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煜,陈以国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110032)
陈以国,主任医师,国家二级教授,辽宁省名老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针药并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传统中医药常务理事,中华传统医学会高级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教学、临床、科研工作30余年。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陈以国教授运用益气祛风汤治疗肺脾气虚型湿疹经验介绍如下。
湿疹是一种全身或局部发生多形性皮损伴瘙痒的变态反应类疾病。瘙痒是湿疹患者自觉最痛苦的症状,在病变局部或全身可持续或间断发生,伴发于湿疹的各个临床阶段,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生活及睡眠。湿疹患者患处皮肤可见多种病变形态,如出现丘疹、红斑等;又因患处瘙痒,在搔抓时出现皮损,表现为渗出、结痂、鳞屑、苔藓样变、皲裂等。这些皮损极大地影响患者形态美观,有研究显示,湿疹患者常出现自卑心理,甚至社交障碍[1]。现代医学尚未明确湿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上多认为湿疹的发生与变态反应有关[2],并具有遗传倾向[3]。湿疹的发生与皮肤屏障功能低下[4]和肠道免疫功能异常[5]有着密切联系。
中医统称湿疹为“湿疮”,《诸病源候论》曰:“疮者,由肤腠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递相对,如新生茱萸子。痛痒,抓搔成疮,黄汁出,浸淫生长,拆裂,时瘥时剧。”中医病名与发病部位和临床表现有关,如临床表现为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为“浸淫疮”;皮肤以丘疹为主者称为“血风疮”或“粟疮”。发病部位不同名称也不同,发于乳头处,名为“乳头风”;发于手部称为“瘑疮”;发于四肢弯侧处,称为“四弯风”;发于耳部,名为“旋耳疮”;发于阴囊处,名为“肾囊风”;发于脐周,称为“脐疮”。此外,婴幼儿湿疹称为“胎疮”“奶癣”。
中医认为,湿疹因患者先天禀赋不足、正虚不耐,风、湿、热邪气阻滞肌肤发病。本病有急性发作、亚急性发作和慢性发作之分。急性发作者多因饮食偏嗜或过食辛辣炙煿、肥甘厚味之品,伤及脾胃,湿热内生。《素问·咳论》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患者禀赋不耐,复外感湿、热邪气,内外相合,郁于肌表,客于腠理,浸淫肌肤而发病。亚急性发作多由于患者素体虚弱,脾虚不能运化水液,导致湿邪留恋,肌肤失养。慢性发作常因患者体内湿热郁久,病久伤血,血虚生风,肌肤失于濡养。
天为阳,地为阴,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交感则万物始成。陈以国教授认为,湿疹虽然病在皮肤,但有诸内必形于诸外,脏腑失调才是根本病因。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脾位为中土,地之象;肺位上焦,天之象。二者交互协调,方能营足卫旺,百病皆去。肺脾气虚型湿疹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患处皮疹色泽暗淡,搔抓后有清稀水液流出,或皮损处肥厚,见苔藓样变、脱屑等,伴面色无华、气短乏力、爪甲不荣、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等。故以益肺健脾为治疗根本大法。
3.1 肺脾失和,口鼻不约 口鼻是气体交换、饮食物进入人体呼吸道和消化道的起始部位。《灵枢·脉度》有云:“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脾主肉,开窍于口,所以肺脾两脏功能与口鼻密切相关。当邪气通过口鼻时,若患者正气不足,肺清肃功能下降,则机体易感邪发病;若患者饮食不节或嗜食甘辛炙煿之品,中伤脾胃,使湿热内生,熏蒸皮毛,浸淫肤间,则发为湿疮。
