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梓男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公共课程教学部,甘肃兰州 730070)
在如今互联网信息时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微信、微博、微小说、微视频等碎片化的内容深受快节奏生活环境下的年轻人的喜爱。移动数字媒体不仅改变了大众娱乐、通信、购物等方式,同时也渗透至医疗、支付、政务办公等工作领域。而在此背景下,教育行业与互联网如何有效地融合也是教育工作者们日趋关注的话题。在面对沉浸在互联网时代的90后、00后的大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如何顺应时代变迁,利用学生善用多媒体媒介接受新信息,也是一线大学英语教育者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将探讨当今新兴教学形式微课程在大学英语课程应用中的一些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最初起源于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6]。他起初试图用这种时长约一分钟的视频将教学重点与课后练习联系起来,来替代传统的教学。而另一名孟加拉裔的分析师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则使这种教学方式迅速传播至全世界[10]。可汗将教学用录制的方式播出,最初也只是通过网络的形式能让更多人通俗易懂地理解看似深奥的数学问题。而他借助这种新兴的教学技术手段、将高度浓缩的知识点呈现给大家,甚至引起了比尔盖茨的关注与赞赏。他的教学视频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传播至世界各地,可以说为大众提供了优质又经济的教学资源。
我国首先对微课程概念的引进是广东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他将微课程定义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2]。我国教育部在 2012年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也提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3]。要加快数字化和教育技术的高效融合,以信息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在针对大学英语这一学科建设中,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模式混合,用微课、慕课等教学形式建立交互式学习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的要求[4]。
微课程是将学科知识点或某一教学环节录制成3-20分钟的视频课程。它以短时间的教学时长来集中呈现某一知识点。反观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学生面对冗长的课文,枯燥的语法,练习形式单一的课后练习,在长达2课时的时间里要集中注意力,对学生是一种考验。教师面对同一班级里基础水平不同的学生,却实施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也不符合教学的科学性。这种教师讲授为主导,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非主动积极思考的学习模式,会限制学生的学习思维,抑制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提高,亦不利于其自主能动性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微课程在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出现,将数字与教学结合的形式,恰恰拯救了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导致的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果甚微的艰难的生存现状。
微课程将教师的教学内容分割和细化,将教学点打碎后分列供学生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有选择性地学习不同的内容,还满足了学生个性化习得的要求和差异化学习的发展。短小的学习时长符合当前学生对于非正式学习体验的心理,精炼的知识点也能更有效地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首先,语言的学习要达到运用自如,不仅需要足够的语言输入,还需要准确高质量的输出。由于传统课堂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很难有更多机会实现师生互动,也无法训练英语的迁移运用能力。大学英语课堂对于学生来说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进行语言的单向输入,例如教师在读写课上对课文的精讲和听说课上对听力材料的理解。而在语言输出层面,比如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能力,鲜有被训练的机会和纠正的时间。微课程的形式却可以将师生互动从线下转至线上,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进行操练,并获得教师的纠正,以此来更有效地将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得到提高。
其次,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当今大学生不应满足于英语作为沟通的工具,更需要加大对英语文化的感受。而在微课程的教学形式中,教师可以集合网络优质资源,并拟定多元化的主题与选材,制作方式也较为丰富,这些都是微课程教学不可替代的优势与特点。
首先,纵观现大学英语微课的开发,大多还是以参加各地或全国性的微课大赛或者完成科研项目成果为主,距离真正普及微课教学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应用还有一定的难度。阻碍微课大面积落地于教学的因素离不开学校政策和经费上的缺乏,教师研发和制作微课程的时间和技术上的条件受限,以及对学生课程考核评价的可行性的实现难度。而这些以参加微课比赛或完成科研项目为目的的微课制作,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大多数微课程的出现是“教学目的”而非“教学手段”。这种发展并不能达到微课作为教学支撑,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供给学生的目标实现。
其次,在已上线的微课程内容来看,有不少微课程尚未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其教学形式仍然是以教师单纯讲授为主,只不过把黑板的内容搬到了荧屏。缺少充分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设计。在教学设计中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微课中教师的主导者角色到服务者角色的过程还需时间转变。
第三,大学英语的课程内容种类繁多,不仅涉及语言知识点类,还有听说类、文化类等。而目前所上线的很多大学英语微课的授课形式还是相对单一,形式也未达到多样化,多以教师搭配网络图片、音视频资源,讲解某一方面的知识为主。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形式和多渠道信息资源获取的需求。
目前教师们多将目光投入到课程内容与形式方面,对于学生在接受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微课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还有待解决。学生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是否存在“刷课”,不观看视频而是快进直接跳到练习部分,或者由于后台教师资源有限以及时间差因素,学生的问题无法像面授课一样及时得到回复,从而影响学习者的连贯性与学习体验,都是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微课是教师提前录制好整个系列课程内容,学生再自行选择时间观看学习,教师就无法面对面从学生听课状态、眼神交流等细节上第一时间收到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反馈,这无形中剥夺了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而调整之后章节的教学的可能性。从某种角度来说也降低了教学的变通性与灵活性。
微课程之所以主要集中在比赛和科研项目中,主要是因为这些形式对微课程的开发制作有经费的支持和奖励的措施。因此,为了使大学英语微课能够在学生中广泛使用,各高校应为微课的研发给予各方面的帮助,提供经费支持和津贴补充,使教师能够聘请专业团队以做出更优质的微课课程。
另外,学校相关部门也应组建微课团队,定期研讨交流先进的微课教学思路和方法,并对教师进行相关技术方面的培训。使大学英语微课真正成为服务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提高英语能力的有力保障。
第三,高校还应建设微课教学平台,建立大学英语微课数据库,在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能将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馈有效结合,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微课课程是以学生为主导,在教学设计中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穿插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英语基础水平和英语学习目标的学生。同时不能忽视在微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种语言和工具,英语语言的学习将伴随终生,学生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学会如何继续学习,才是可持续学习的重要目标。
此外,要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案,反思教学总结,灵活应变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提出并及时回复,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针对大学英语不同类型的课程,运用不同的微课教学方法。语法、语言点等知识讲解类课程可用PPT板书的形式进行,而口语技能类课程、视听类课程可以让学生参与表演,文化介绍类课程可以邀请外籍人士参与等方式进行。丰富大学英语微课形式,实现课程多样化的需求。
微课的产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大学英语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将多媒体技术和英语教学高效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不仅符合当代大学生学习习惯,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在微课日渐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一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也离不开高校和社会全方位的支持和配合。只有以此才能将大学英语的教学带入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