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屈孕酮与黄体酮治疗黄体功能不全型先兆流产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9-01-07 03:39:40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33期
关键词:雌二醇黄体先兆

徐 青

(大连市妇幼保健院,辽宁 大连 116000)

黄体功能不全型先兆流产在临床中具有较高发生率,临床主要开展药物治疗,其中较为常见的药物就是黄体酮,但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会出现呕吐、恶心、皮肤红肿、头痛等不良反应,进而造成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并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地屈孕酮先兆流产临床治疗药物一种,相关研究[1]认为其治疗黄体功能不全型先兆流产效果显著,并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黄体功能不全型先兆流产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中40例患者应用地屈孕酮治疗,收获了显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黄体功能不全型先兆流产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0例。纳入标准:满足黄体功能不全型先兆流产诊断标准;B超检查孕囊大小符合孕龄;未见妊娠物排出。排除标准:存在药物禁忌证;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存在认知障碍或精神障碍[2]。常规组年龄23~39岁,平均(30.2±2.6)岁;孕周7~12周,平均(9.2±0.5)周。实验组年龄22~40岁,平均(30.3±2.5)岁;孕周6~12周,平均(9.1±0.4)周。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服用复合维生素(含叶酸0.8毫克)治疗,常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黄体酮肌肉注射,每天1次,每次20 mg,连续治疗4周。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地屈孕酮片首次口服40 mg,之后每8 h口服1次,每次10 mg,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监测并对比两组雌二醇、血清孕酮及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痛、恶心、皮肤红肿、皮肤硬结。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雌二醇、血清孕酮水平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雌二醇、血清孕酮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清孕酮(79.3±12.2)mmol/L,显著高于常规组的(63.5±11.5)mmol/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雌二醇(63.3±11.5)nmol/L,显著高于常规组的(51.5±9.3)nmol/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实验组40例患者中头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5%;常规组40例患者中头痛3例、恶心2例、皮肤红肿1例、皮肤硬结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7.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黄体功能不全型先兆流产在临床中具有较高发病率,患者通常合并腰痛、下腹疼痛、阴道少量出血等表现,通过针对性药物治疗、充分卧床休息等,患者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当该疾病患者下腹疼痛或阴道出血较为严重时,则进一步出现不完全或完全流产,最终严重危害孕妇健康。相关研究显示,合并代谢疾病、黄体功能不足、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和先兆流产关系密切,特别是患者出现黄体功能不全时,会进一步出现血清孕酮分泌量降低,正常生理功能难以维持和发挥,发生流产可能性大大增加。

过去临床中治疗黄体功能不全型先兆流产主要应用黄体酮注射,其能够降低子宫兴奋性,进而发挥保胎作用,但该药物易引起呕吐、恶心、注射部位红肿等反应。而地屈孕酮片为孕激素一种,患者口服后机体迅速吸收药物,血药浓度在短时间内可达到峰值,并且对胎儿不会产生不良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较高[3-7]。本研究中,治疗后实验组雌二醇、血清孕酮水平显著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显著低于常规组的1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地屈孕酮治疗黄体功能不全型先兆流产效果显著,能够使血清孕酮及雌二醇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并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猜你喜欢
雌二醇黄体先兆
先兆流产,别害怕
先兆流产的三个药膳方
夏困当心中风先兆
幸福(2017年18期)2018-01-03 06:34:50
微雌二醇人工抗原合成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CT增强扫描对卵巢黄体囊肿破裂的诊断价值
18~F-雌二醇的质量控制研究
肿瘤影像学(2015年3期)2015-12-09 02:38:48
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足循证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黄体破裂的临床观察
戊酸雌二醇在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的应用
重组人促黄体生成素在IVF促排卵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