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推注胺碘酮治疗新生儿难治性心房扑动的疗效分析

2019-01-07 09:49周兰芳包云光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难治性胺碘酮心电图

周兰芳,包云光

(金华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浙江金华321000)

在新生儿疾病中,难治性心房扑动是一种较为少见但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一种快速的极具危险性的疾病,严重时极易导致心力衰竭、晕厥、抽搐、心源性休克等。在临床中对此类疾病要及时进行治疗[1-2]。新生儿发生难治性心房扑动的基础一般是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者是患有心肌炎等疾病。临床上也可见到正常新生儿患有此类疾病,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是心房肌及传导系统发育不完善,冲动在心房肌内或经房室旁路产生折返引起的[3]。难治性心房扑动最为严重的是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在心电图的检查上,心房扑动主要的表现是心律失常,因此在临床治疗上最主要的是复律,避免进一步恶化及产生不可逆的严重后果。本文主要探讨对于心房扑动的新生儿患者行静脉推注胺碘酮,观察该治疗方法对于新生儿难治性心房扑动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5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住院就诊的难治性心房扑动患儿10例。诊断标准:心室率快达250次/min左右,表现为低血压、头晕、心悸、心绞痛。颈静脉搏动快于心室率。心电图检查P波消失,代以形态、间距及振幅均绝对整齐呈锯齿状F波,频率为250~350次/min。纳入标准:出生后至满28天;临床诊断为难治性心房扑动;无严重的合并症,如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等;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年龄大于28天;临床诊断不明确;有严重的合并疾病;患儿家属(父母)不同意本研究的内容。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在住院过程中,10例患儿均在心电监护下行静脉输注胺碘酮,5mg/kg,静脉持续输注1h后,4~10μg·kg-1·min-1维持,待患儿转为窦性心律后改为1μg·kg-1·min-1静脉维持24h。

1.2.2评估指标

在本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将转律与否及病情是否反复作为治疗的关键。

1.3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一般资料的比较

所有患儿无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及电解质紊乱等;孕周都为足月(38~41孕周),体重正常(3.6~4.8kg)。经过检测发现,10例均有心电图显示心房扑动,其中心房扑动8例,不纯心房扑动2例。

在10例患儿中,男6例,心房扑动5例,不纯心房扑动1例,心肌酶谱显示肌酸激酶同工酶为24~68U/L,乳酸脱氢酶589~633U/L;女4例,心房扑动3例,不纯心房扑动1例,心肌酶谱显示肌酸激酶同工酶为34~78U/L,乳酸脱氢酶587~593U/L。

2.2静脉推注胺碘酮的疗效

在10例心房扑动患儿用药后,均于24h内转律(0.5~18h),其中4h内转律6例(占60.0%),男4例,女2例;4~8h内转律2例(占20.0%),男1例,女1例;8~24h内转律2例(占20.0%),男1例,女1例。静脉推注胺碘酮可在24h内达到100.0%有效转律,其中60.0%为4h内快速转律。

2.3静脉推注胺碘酮的疗效满意率

对10例心房扑动患儿家属进行治疗满意度调查发现,非常满意为6人(占60.0%),基本满意有3人(占30.0%),不满意有1人(占10.0%),总满意率为90.0%。其中1例患儿家属不满意的原因是认为胺碘酮起效时间过长(21h),家属对患儿的病情过于担心。

