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世程
(台安县恩良医院,辽宁 鞍山 114100)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临床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第三的疾病,在临床中由于该病的起病较为隐匿,往往在被诊断发现时已经是临床疾病的中期或者晚期,已经失去了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期[1]。因此临床中如何能够早期发现并将其与其他肝脏疾病进行鉴别成为了临床中研究的重点内容,本位就对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无我院进行检查的肝脏占位性检查患者共计90例,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35~88岁,平均年龄(63.25±2.15)岁,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30例,转移瘤患者16例,肝血管瘤患者32例,肝囊肿患者12例,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均确证为相关疾病。经比较,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MR检查,使用超导性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行常规的磁共振全肝扫描,扫描范围为患者上腹部横轴为T1WI、T2WI以及T2/SPIR,扫面序列层厚度均为5 mm。然后使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呈现序列恒周围成像对患者进行扩散加权成像扫描工作,取三个扩散敏感度b值(50 s/mm2、100 s/mm2、500 s/mm2);然后让患者进行呼吸末屏气以获得多层图像。最后根据患者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b值的扩散加权图像和表现扩散系数(ADC)图,然后使用感兴趣区在ADC图上进行ADC值的测量。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不同的ADC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法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b值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ADC值比较:原发性肺癌患者30例,b值为50时,ADC值为(2.21±1.02)mm2/s,b值为100时,ADC值为(1.69±0.54)mm2/s,b值为500时,ADC值为(1.20±0.32)mm2/s;将三组数值进行比较,F=16.01,P=0.000;随着b值的升高ADC值将会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差越大越接近实际ADC值,且波动会逐渐缩小。
2.2 不同肝脏占位病变的ADC值比较:原发性肺癌患者30例,ADC值为(1.17±0.25)×10-3mm2/s;肝血管癌患者16例,ADC值为(2.14±0.36)×10-3mm2/s,与原发性肺癌患者ADC值相比,t=10.724,P=0.000;转移瘤患者32例,ADC值为(1.66±0.32)×10-3mm2/s,与原发性肺癌患者ADC值相比,t=6.688,P=0.000;肝囊肿患者12例,ADC值为(3.33±0.78)×10-3mm2/s,与原发性肺癌患者ADC值相比,t=9.402,P=0.000;原发性肝癌患者的ADC值要明显低于另外三种疾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据相关统计和调查,目前肝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居于第五位,而其致死率则居于到第二位,是一种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安全的恶性肿瘤。相关研究显示,及早对肝癌进行诊断并做出有效的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就是目前临床中比较得到相关研究人员认可的诊断方式。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是一种利用磁共振的特殊序列开观察活体组织中水分子微观扩散运动的成像方法,是目前临床中唯一能够在活体无创的情况下进行水分子自由扩散活动探测的影响学技术,有其他研究显示肝癌患者的活体组织中水分子微观扩散情况与患者的疾病有关,在临床中能够作为诊断患者疾病的依据,而肝癌患者的水分子的扩散运动在临床中是各项同性的,因此较为便于检查。在临床和时间中我们得知,活体组织中的扩散系数不仅仅会受到微循环因素的影响,同样也会受到其他宏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了解患者活体组织中的扩散系数在临床诊断中十分重要,但是活体组织中的扩散系数测量难度较高而临床中患者的水分子微观扩散情况较易被观察,所以采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水分子微观扩散运动进行观察来了解、计算患者体内的扩散系数。在本次研究中,原发性肝癌患者的ADC值将会随着检测b值的升高而降低,并且原发性肺癌患者的ADC值要明显低于另外三种疾病,说明一方面ADC值能够了解患者目前的疾病情况,并且能够在患者的疾病早期,将原发性肝癌患者与其他肝脏类患者加以区分,能够及时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治疗工作。
综上所述,在肝癌患者中使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能够有效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提高临床的诊断效果,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