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琳
(牡丹江师范学院图书馆,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传统茶学典籍作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一张名片,他向世界彰显了我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与世界各国的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茶学典籍外译出去,不仅能够让国外客户更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同时还可以为国内茶企业走出去奠定基础,这对于提高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也是非常有利的。由于受到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不同的影响再加上由于文化本身所存在的差异性,所以在传统茶学典籍英译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文化的缺失现象。
文化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任何一种文化都会随着时间、地域的变化而产生缺失现象。有些文化缺失现象是人为因素产生的,因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些不重要或者对人类发展没有积极作用的文化就会被人们所抛弃,从而导致文化缺失现象的产生。文化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反过来,生活也会决定文化的兴旺或者衰败,对于人类而言,任何文化都处于一种不断演变的过程中,而其演变的方向就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状况。有的文化可能由于其对于人类发展的价值比较高而完整的保留下来,并且还得到了优化;到有的文化则由于人类需求发生了变化使其价值越来越不明显,逐渐被人类所忽视,久而久之就使其不重要的部分被抛弃,而重要的部分则得以保留,最终导致了文化缺失现象的产生。总得来说,文化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地域环境对文化的产生、发展、传承等过程有非常大的影响,是文化缺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中国的大陆文明和英国的海洋文明。风俗习惯也是文化的一种,但是对于中国的南方和北方而言,也有很大的不同。春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但是南方北方在春节里的一些风俗习惯就是不同的。比如,南方和北方都有贴对联的习惯,但是北方一般都是大年初一早上吃水饺,而南方初一早上则不吃水饺。这就显露出南北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也可以说这是文化缺失的一种表现。地域环境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而同样的一种文化在不同的地域其发展情况也会不同。文化发展方向或者发展前景的往往取决于当地人们对这些文化的需求情况,需求少,那么就会被人们忽略,那么逐渐地也就会失去活力,最终失去生命力,导致文化缺失现象的产生。而如果这些文化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那么这些文化在一段时间以内必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完善。所以,地域环境是造成文化缺失现象的原因之一。
人们认为比较合理、恰当的风俗习惯一般都会被保留下来,而如果与人们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相悖,那么这些风俗习惯就会被人们抛弃。风俗习惯也属于文化的一种,能够对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北方有些地方在春节期间拜年的方式与南方有很大的区别,有些北方地区是过年向长辈们磕头拜年,而有些是作揖拜年。但是南方一般都是直接给红包,只有是给那些特别年长的长辈,比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至于其他的亲戚长辈则一般都是给红包。这就表现出风俗习惯对文化缺失现象的影响。西方的圣诞节就像中国的春节一样,都属于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圣诞节,都会给孩子赠送礼物。或者往袜子里放入孩子们所喜爱的糖果等。而中国人过圣诞节则少了这些步骤,一般只会在平安夜送苹果,寓意平平安安,而圣诞节则更像是情人节,是中国青少年比较喜欢的一种西方节日。文化缺失有很大的人为因素在里面,但是风俗习惯也是造成文化缺失的原因之一。
道教起源于中国,属于中国本土宗教,而基督教则属于西方的宗教,但是不可否认,当前基督教在我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信徒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在将基督教引入到中国本土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给中国文化产生了一些影响,造成文化的缺失。不仅如此,由于中国人与西方人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所学习的传统文化不同,所以不可能把西方基督教的所有文化都完整地引进到中国,必然会有部分文化的缺失。比如,即使是中国的基督教徒,他们结婚的方式也主要以中国传统形式为主,并没有把西方结婚的那些步骤引进来。发展比较好的基督教文化,就是每个周末都会到教堂做礼拜,饭前也会做祷告等等。由于中国人与西方人所信仰的宗教不同,以及他们本身所具备的素养不同,因此,在中西方的话语体系中表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性,导致了文化的部分缺失。
语言的产生带动了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又给语言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语言的功能不断扩大,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将语言当成是文化的反映。翻译实现了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转化,而语言是文化的一种,所以翻译必然也会涉及到文化的转换,能够提高文化的传播速度和质量。语言在传播文化、表达信仰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是其他方式无可比拟的选择,有更强的说服力。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求同存异,找到连接三者的节点,利用语言翻译过程实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标,而该目标的实现对于促进人类文明稳定发展、前进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价值。翻译工作者应该在意识到文化存在差异性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两种文化的共同之处,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语言沟通功能。
懂得文化是开展翻译工作的重要基础,翻译的作用是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双方能够消除语言障碍而进行合作。但是,如果不懂得双方所具有的文化差异性,而忽视对方所处于的文化环境,那么必然会使翻译工作产生较大的误差,甚至会造成翻译的中断。所以,文化是翻译的基础,也是保障翻译能够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在翻译过程中,所应用的语言不一定都是日常用语,很多时候都会涉及到一些专业英语、专业词汇,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那么当遇到这些问题时,必然会面临“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局面。学习对方的文化同样也是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因为学习对方所经常接触的文化,就可以了解这些文化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可以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进而获得对方的好感,实现交流与合作顺利进行的目标。到翻译对于文化的传播、发展也会带来积极性的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文化与翻译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其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但与此同时,对于这些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的产品保质保量,而且还要善于“宣传自己”,把自己的品牌“打出去”,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公信力。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软实力体现出非常明显的优势。茶文化是茶企业的灵魂,是提高茶企业知名度的强有力保证。