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晓
(本溪市中心医院功能科,辽宁 本溪 117000)
伴随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老龄化问题愈发严峻,随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梗死以及外周血管疾病的主要发病因素,而颈动脉斑块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表现,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位[1]。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长期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由于颈动脉位置较浅,且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无显著症状,临床诊断常常被忽视,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2]。因此,寻求一种简单、高效的诊断方法十分必要,有利于及早对此类患者作出正确诊断,延缓病情的发展。现阶段,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超声检查以高分辨率、高准确率和无创伤性等优势,被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所接受。故本次实验尝试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超声图像分析,旨在探究其应用价值。现作出如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选择自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进行超声诊断,并确诊为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共收集病例60例,其中男性病例32例,女性病例28例,年龄36~80岁,平均年龄为(62.04±2.18)岁,合并高血压患者2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25例,合并脑梗死患者13例。本次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研究对象均已签署同意协议书,家属具有知情权。
1.2 方法:应用汕头阿伯奇8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所有患者予以超声检查,具体操作内容如下:患者取仰卧位,使用软枕垫高颈部位置,使其头部稍微后仰,同时充分将患者颈前部位暴露。使用线阵探头,并将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设置为7.5 MHz,对患者双侧颈动脉进行横向和纵向扫描检查,探查顺序一般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其中颈总动脉多由远端向中段,再向近端扫描。该扫描过程应尽量按照患者颈部血管走形进行。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形态、大小、超声图像特征以及血管状况进行密切观察,并予以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具体分型为:①Ⅰ型:患者经超声检查显示颈内动脉内膜—中膜局限性增厚,一般增厚1.0~1.5 mm,且回声变强,血管壁呈现不规则形状;②Ⅱ型:患者经超声检查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局限性增厚,一般增厚超过1.5 mm,回声变强且血管壁呈不规则状;③Ⅲ型:患者经超声检查显示颈内动脉内膜—中膜增厚,血管腔内明显出现粥样硬化斑块,且斑块局部附着血栓,部分斑块出现钙化现象,血管腔出现狭窄,同时颈动脉中层弹力纤维发生退行性变化,弹性消失,血管发生扭曲[3]。
1.3.2 评估血管狭窄程度:①轻度狭窄:血管狭窄率低于50%,血管最狭窄部位在收缩期时,其峰值流速不超过120 cm/s;②中度狭窄:血管狭窄率处于50%~70%,血管最狭窄部位在收缩期时,其峰值流速在120 cm/s以上;③重度狭窄:血管狭窄率处于71%~99%,血管最狭窄部位在收缩期时,其峰值流速超过170 cm/s;④闭塞:患者血管完全闭塞,并出现血栓[4]。
2.1 发病位置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左侧颈动脉斑块患者29例(48.33%),右侧颈动脉斑块患者31例(51.67%);斑块处于颈动脉分叉处的患者有32例(53.33%),斑块处于颈内动脉起始段的患者有18例(30.00%)以及斑块处于颈外动脉起始段的患者10例(16.67%)。
2.2 超声图像特征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本组有14例患者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属于Ⅰ型,占23.33%,27例患者斑块属于Ⅱ型,占45.00%,19例患者斑块属于Ⅲ型,占31.67%。超声图像表明斑块强化的有35例(58.33%),其中15例软斑块(25.00%),13例硬斑块(21.67%)以及7例混合斑块(11.67%);超声图像表明斑块未强化的有25例(41.67%),其中10例软斑块(16.67%),7例硬斑块(11.67%)以及8例混合斑块(13.33%)。经比较,显然超声图像表明斑块强化和未强化患者差异显著(P<0.05)。
2.3 血管狭窄程度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本组所有患者中,12例患者属于血管轻度狭窄,占20.00%,24例患者属于血管中度狭窄,占40.00%,20例患者属于血管重度狭窄,占33.33%,以及4例患者属于血管闭塞,占6.67%。
据相关资料显示:80%的人类死亡和致残是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3]。颈动脉作为人体头、颈部位的重要血管,有双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以及颈内动脉之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是因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和平滑肌细胞增生,所形成的局限性斑块,继而导致动脉壁硬化,并且在斑块内脂质分解后造成人体组织坏死的全身性疾病[4]。该种疾病最初对患者动脉内膜产生影响,随之影响其中膜,其中内膜病变多表现在脂纹(局部内膜稍微凸起,边缘杂乱)、纤维斑块(大小不一,深部出现粥样物质)以及复合病变(斑块钙化、破裂,且有出血或血栓等现象,甚至发生溃疡)三方面,而中外膜病变多表现在斑块中膜平滑肌出现萎缩,弹力消失,与此同时外膜出现纤维化,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威胁[5-6]。
目前,由于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临床对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以超声检查为主。超声检查能够更加直观清晰的表明患者血管内膜厚度、斑块位置、大小、形态以及血管狭窄状况等情况,有利于临床对患者病情予以进一步分析。据斑块超声图像特征和病理学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低回声(脂质性斑块)、强回声(钙化性斑块)以及混合回声(既存在脂质性斑块,也存在钙化性斑块)之分。由于处在低回声斑块和混合回声斑块内的脂质沉积较不稳定,多形成栓子,最终导致患者血栓的发生;然而强回声斑块中的钙化成分较之相对稳定,发生脱落的现象较少,血栓的发生率极低。
在本次实验中,超声检查明确判断出60例研究对象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部位、斑块大小形态以及血管狭窄状况等,足以说明超声检查在此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极高。综上所述,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简单、高效的诊断方法,可为临床诊断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对患者控制病情的发展和预后改善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