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泽
(台安县恩良医院,辽宁 鞍山 114100)
股骨头坏死时临床中极为常见的一种骨关节疾病,患者的骨头受损或者内部供血中断都有可能会诱发患者股骨头患者,导致患者的骨髓成分或者骨细胞坏死,进而出现骨头塌陷、骨结构变化和功能性关节障碍等症状,如果不加以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1]。目前临床中主要使用CT与磁共振来对股骨头患者进行诊断,本文就对两种诊断方式进行对比,了解磁共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于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共计66例,根据患者的就诊单号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3例,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16~76岁,平局年龄(36.15±3.12)岁;观察组患者33例,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17~77岁,平均年龄(37.25±3.55)岁。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CT检查,患者采取仰卧位,CT扫描机为高分辨率扫描机,对患者的股骨进行扫描工作。扫描参数:①120 kV;②220~300 mA/s;③层间距:10 mm;④层厚:10 mm。
1.2.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则使用核磁共振进行检查工作,患者同样采取仰卧位,使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贺核磁进行检查,给予患者常规的矢状位自动旋转波和T1加权像,同时给予患者快速自动旋转回波和T2脂肪来抑制成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判断是否加扫冠状面成像。检查结束后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术检查,根据手术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的股骨头坏死分期情况以及患者的检查准确性,进行对比分析。坏死分期:①Ⅰ期坏死:患者出现髋关节疼痛,该疼痛为不间断疼痛,并且患者行走时该疼痛会加重;②Ⅱ期坏死:患者存在疼痛,且该项疼痛多为针刺样疼痛、钝痛或者酸痛不适等疼痛,并且该疼痛还会性患者的股沟区、大腿内侧以及膝内侧进行放射,同时患者会具有较为明显的麻木感,疼痛在患者活动时较明显,在患者休息时会减轻;③Ⅲ期坏死:患者患处出现更为强烈且赤血的髋关节疼痛,患者仅在站立时就会感到髋关节剧烈疼痛;④Ⅳ期坏死:患者的股骨头的形态、结构出现明显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的不规则塌陷或者变平,患者的骨小梁结构出现变异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比较:经手术探查,66例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均确诊为股骨头患者,观察组患者经检查后,30例患者确诊为股骨头坏死,诊断准确率为90.91%,对照组患者经检查后,20例患者确诊为股骨头坏死,诊断准确率为60.61%,χ2=24.997,P=0.000,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比较:手术探查中,观察组中Ⅰ期坏死患者12例,诊断出10例,诊断准确率为83.33%,对照组为15例,诊断出9例,诊断准确率为60%,χ2=13.402,P=0.000;观察组Ⅱ期坏死患者10例,诊断出9例,诊断准确率为90%,对照组为13例,诊断出6例,诊断准确率为46.15%,χ2=44.238,P=0.000;观察组Ⅲ期坏死患者5例,诊断出5例,诊断准确率为100%,对照组Ⅲ期坏死患者3例,诊断出3例,诊断准确率为100%,;观察组患者Ⅳ期坏死患者6例,诊断出6例,诊断准确率为100%,对照组Ⅳ期坏死患者2例,诊断出2例,诊断准确率为100%;可以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Ⅲ期坏死和Ⅳ期坏死诊断准确率相同,但是观察组的Ⅰ期坏死和Ⅱ期坏死的诊断准确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股骨头血运处于受阻状态,并且伴有股骨头的骨质缺血所致。在相关的研究中显示,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与患者的疾病发现时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患者的股骨头坏死情况越早被发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就会越好,因此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就显得十分重要。
CT检查和磁共振检查都是临床中十分常用的股骨头坏死检查手段,但是有研究显示,该两种不同的检查方式的实际检查效果并不相同,表示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要低于磁共振的诊断准确率。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使用磁共振的临床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准确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对于患者的分期诊断中,观察组患者的期坏死和Ⅱ期坏死的诊断准确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磁共振的临床诊断率要高于CT检查。
综上所述,在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中,磁共振检查的临床诊断准确率要明显高于CT检查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