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喜杰 郭忠华
(大连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一病房,辽宁 大连 116033)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由生物材料组成,柔韧性好管壁光滑,对血管刺激性小,保留时间长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临床治疗和抢救,己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患者基础情况差,需长期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和术后大量补液,减少反复穿刺产生的痛苦,保护血管减少液体渗出发生的概率,保证合理用药时间,保留一条开放的静脉通路,便于抢救工作。临床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操作简单,能避免多次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对患者的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降低和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1]。但是留置针在使用过程中易出现套管堵塞、移位、折叠或是固定不当等,出现药液外渗、静脉炎等现象。本次研究选取在静脉留置针的使用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对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现具体阐述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7年5月至2017年12月在我科接受使用静脉留置针的9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的45例患者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9.52±0.52)岁;研究组的45例患者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8.44±0.5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相仿,具有比较意义。
1.2 方法。对照组:给与常规护理,快速精准穿刺,在穿刺后将针柄进行妥善的固定,并嘱咐家属进行动态看护。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与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给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留置针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正确了解及其常见的并发症,帮助其了解留置针的优点和留置针留置时间,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治疗配合度;嘱咐患者在留置期间不能碰撞、按揉,确保穿刺部位清洁、干燥。不要剧烈运动。②在输液过程中,经常推拿促进血液循环,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留置于上肢时应避免上肢下垂,起床过程中如用留针的手支撑床,避免划伤血管,造成外渗。部位是否红肿、渗血、硬结、渗液等现象,一旦有出现,及时通知医护人员,给与有效处理。③穿刺部位尽量选择前臂,休息时高于心脏水平,能避免手臂下垂出现回流血液凝固出现堵塞,定时选取未穿刺的手臂进行血压测量,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内泵的药物减半,防止药物浓度过高出现堵塞,同时能确保药物剂量达到临床所需的药效。④穿刺针与皮肤呈30°角刺入,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将穿刺部位靠近0.2~0.5 cm穿刺。而后固定针柄,放平,放入套管内,通过这方法穿刺能降低机械系静脉炎的发生率。⑤穿刺置管后,操作者严格进行手卫生,避免感染,有效延长留置时间。在留置针固定时选用抗汗液,黏附力强,防过敏的敷贴固定。⑥手部穿刺患者,适当将穿刺侧手抬高约15 cm,避免长时间用力或是下垂,穿刺手臂不能做任何剧烈活动。
1.3 指标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留置针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分析:对研究所得数据利用SPSS 18.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用χ2检验,检测P值,如果经检测P值<0.05,则提示经比较两组数据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对照组留置针留置时间为(4.25±0.54)d,研究留置时间为(7.19±0.58)d,研究组的留置针留置时间明显比对照组长,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出现堵塞2例,静脉炎1例,皮下血肿2例,外渗3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78%;研究组出现堵塞0例,静脉炎0例,皮下血肿1例,外渗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44%,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留置针的使用给临床护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若临床护理操作不当,可能出现静脉炎、渗漏、感染等并发症,缩短了留置管留置时间[2-3]。临床上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程度和经济负担,极大程度提高置管成功率,护理人员需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在临床护理通过给予综合护理干预,通过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及其加速更深入的了解留置针的优点和使用时需注意事项,了解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4]。通过心理护理干预,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在留置针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的留置针留置时间明显比对照组长,留置过程中出现堵塞、静脉炎、皮下血肿、渗出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比对照组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静脉留置针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