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立平,单福华,王汉霞,高新欢,任立平,赵昌平,张风廷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
京花12号是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的常规小麦新品种,其亲本组合为京冬23/京冬17。亲本均为本单位选育。京冬23是节水小麦品种,京冬17是具有高产、稳产性能的品种。组合配置后通过组织培养技术,接种F1代的花药培育而成。2012年秋播升入品比,代号京农12-79。2013-2014年参加北京市预试,2015-2017参加北京市区试节水组和国家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区试,2018年完成北京市区试和国家区试程序,同年通过品种审定;审定编号分别为京审麦20180005和国审麦20180067。
该品种为常规中筋品种。冬性、中早熟,全生育期251 d,成熟期比对照京冬8号晚0.5~1.0 d;与中麦175成熟期相同,常年抽穗期为5月5号;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分蘖成穗率较高。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硬质。籽粒容重高,饱满度好;株高80.0 cm(北京市区试节水组平均为74.8 cm,国家区试水地组平均83.2 cm)抗倒伏性较好。在北京、延庆的越冬死茎率分别为 16.5%、14.9%,抗寒性分别为中等和较好。抗病性接种鉴定中,表现中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和白粉病。北京市区试节水组平均穗数630×104·hm-2,穗粒数27.2粒,千粒重41.0 g。国家区试水地组平均穗数604.5×104·hm-2,穗粒数 32.0粒,千粒重47.6 g。表现节水稳产,综合抗性较好,繁茂性好,大粒,三要素协调,产量高。
2011-2012年度参加鉴定试验,平均产量6 046.5 kg·hm-2,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24.5%,比临近对照中麦175增产10.02%。 2012-2013年度品比试验中,平均产量5 775.8 kg·hm-2,比京冬8号增产10.08%,比中麦175增产 2.57%。
2013-2014年北京市预试产量8 059.6 kg·hm-2,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17.0%。
2014-2015年北京市区试节水组产量 5 562.2 kg·hm-2,比京冬8号增产6.8%,差异显著;国家区试水地组产量8 386.7 kg·hm-2,比中麦175增产7.3%,差异显著。在10个参试品种中(含对照)排名第二。增产点率100%。
2015-2016年北京市区试节水组产量 6 574.7 kg·hm-2,比京冬8号增产9.7%,差异极显著;比对照农大212增产6.7%,在17个参试品种中(含对照)排名第一。
国家区试水地组产量8 260.7 kg·hm-2,比中麦175增产5.9%,差异显著。增产点率91%。在16个参试品种中(含对照)排名第二。
2016-2017年北京市区试节水组生产试验产量6 751.2 kg·hm-2,比京冬8增产14.1%。在六个参试品种(含对照)中,排名第四。国家区试水地组生产试验产量为8 395.2 kg·hm-2,比中麦175增产11.1%。增产点率为100%。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015年和2016年国家区试样品两年平均结果为:硬度指数62,容重809 g·L-1,蛋白质含量(干基)14.26%;湿面筋含量30.3%,沉降值29.1 mL,吸水率58.9%,面团稳定时间3.8 min;拉伸面积56 cm2,延伸性161 mm,最大抗延阻力252 E.U。
播期以10月1日至10月5日为宜,10月5日以后播种适当增加基本苗。高水肥条件下需要控制群体,以防倒伏。高水肥栽培基本苗300×104·hm-2为宜,施足底肥,浇好底墒水,冬前培育壮苗,浇足冻水以防冻害;返青后重施拔节肥,以保证其穗粒重的优势。在田间齐穗后及时浇好扬花水和灌浆水,并进行蚜虫和白粉病的防治,以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粒重。适宜北京和河北北部冬麦区及天津市中上等肥力地块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