将茶学典籍外译出去,不仅能够让国外客户更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同时还可以为国内茶企业走出去奠定基础,这对于提高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也是非常有利的。但是,由于不同国家文化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性,所以在外译我国传统茶学典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文化缺失的现象,给翻译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而我们知道地理环境对于茶的生长有非常大的影响。比如,我国的十大名茶就有非常大的区别。西湖龙井,产自于浙江杭州西湖区,茶叶多为扁形状,叶子看起来比较细嫩,条形比较整齐,宽度基本一致,为绿黄色,用手触摸时感觉比较光滑,味道清香,一芽一叶或者一芽两叶;碧螺春,多产自于江苏吴县太湖,一芽一叶,芽为白豪卷曲型,叶为卷曲青绿色,叶的底部看起来比较幼嫩,均匀明亮。信阳毛尖,产自于河南信阳车云山。这种茶叶的外形比较紧细、圆润、光亮,茶叶的底部趋于嫩绿色,一般也是一芽一叶或者一芽二叶。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由于地理环境不同,茶的类型、外形甚至口感都有非常大的区别。我国传统的茶学典籍一般都是以我国的地理环境特征为背景编写的,多以阐述农耕文化为主要特征,这与英美等海洋文化有非常大的区别。比如,我国的茶学典籍《茶经》中写到,适合采茶的季节是阳历的二月到四月,这段时间正好是我国南方地区降雨量比较充足的月份,适合茶叶的生长和采摘。但是对于英国来说,他们那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的气候都比较温和潮湿。所以,如果忽视地理环境的影响而直接对这些茶学典籍进行翻译,那么给英国读者所带来的影响将是巨大的,会在理解上产生偏差,导致地理环境文化的缺失。
社会文化与人们所处于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出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而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体系。人们所处于的社会文化体系不同,那么他们对于文化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我国很多的茶学典籍或多或少地记载了中国不同地区的茶文化风俗习惯。比如,西藏地区人民非常青睐的酥油茶、内蒙古地区比较流行的咸奶茶以及云南地区的九道茶等。而这些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是不同的,对于茶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以茶代酒”、“倒茶七分满”等中国的文化在外译成英语时必然会很难用文字将其内涵准确的阐述出来,那么翻译人员很可能就会采用直译的方式一笔带过,根本就没有考虑是否国外读者能够真正地理解这些茶学语句的内涵,造成文化的缺失。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财富,看不到:摸不着,但是我们却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它的价值。由于中国人一直接触茶文化,耳濡目染,对于一些茶学典籍上的语言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对于国外读者而言,他们平时根本就很难接触到这些博大精深的茶学文化,那么他们就只能依靠字面上的意思进行理解,最后只能产生一种似懂非懂的朦胧感,在感慨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依然领悟不了中国茶学的真谛。
由于文化本身所存在的差异性,所以在传统茶学典籍英译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文化的缺失。但是,如果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可能地降低文化缺失对英译传统茶学典籍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那么必然可以保证外译工作的有效性。茶学典籍不仅是我们获得茶文化知识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向国外读者展示我国传统茶文化魅力的基本条件。而当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根据当前的国际文化特点,找到更好的茶学典籍英译方法,降低由于文化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文化缺失所给国外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两点措施来弥补:
直译是我们在英译典籍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虽然这种翻译方法效率高,但是在翻译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或者包含一些隐喻内容时所达到的效果却并不理想。所以,针对这种情况,采用直译的方法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会导致文化的缺失。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却可以采用“意译+注释”的方法,通过添加上注释并且用更生动形象的描述方法给国外读者进行介绍,调动他们的视觉系统、感官系统的活跃性,那么必然可以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并且降低由于读者所处于的文化环境不同而产生的文化缺失现象。我国有很多的茶学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写的,这显然不用采用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基本上都是需要先将其翻译成现代文,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英译成国外的版本。两个过程中都会导致信息的丢失,而我们所能够做的就是尽可能减少第二个过程信息的丢失,让英译工作更高效、更合理。将直译与意译和注释法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不会影响到英译的效率,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英译的有效性,将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空缺有效地进行填补,使国外的读者能够更好地学习、理解中国的茶文化。
在对传统茶学典籍英译的过程中,要尽量选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介绍和描述,让国外读者能够一目了然,既要保留茶学典籍的精髓,同时还应该让国外读者在阅读中得到他们所希望得到的知识信息,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出英译工作的作用和意义。国外与国内的环境不同,他们对于茶文化的需要也不一样。对于国内的茶企业工作人员来说,由于他们所服务的人群比较特殊,因为这些人群或多或少对于茶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这些茶企业员工必须也要学习一些茶文化,甚至还要求他们对茶文化的领悟比较深,这样他们才能在推销自己的茶品时可以打动客户,让他们优先选择自己的产品,从而获得更多的客户。而国外读者则不同,他们不一定从事茶这个行业,而且即使是服务于国外的茶企业,他们所服务的客户对于茶文化的理解也非常肤浅,说是皮毛也不为过。所以国外茶企业员工并不需要对茶文化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只需要学习、掌握一些比较肤浅的知识就行了,如果让他们阅读一些内容非常深的英译茶学典籍,那么不仅会极大地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压力,同时还影响了茶文化在这些人群中的传播,不利于茶文化的发展。所以,这就要求在英译传统茶学典籍的过程中,要根据国外读者的实际情况,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从而降低文化缺失给英译作品带来的影响。让国外读者在阅读英译茶学典籍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可以掌握我国的基本茶艺,同时还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我国茶文化特有的魅力,对饮茶越来越感兴趣,推动我国茶企业在国际上的发展与稳定。
语言的产生带动了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又给语言注入了新的活力,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传统茶学典籍作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一张名片,他向世界彰显了我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但由于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所以在进行传统茶学典籍英译过程中必然会导致文化缺失现象的产生,降低文化缺失对英译传统茶学典籍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就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