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赫男
(营口市中心医院肿瘤科,辽宁 营口 115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多发于老年人。该病病程极长,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在我国老年人逐渐增多的情况下,该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治愈率则明显降低。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过程中,护理具有一定作用。为验证和阐述这一问题,文章将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2例的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6例。男性患者48例,女性42例,年龄57~83岁,平均年龄(66.3±5.7)岁,病程最短3年,最长1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内容为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和症状观察,使患者处于最佳身体状态。实验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是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心理护理方法,对患者的治疗期间心理进行分析,通过沟通交流降低患者的恐惧和抗拒感,提高老年患者的治疗欲望[1]。治疗前为患者介绍医院的基本情况。治疗过程中则需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采用个体与集体护理的方式,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与家属进行沟通,使家属能够正确对待患者,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以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在整个过程中,不能忽视患者的饮食护理和药物护理,咳嗽护理等内容,做到全面护理。
1.3 观察指标:岁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并记录两组肺功能改善情况,采用自制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进行心理评估,分数越低,则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检验方法为t检验,计数资料为%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1 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及肺功能检测优良率比较:实验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6.52%,对照组复发10例,复发率为21.74%。肺功能优良率实验组82.61%(38/46),对照组47.83%(22/46)。两组比较均可见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满足P<0.05。
2.2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SAS评分,实验组护理前(58.1±5.7)分,护理后(32.6±3.5)分,对照组护理前(58.2±5.5)分,护理后(43.1±3.8)分;两组护理后均有所降低,但实验组降低更明显,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评分实验组护理前(58.6±5.9)分,护理后(31.3±2.4)分,对照组护理前(58.7±6.3)分,护理后(42.9±3.9)分;两组护理后均有所降低,但实验组降低更明显,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前,我国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该病治愈难,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2]。临床治疗以控制和缓解病情为主,护理干预是配合治疗的关键。在临床护理中,主要包括饮食护理、药物护理等内容,优于老年患者容易发生恐惧和烦躁心理,因此心理护理内容是护理干预不可或缺的内容,要求与患者进行沟通,以保证患者积极参加治疗。老年患者孤独感强烈,尤其是现代社会,老人与儿女的接触明显减少[3-6]。入院后表现为治疗情绪消极,与其沟通是十分必要的。在本次治疗中,实验组的肺功能恢复情况检查结果显示优于对照组,同时在复发率上低于对照这样。对两组患者行6个月的随访,记录了两组的SAS和SDS评分,结果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下降幅度较大,结合临床其他研究结果,可以说明护理干预在老年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中的积极作用,并且其作用要优于常规护理方法。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有助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情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