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娃
(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院区,辽宁 沈阳 11000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血小板破坏性疾病,没有明显外源性病因,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黏膜、皮肤与内脏出现自发性出血,血小板明显减少[1]。部分患者会出现血小板表面包被抗体增高,能够对巨核细胞进行有效的抑制。由于体内存在抗血小板自身的抗体,血小板被吞噬细胞破坏,血小板参数测定可以对骨髓代偿情况进行反映,可以为血小板减少原因的鉴别提供依据[2-3]。在本次研究中,对4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参数变化进行动态观察,以便探究其临床意义。
1.1 一般资料:对4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患者进行分析,将其作为实验组,并同期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入选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在12~62岁,平均为(42.3±1.4)岁。其中轻度7例,中度18例,重度11例,极重度4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在13~63岁,平均为(43.1±1.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中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实验组患者中,需要在治疗前后测定血小板四项参数,包括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大血小板比率(P-LCR)。在对照组患者中,需要对其测定上述四项血小板参数。测定标本为静脉抗凝血,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测定,在采血后1~3 h内完成四项血小板参数的测定。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各项血小板参数对比:实验组治疗前PLT指标为(37.83±12.67)×109/L,MPV指标为(12.21±3.47)fL,PDW指标为(18.13±4.57)%,P-LCR指标为(0.52±0.11)%;治疗后PLT指标为(263.26±87.68)×109/L,MPV指标为(8.62±1.34)fL,PDW指标为(10.26±1.62)%,P-LCR指标为(0.29±0.06)%;对照组患者PLT指标为(254.37±73.49)×109/L,MPV指标为(8.36±1.12)fL,PDW指标为(10.03±1.48)%,P-LCR指标为(0.16±0.02)%。实验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四项参数与对照组血小板四项参数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四项参数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同程度ITP患者血小板参数对比:病情轻度患者7例,PLT指标为(68.73±9.27)×109/L,MPV指标为(9.83±1.17)fL,PDW指标为(14.63±2.26)%,P-LCR指标为(0.28±0.09)%;病情中度患者18例,PLT指标为(37.24±8.61)×109/L,MPV指标为(11.64±1.78)fL,PDW指标为(17.08±2.29)%,P-LCR指标为(0.45±0.12)%;病情重度患者11例,PLT指标为(17.83±3.32)×109/L,MPV指标为(16.27±1.43)fL,PDW指标为(22.63±2.83)%,P-LCR指标为(0.69±0.15)%;病情极重度患者4例,PLT指标为(5.13±2.57)×109/L,MPV指标为(13.26±1.23)fL,PDW指标为(18.49±1.64)%,P-LCR指标为(0.57±0.08)%;不同程度的ITP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两两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相关性分析:在40例ITP患者中,其中PLT与MPV呈现负相关性关系,r=0.379,P<0.05。MPV与PDW;MPV与P-LCR;P-LCR与PDW呈现正相关性关系,r分别为0.672、0.517、0.502,P<0.0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患者循环血中存在大量的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结合活化,使得血小板被破坏,其数量在不断下降,或者血小板寿命在不断缩短[4-5]。如果在已知的循环血中血小板是存在差异的群体,其数目、密度、大小与功能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血小板四项参数中,血小板数主要是监测患者出凝血情况的常规指标,能够对血小板生产与破坏平衡状况进行直接反映[6-7]。而平均血小板体积主要是血小板算数平均容积,主要是对血小板大小巨核细胞增生与血小板生成参数的反映,并且可以与血小板超微结构、功能状态与酶活性具有一定的密切关系[8]。随着血小板的老化,从而会导致血小板体积不断减小。血小板分布宽度可以对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血小板分布中心趋向与血小板大小异质性进行直接反映。通常情况下,MPV增加,PDW会随之增加,二者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大血小板比率会与MPV呈现正相关关系[9]。患者血小板破坏不断增加,会导致血小板数量不断降低,其骨髓增生功能正常,血小板数量会减少,其反馈性激活巨核细胞,从而会出现体积更大的血小板,其MPV与P-LCR会增大。新生的血小板群增加,大小不同,也会导致血小板体积之间的离散程度增大,从而导致PDW增大。因此,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可以为骨髓代偿功能的判断与血小板减少原因的鉴别提供有效的依据[10]。
综上所述,血小板参数的动态观察,可以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鉴别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并可以为病情评估与疗效观察提供辅助指标,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