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智 陈 珺 林乐理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眼科,辽宁 沈阳 110024)
在临床眼科中,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多发性常见疾病,而目前针对此类患者,常用治疗方法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1-2]。因此本文即对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价值做了研究,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全部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4例(34眼),女26例(26眼),年龄为45~78岁,平均年龄为58.32岁。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取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具体为:①术前准备:即术前计算所需人工晶体度数和测定角膜曲率;术前3 d对术眼采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4次/天;术前1 d缩瞳剂停用;术前0.5 h采用250 mL 20%甘露醇行快速静滴,同时采用复方托品卡胺散瞳。②手术方法:对所有患者行球后神经阻滞麻醉、表面麻醉,做宽度为5~6 mm的结膜瓣,以穹隆基底为准,并向后稍分离,辅助切口做于2点位近角膜缘,半层巩膜切口(长0.5~5.5 mm)做于距角巩膜1~1.5 mm处,向角膜分离做隧道(2.75~3.0 mm高),并向前房刺入3.2 mm穿刺刀。将黏弹剂注入前房,充分水分离,环形连续撕囊5 mm,采用超声乳化仪将残留的皮质以及晶状体核完全吸出,之后再将黏弹剂注入囊袋以及前房内,并扩大切口至5.5 mm,然后在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之后将隧道内小梁组织(1 mm×3 mm)切除,并切除虹膜根部,采用10-0丝线对巩膜瓣行间断缝合2针,之后将残留黏弹剂吸出,并采用上述丝线间断缝合结膜瓣。术毕采用2.5 mg地塞米松注入结膜下,并覆盖眼垫。③术后处理:即静滴糖皮质激素,术后常规换药,术眼滴左氧氟沙星滴眼液、1%氟米龙滴眼液治疗,4次/天。
1.3 观察指标:总结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后12个月内的滤过泡、眼压、视力、并发症等情况。
2.1 术后视力:经治疗,术后视力>1.0者3眼、>0.6者20眼、0.1~0.5者31眼、<0.1者6眼。
2.2 术后眼压:经治疗,术后眼压为8.9~23.5 mm Hg,平均为15.35 mm Hg,其中<21 mm Hg者16眼,≤16 mm Hg者44眼。
2.3 滤过泡形成:经治疗,术后无明显滤过泡1眼;小囊样滤过泡30眼,且均为功能性滤过泡;扁平弥散状滤过泡29眼。
2.4 术后并发症:术后有12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0.0%(12/60),其中浅前房2例(点滴皮质类固醇,然后加压包扎,于1周后完全消失)、角膜水肿5例(1周内可自行恢复)、人工晶体表面及前房纤维素渗出3例(1周内可自行吸收)、瞳孔变形2例,经针对性处理后均痊愈。
在临床上,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严重损害视力的一种常见疾病,且其主要表现为眼压持续性或者反复升高,且会对视神经纤维以及视细胞产生累及,从而导致视力减退、视野缩小、视神经萎缩,甚至造成失明[3]。以往在治疗此类患者的过程中,常用的手术为小梁切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加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效果较好,但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较慢,且组织损害大,因而应用逐渐减少。而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此类患者,其具有损伤小、切口小等优点,且能保持眼压稳定以及前房深度,同时能降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散光小,利于滤过泡形成等。另外采用此种方法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还能有效控制眼压,并促使患者术后视力更快恢复,从而显著改善其预后[4-5]。本文的研究中,经治疗,60例患者术后眼压显著降低,且术后视力显著提升,且均有滤过泡形成。术后有12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0.0%(12/60),其中浅前房2例、角膜水肿5例、人工晶体表面及前房纤维素渗出3例、瞳孔变形2例。经针对性处理后均完全消失。因此可以看出,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效果非常显著,既能有效降低患者眼压,提升其术后视力,同时还能减少各种术后并发症,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