增强学生就业能力,进而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与此同时,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不仅重视实践教学开展,更要以音乐理论教学为依托,实现两者的衔接,进而增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质量。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需要遵从多样性原则,重视多样性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融入,不仅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更让学生借助多元化教育理念,为幼儿教育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以此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幼儿视野得到拓展,知识面不断的增多,与此同时,基于幼儿的特性特点,如果幼儿教师采取单一的授课方法开展音乐教育,很影响到幼儿音乐学习兴趣。基于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开展音乐教育中,应重视多样性教学方法的运用,增强音乐教育的灵活性,教育引领学生,增强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以此能力为幼儿教育开展适合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而提升我国学前专业教育质量。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开展中,重视科学性原则的渗透,究其原因,是学前教育专业服务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因此,应重视音乐教育启蒙能力的培育,增强学生音乐实践能力与素养。以科学性、全面性为导向,开展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活动,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使音乐教育向合理性、科学性改革方向发展,增强音乐教育的针对性,进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质量。例如:在实现科学性音乐教学历程中,依托于岗位发展需要,根据幼儿发展特点,开展科学性、针对性的音乐教育形式,增强学生音乐实践能力,
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现状来看,音乐教育仍然停留在专业化培育方面上,并没有根据幼儿教育特点、幼儿发展需要以及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课程体系,影响到高校人才培育质量。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来看,学生需要学习钢琴、声乐、练耳、视唱、舞蹈等多学科知识,但在幼儿歌曲编创、培育幼儿音乐学习兴趣、教学活动设置等方面缺乏实践研究与实际研究成果,导致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培育不佳。事实上,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育目标来看,即是为社会发展培育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因此,其专业课程设置,需要依托于岗位工作形式,根据幼儿成长发展需要,设计课程体系,以此促进教育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在构建音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明确人才培育目标,坚持以学生综合性发展为教育前提,实现教育与岗位工作模式的衔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育,使学生成为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二是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立足于幼儿健康发展的需要,合理的设置课程体系与内容,做到“幼教化”与“综合化”,对音乐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整合,重视两者开展的比重,让教师意识到实践教学开展对学生的重要性,以此构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实践与理论并重的课程体系。三是更新音乐教材内容,使音乐教材向实用性、多方面方向发展,贴近于幼儿音乐教育形式,进而彰显音乐教材的有效性。例如:教材的设置,应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幼儿发展需要、学前教育发展需要等进行设置。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中,根据音乐教学内容将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发挥教学改革要求,能够发挥音乐教育的根本性效度。基于以往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主体性,融入师生互动环境,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提升音乐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理念下,生成较多的教学方法,诸如案例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导入教学方法等,而这些教学方法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改革注入活力。对此,本文对一些教学方法进行阐述,旨在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一是情境教学方法。音乐教学并非是对音乐技能知识的学习,更多是借助音乐作品陶冶情操,挖掘其中的美育、德育、智育内容,以此更好的教育学生。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通过情境教学方法的运用,为学生创设音乐作品情境,带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借助情境理解作品内涵。情境教学方法,以图片、音频、视频的融合,实现音乐教育的多样性,带动学生情感,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由思考、探究、分析知识。
二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开展专项音乐教学训练,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融合,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引领学生开展小组讨论、研习、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探析音乐作品内涵,并且在合作研讨中促进音乐作品的二次创作,以此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进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教育领域进入到教育信息化中,在此背景下,微课、慕课教育平台的生成,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改革提供契机。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中,借助互联网教育资源的优势,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衔接,不仅丰富学生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更培育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基于音乐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尤其是技能知识传递时,涉及较多的抽象词汇,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感觉较为枯燥,另一方面,对知识理解能力不强,影响到学生音乐能力、授课水平的提升。而借助互联网教育平台,通过视频、音频、文字等的融合,将抽象的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知识,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例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将所学音乐知识、技能制作成教学课件,发送到互联网教育平台中,引领学生借助课件自主学习,对知识全面掌握,诸如授课技能、音乐文化、声乐技能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构建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技能的训练,根据学生实践演示形式,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引领,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教师团队的构建,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提供保障。首先,高校重视教师专业化、职业化培育,通过培训工作,促进教师能力、素养、思维的提升,尤其是青年教师,通过培训,积累丰富的实践能力,让教师更好的为学生开展音乐教学活动,进而培育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其次,在培训工作开展中,加强教师师德的教育,培育教师爱国敬业,让每一名教师具有一定的责任心,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引领,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最后,高校在人才聘用上,重视专业化、职业化人才的聘用,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使教师通过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进而提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质量。
基于幼儿自身特性,教师需要具有感悟音乐作品能力,通过自身感悟将作品完美的呈现给幼儿,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带领幼儿想象、思考音乐,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传递的思想情感,进而促进幼儿智育的发展。新时期下,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德育、审美教育的培育,更要重视学生智育的发展,培育学生音乐创作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进而促进学生领悟音乐教育的真谛。因此,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中,应重视幼儿启蒙教育的培育,以新的教育方法、思维、理念为导向,积极探索音乐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合的方法,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以及实践能力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