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玉丹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辽宁 本溪 117200)
偏头痛是神经科常见的疾病,此病具备顽固性与周期性,随着气候变化与异味或者某些事物以及药物都会引发偏头疼的发作,如果长时间未能得到很好的治疗,会给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带来很大困扰,并且会给患者本人以及患者家属增加不必要的生活负担,目前,临床上治疗偏头痛的药物层出不穷,为分析临床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本文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30例进行分析。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30例,根据患者相关资料,将30例患者分为A、B两组:A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31~80岁,平均年龄(49.1±2.1)岁。B组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33~78岁,平均年龄(42.1±1.9)岁。病程最长的患者为5.5年,病程最短的患者为1年,平均病程为(3.1±2.1)年。A、B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以及病程等相关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排除对偏头痛相关治疗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排除妊娠期患者;排除脑卒中成的头痛症状;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成的头痛症状;排除颈椎病造成的头痛症状。
1.3 方法:A、B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口服,用量为每天2次,每次10 mg;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口服,用量为每天3次,每次40 mg;A、B两组全部患者连续治疗30 d(1个疗程),30 d后对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1.4 疗效标准: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显效:患者的头痛程度有所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患者的头痛程度得到改善,临床症状得到控制;无效:患者的头痛头痛强度以及临床症状无任何好转。
1.5 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都采用软件SPSS 12.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组控制患者为6例,显效患者为5例,有效患者为3例,无效患者为1例,总有效率93.33%;B组控制患者为4例,显效患者为5例,有效患者为4例,无效患者为2例,总有效率86.67%;A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3.33%)比B组治疗的总有效率(86.67%)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胃肠道反应1例,心血管反应0例,肝功能异常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6.67%;B组胃肠道反应2例,心血管反应1例,肝功能异常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6.67%;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比B组(26.67%)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偏头痛是神经科常见的疾病,近几年,此病处于年轻化趋势,其发作常为患者偏侧,偏头痛发作时,患者往往会有呕吐症状,持续时间为4~72 h,情况严重时会给患者的工作以及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此病具备顽固性与周期性,当遇到外界刺激时会使得病情加重,反之在环境较为安静或者患者休息时则能够缓解头痛;目前。偏头痛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但有关资料指出,其可能与患者的遗传以及精神方面有一定的关联;在治疗偏头痛的方法上,分别以中医与西药治疗为主,尼莫地平最为钙离子拮抗剂[1],其主要对于改善急性脑血管病恢复期的血液循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对脑血管痉挛引发的偏头痛可以起到较佳治疗效果[2];氟桂利嗪最为钙通道阻滞剂,可以很好的预防并治疗典型以及非典型的偏头痛疾病[3];本研究通过设置A、B两组,A组采用氟桂利嗪胶囊治疗,B组采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A、B两组全部患者连续治疗一个疗程后,A组15例患者中,控制患者为6例,显效患者为5例,有效患者为3例,无效患者为1例,总有效率93.33%;B组15例患者中,控制患者为4例,显效患者为5例,有效患者为4例,无效患者为2例,总有效率86.67%;A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3.33%)比B组治疗的总有效率(86.67%)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67%,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有明显差别,通过两组的数据对比得知,氟桂利嗪与尼莫地平在治疗偏头痛时,虽然都有不错的治疗效果,但是氟桂利嗪的治疗效果略高于尼莫地平,不仅如此,其不良反应也比尼莫地平发生概率低很多,由此可见,氟桂利嗪对于偏头痛的治疗更加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