3.2 肺脾失输,水液不布 《素问·经脉别论》有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肺脾在人体的水液代谢中起着枢纽作用。脾气上升,肺气下降,二者共同将水液输送至全身。脾虚难以运化水液,则水聚成湿,留存体内;肺虚致水道不通,水液泛滥,进而浸渍皮毛。故湿疹患者在抓搔皮肤后,常有清稀汁水流出。
3.3 肺脾失养,皮肉不充 《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可知营卫之气由脾胃化生。肺主皮,脾主肉,湿疹患者由于饮食不节致脾胃受损,脾气失健而生湿,脾气损伤则湿难化。肺脉起于中焦,湿浊碍肺,使肺的宣降功能异常,出现腠理疏松,皮毛失于濡养[6]。《灵枢·五变》云:“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脾胃运化的精微物质输送至肺脏,肺的宣发作用将营养物质从体内布散到体表,充养润泽皮毛。皮毛失于濡养时,可见患处皮肤干燥、皲裂并伴随脱屑,以至病情迁延不愈[7]。故《丹溪心法》有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另外,湿疹患者正虚不耐亦责之肺脾两脏,脾运化的水谷精微和肺呼入的清气结合,形成宗气居于胸中。宗气是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肺脾两脏失调时,正气难以抵御邪气,所以湿疹常反复发作。
患儿,男,3岁,2018年5月10日就诊,主诉:皮肤丘疹伴瘙痒3 d。现病史:患儿3 d前无明显诱因于四肢出现少量淡红色丘疹,伴瘙痒,搔抓后见清稀汁水流出,纳尚可,睡眠欠佳,夜啼,大便软,小便可,舌淡暗,脉细。西医诊断:湿疹。中医诊断:湿疮病,肺脾气虚证。处方:益气祛风汤加减。组成:白花蛇舌草、金银花各18 g,黄芪、地骨皮、鹿角霜、乌梅各12 g,生白术、防风各9 g,银柴胡、僵蚕各6 g,五味子、蝉蜕各3 g。大枣4枚,生姜9片。水煎服3剂,2 d服1剂,早晚分服。嘱晚饭少食,饮食可加乳双歧杆菌饮品。2018年5月17日二诊:患儿瘙痒缓解,丘疹消失,舌淡红,脉细。陈以国教授未开立处方,嘱食用乳双歧杆菌饮品,适寒温,喂养得当。1周后随访,患处湿疹已愈,据患儿母亲叙述,患儿身体其他部位也未见新发湿疹。
按语:小儿具有肺、脾不足的特殊生理特点。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饮食稍有不慎,脾胃即伤,正气不济,易感邪气。脾虚失于运化则湿邪内生,上泛肌肤,郁于肌表故见丘疹。水湿浸渍皮毛,搔抓有汁水流出。本病患儿,陈以国教授结合小儿特殊生理特点拟定益气祛风汤从肺脾论治。益气祛风汤以玉屏风散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方中黄芪、白术、防风合用,顾护脾胃,扶助正气,正气旺可抗邪;阴津随气虚而虚,阴虚则内热自生,故陈以国教授在方中加入地骨皮、银柴胡以滋阴清热;五味子、乌梅与黄芪、白术、防风相合,酸甘化阴,达气阴双补之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陈以国教授在方中加入鹿角霜、僵蚕、蝉蜕,以补血活血,息风止痒;诸药过温当防生热,故以金银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对于添加姜枣,陈以国教授认为,大枣和生姜分别入脾、胃经和肺、脾、胃经,脾胃位于中焦,肺经又起于中焦,故中焦气机通畅,汤药可布散周身。陈以国教授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把河图洛书的数理寓于姜枣数量之中,即地四生金,天九成之,肺在五行属金,数字中四和九对应肺脏,脾胃吸收药汤的同时寓引诸药布散至肺,暗喻引药入经之理。用药过程中,陈以国教授嘱患儿家长喂养时应做到饮食勿过饱,并嘱患儿食用富含乳双歧杆菌的食品。有研究表明,乳双歧杆菌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可缓解湿疹症状[8-9]。
陈以国教授从肺脾论治湿疹,切脉精、辨证准,祛邪不忘扶正。其自拟益气祛风汤选药精当,加减灵活,临床疗效明显,极大地缩短了湿疹病程。此外,陈以国教授注重患儿平素饮食调养及护理,为传统中医药攻克难治性疾病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