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 琦
(丹东市中心血站成分科,辽宁 丹东 118002)
输血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临床中多种疾病均需要进行输血治疗。而输血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病情的恢复,因此保证输血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虽然输血机构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保证血液的安全性,但临床输血中仍存在一定比例的差错。据报道,在输血差错中,供血中心的差错约占30%,医师处方及护士采样的差错约占10%,医院血库的差错约占36%。因此临床输血中应加大对输血各环节的把关,以防止输血差错的发生,从而有效保证受血者的安全。本研究旨在分析零缺陷护理干预对血液科输血的影响,以期为血液科输血的护理提供实际参考依据。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血液科85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总输血量为5260单位,总输血人次为1485人次,其中不包括患者自体血、骨髓、干细胞、淋巴细胞的输注次数。本组患者的血液输注量及输血总类:全血10单位,红细胞悬液2290单位,冷沉淀226单位,洗涤红细胞201单位,血小板2002单位,血浆531单位。
1.2 方法
1.2.1 加强输血相关知识的学习:首先护理人员应加强对零缺陷护理干预理论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同时学习输血不良事件的临床资料,并对产生输血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输血缺陷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并总结改善的护理干错措施,同时根将改进的护理措施应用于日常的输血护理工作中。同时不断加强学习临床输血的相关法规,并熟练掌握输血的操作流程,同时与其他护理人员结成帮对小组,小组成员互相监督,对输血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1.2.2 加强输血的核对:输血环节的核对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步骤。因此,在输血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根据输血制度的相关法规,严格遵守每个输血环节均由双人核对并签字确认,同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征得患者或患者家属签字同意后方进行输血操作。在确认医嘱、采集患者血样标本时必须做到双签名及双核对,在血库取血时注意三查九对,在输血前,注意对输血单、血液制品、患者的血型、病历、患者的姓名等进行核对,确保输血患者信息的一致性。在输血期间及输血后必须由双人进行核对,且每次仅能对一位患者进行输注一袋血液。
1.2.3 加强输血薄弱环节的护理:在护理人员不在场、节假日、夜间、中午时,是输血问题产生的高峰时间,因此应确保在上述时间内应由一位高年资、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在岗,以及时处理突发事件。而刚进入血液科、进修、实习护士是产生输血问题的易发人群,因此这些易发人群在行输血操作时,应由一位带教老师陪同,防止低级错误的发生。夜班护理人员不足、交接班期间、输血高峰期、患者急需用血等均是产生输血问题的易发情形,因此在这些易发情形下,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输血流程进行操作,不可忽略任何一个环节。
1.2.4 加强沟通:在输血过程中若遇到任何问题,应及时请示,并向上级人员请示,同时及时解决输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本研究中对85例患者进行总输血量为5260单位,总输血人次为1485人次的输血操作过程中,未出现一次输血纠纷或输血差错。
输血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保证输血质量是确保血液输注效果的关键。然而在输血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缺陷,影响了输血的效果。据报道,临床输血中仍存在不合理输血现象,如安慰血、营养血等[1]。此外,输血科的关键设备也是影响输血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加强输血设备的提升与定期检查,避免输血设备导致的输血问题。在输血过程中,部分医院血库不能严格按照规定对血液作抗体筛选,缺乏疑难血型的鉴定等,从而延误了患者的输血治疗,甚至会导致输血纠纷的出现[2]。本研究中,在输血科实施零缺陷护理干预,共对85例患者进行总输血量为5260单位,总输血人次为1485人次的输血操作过程中,未出现一次输血纠纷或输血差错。结果显示,实施零缺陷护理能有效防止输血纠纷及输血差错的发生。护理人员对输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直接影响到输血的效果,因此本研究中加强护理人员对输血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了患者的输血技能,进一步降低了输血缺陷的发生。通过加强输血的核对,确保了输血的准确性,避免了输血错误造成的影响[3]。此外,本研究中还针对易产生输血问题的薄弱环节,针对易发人群、易发时间、易发情形等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进一步保证了输血的质量。同时在输血过程中,护理人员加强与医师、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沟通,不但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同时能取得患者的配合与同意,使输血更顺利,有效保证了输血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血液科输血中应用零缺陷护理干预,能有效杜绝输血纠纷及输血差错的发生,并能明显减少输血风险,防止不良输血事件的发生。而护理人员是输血操作的人员,因此要保证零缺陷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不断提高相关的专业知识,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