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斌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辽宁 营口 115009)
胆囊结石是在胆囊内部形成的一种结石,其多发于4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1]。但绝大多数的胆囊结石患者患病后并不存在任何症状,有极少部分胆囊结石患者,1%~4%存在胆绞痛症状,其并发症包括胆囊炎症、胰腺炎症及肝脏炎症[2]。本研究旨在探讨开腹胆囊切除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两种方法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76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男12例,女26例,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43.5±19.5)岁;对照组男14例,女24例,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44.5±19.5)岁。两组患者对此次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且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根据患者患病部位选择合适体位,上腹部行头高脚低位,下腹部行头低脚高位,左(右)侧腹部抬高患侧身体。手术前准备好气腹针、镜头、穿刺器、转换器等,对患者行全身麻醉后将气腹针插入腹腔并制造气腹。然后将分离钳、转换套管、电凝钩经主操作孔进入腹腔,解剖calot三角,处理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后用电凝钩及转换器切除胆囊,并由血管钳夹住,用尖刀切开小口并将胆汁吸净后用取石钳取出结石,最后用电凝棒做止血处理后缝合。
1.2.2 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呈仰卧位并行全身麻醉后通常取右上腹经腹直肌旁正中直切口进腹。后探查腹腔,暴露calot三角,并处理胆囊动脉,分离胆囊、结石后再次进行探查,最后进行引流缝合处理。
1.3 观察指标:对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资料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研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若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对比:观察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9.8±19.3)mL,对照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6.3±24.9)mL,可见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t=5.185,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对比: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8±1.2)d,对照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9.3±2.3)d。可见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t=10.693,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比: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1例切口感染、1例胆漏现象,并发症发生率为5.26%;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3例切口感染,1例腹腔内出血、1例肺部感染,2例胆漏现象,并发症发生率为18.42%。可见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8.296,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胆囊结石可以通过控制体质量和饮食加以控制,有服用避孕药,既往疾病家族史或糖尿病、肝病的患者其发病率相对较高。在胆囊结石出现症状后,除非是无法进行全身麻醉的患者可以尝试使用药物、声波疗法,其余通常进行手术切除治疗[3]。开腹胆囊切除术适用于具有临床症状的胆囊结石,胆囊坏疽、穿孔、畸形、扭转且伴有明显腹痛的患者,但对于有严重心、肾肺脏疾病或严重代谢疾病患者不能使用。开腹胆囊切除术一般需要在上腹部开长6~10 cm的切口,且术后疼痛症状明显,住院补液时间较长,通常需要1周以上,有时甚至长达2周。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主要优点体现在微创性上,优于其微创性,使得患者术后当天就可以下床走动,3~5 d即可出院修养,同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方案还显著降低了伤口感染、脂肪液化、肺部感染等并发症[4]。另一方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不会对患者腹部造成较大的瘢痕,保持了患者腹部美观性。本研究中,选取了76例患者采用了两组不同手术方案,可见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术中出血较少,术后预后效果明显,P<0.05,与李传升的研究一致[5]。
综上所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术中出血量小,术后预后效果明显,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