3讨论

3.1新生儿难治性心房扑动的临床诊断

新生儿心房扑动属于室上性心动过速,易导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需积极处理。心房扑动的常见原因包括器质性心脏病、感染性疾病及新生儿窒息缺氧。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室率无律[4]。病情轻者可无明显症状,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可有心力衰竭、晕厥、抽搐、心源性休克的多发性表现。正常的无器质性疾病的患儿在心律过快的情况下,极易产生心力衰竭,但由于其无器质性的改变,经过及时治疗预后恢复情况乐观,一般无症状,耐受性较强。而针对于患有先天性疾病特别是心脏器质性改变的新生儿而言,会表现为心悸、乏力等,严重时会引发心力衰竭,甚至导致新生儿猝死,经过治疗恢复及预后较差,易复发,需在临床后期跟进治疗。对早期无器质性改变的患儿诊断心房扑动是一个难点,主要因为其表现无症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一般通过心电图的监测与跟踪可发现主要表现为F波频率的改变及房室传导的出现。进一步的诊断包括心脏彩超、24h动态心电图的监测、胸片拍摄等可作为诊断的依据,特别是胸片可展示心影扩大。

总之,对于新生儿难治性心房扑动,在临床上诊断的模式主要是依赖心电图。常规心电图检查诊断不明时,可采用特殊检查。如动态心电图,经食管心房调搏术记录食管P波,高度怀疑时,还可行介入性心内电生理检查。

3.2胺碘酮在心房扑动的应用及效果

在本研究中,10例心房扑动患儿用药后于24h内转律(0.5~18h)且未反复,说明胺碘酮在新生儿难治性心房扑动治疗中的效果明显。胺碘酮主要是一种针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药物,是一种受体阻滞剂。它主要的作用就是改变人体的电生理信号传导,延长有效不应期,减慢心脏传导的速度,从而使得心脏复律,避免存在快速的心律失常,使用之后在心电图上可以表现为T波的改变及Q-T间期的延长。胺碘酮对于人体其他器官组织有一定的影响,可以影响肌张力,也可影响甲状腺素代谢[5]。胺碘酮的口服吸收率比较缓慢,一般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持久状态。所以在紧急情况下,特别是对新生儿难治性心房扑动,一般采取静脉注射的方式,静注5min后即可起效,停药后药效可持续20min至4h。本研究表明,静脉推注胺碘酮后,10例心房扑动患儿于24h内转律,取得了比较好的临床效果。胺碘酮主要是经粪便排泄,对肾功能的损害较少,未发现有不良反应,表明胺碘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稳定性强的药物。

3.3其他治疗新生儿心房扑动的方法优缺点

目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心房扑动主要有药物治疗、电击治疗、起搏器及消融治疗等手段。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地高辛、奎尼丁、维拉帕米、胺碘酮、索他洛尔等。一般而言,对于无症状的心率较慢的患儿是无需药物治疗的,这种情况可自行缓解。而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而言,是需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的,及时复律。如在心房扑动伴随预激综合征时,临床治疗时就要避免使用地高辛。有研究显示临床上将胺碘酮应用于难治性心房扑动并且成功转复[6]。本研究将胺碘酮用于治疗新生儿心房扑动,均于24h内转律(0.5~18h),且未反复,证实其临床疗效稳定且高效。

除药物治疗外,电击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对早期无症状的患儿而言,一般选取同步直流的电击复律方法;而对于病情较为严重者,则要注意在电击复律之前注射利多卡因。电击疗法只适合短期紧急的处理,在电击之后还要依靠药物治疗来维持与恢复。即使使用心脏起搏器,之后还是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来维持与恢复的。射频消融术也可用于难治病例,方法是将导管介入到心脏特定的部位,然后进行射频电流的发射,从而快速阻断心律的异常状态,达到复律的效果。但是这种治疗方法经济压力较大,且操作难度高,对于新生儿而言治疗的风险巨大,临床推广度不高。

总之,面对新生儿难治性心房扑动,虽然在临床上有多种多样的治疗方式,但从根本上而言还是需要药物进行早期的治疗及后期的恢复与维持,所以确定最佳的药物治疗方式对于新生儿难治性心房扑动的临床实践有着深刻的意义与重要的价值。

猜你喜欢
难治性胺碘酮心电图
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急诊抢救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冠心病心律不齐应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效果观察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上)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如何应对难治性高血压?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思考心电图之174》
观察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