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樱婷
(渤海船舶学院后勤处卫生所,辽宁 葫芦岛 125001)
慢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内科慢性疾病,分为结石性慢性胆囊炎和非结石性慢性胆囊炎两种,前者居多,发病率较高。此病临床症状明显,主要有右上腹钝痛、反酸呕吐等。慢性胆囊炎一旦发病,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都有着极大影响[1]。基于此,本文旨在研究应用茵黄利胆片治疗胆囊炎的临床价值,特作出研究如下。
1.1 基线资料:于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慢性胆囊炎患者中选取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
对照组——男性患者有12例,占比48.00%,女性患者有13例,占比52.00%,年龄25~47岁,平均年龄为(36.7±4.8)岁。观察组——男性患者有11例,占比44.00%,女性患者有14例,占比56.00%,年龄23~46岁,平均年龄为(34.5±5.1)岁。
1.2 方法: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静脉推注4 g头孢他啶联合肌内注射8 mg山莨菪碱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黄利胆片(药方:15 g柴胡、黄芩、白芍、生姜、大枣、竹茹,10 g半夏、大黄、12 g枳实、20 g泽泻和50 g茵陈)进行治疗,用水煎服,每天服用1次,连续用药20 d。
1.3 观察指标。治疗效果: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X线片示胆囊无病变,无任何异常;②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已无影响,X线片示胆囊壁有略微增厚,毛糙,但无太大异常;③有效:临床症状大多数消失,X线片示胆囊病变改善程度不显著;④无效:临床症状和X线片示胆囊无变化甚至加重[1]。
1.4 统计学处理。核算软件:SPSS22.0软件。其中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使用“百分率(%)”来表示,并运用t、χ2来检验。α=0.05作为数据的检验标准,若组间差异P<0.05,证明有统计学方面的含义。
2.1 治疗效果:观察组——25例患者中有20例治愈,占比80.00%;有2例治疗显效,占比8.00%;有1例治疗有效,占比4.00%;有2例治疗无效,占比8.00%;总的治疗总有效人数为2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25例患者中有13例治愈,占比52.00%;有1例治疗显效,占比4.00%;有3例治疗有效,占比12.00%;有8例治疗无效,占比32.00%;总的治疗总有效人数为1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8.0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2 并发症情况:观察组——25例患者中有1例发生胆囊积水,占比4.00%;有1例发生胆囊积液,占比4.00%;有1例出现瓷器样胆囊,占比4.00%;总共有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对照组患者——有4例出现胆囊积水,占比16.00%;有5例出现胆囊积液,占比20.00%;有2例出现瓷器样胆囊,占比8.00%;总共有1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4.00%。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在中医的理念中,慢性胆囊炎被归属到了“胁痛”、“黄疸”等疾病的范畴。其病因主要为湿热蕴结、胆失通降。因此中医认为,要想治好胆囊炎,就必须从调理气机、祛除湿热下手。
为了探究中西医疗法在慢性胆囊炎中的应用,杨武灵学者在《消炎利胆片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一文中[3]对8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展开研究,在分组后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50%>77.50%),P<0.05。最后得出“将消炎利胆片应用于慢性胆囊炎的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这一结论。
本文也通过将5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随后对其展开研究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68.00%),并发症发生率(12.00%)低于对照组(44.00%),P<0.05。
同时从西医和中医的角度对慢性胆囊炎进行治疗,可以同时发挥出两种治疗方式的优点,提高慢性胆囊炎的治疗效果。茵黄利胆片作为一味中药,能够清肝利胆、消炎抗感染,联合西医一起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慢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