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治疗奔豚气案

2019-01-07 01:50:24胡江涛王思颖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21期
关键词:奔豚掌骨针法

胡江涛,王思颖

(1.山西省中医院,山西 太原030012;2.山西省强制隔离戒毒所,山西 太原030001)

患者,女,73岁,因“少腹胀痛,自觉有气上逆冲喉,连发三声急促高亢‘呃呃呃’声,间歇性发作,不能自已”于3月11日求诊。患者自述2年前登山后下山时有气从少腹上逆冲喉,首次出现上述症状,素日每因心胸部憋闷后反复发作,发作时自觉少腹胀,微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患者年过古稀,平素性情急躁,精力旺盛,曾在北京某医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腹部B超、胸部CT、胃功能及胃镜检查等均正常。中医诊断:奔豚。治法:疏肝理气,降逆止呃。针刺取穴:喉灵穴(位于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下一寸五分再内侧五分,有3个穴位)、心灵穴(手掌朝上,手腕横纹上一寸五分为心灵一穴,上两寸五分为心灵二穴,上三寸五分为心灵三穴)、手解穴(手掌面朝上,于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所触之处)、三肩穴(手背于大拇指掌骨外侧正中央,上下各五分为三肩穴)、腕顺穴(手背小指掌骨外侧下缘,距手腕横纹一寸五分)。操作方法:患者呈坐位,常规针刺一侧喉灵穴、心灵穴、手解穴、三肩穴、腕顺穴,以上穴位均直刺25 mm,留针30 min,隔日1次,双侧交替施针。治疗1次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后隔日再针,效果进一步巩固。5 d后因症状再次出现复诊,施针后症状明显缓解。

按语:此证属奔豚证,又称“贲豚”“奔豚气”。因发作时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如豚之奔的症状而得名。本病最早记录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难经·五十六难》记载:“肾之积,名曰贲豚。”《针灸甲乙经》云:“月水不通,奔豚泄气,上下引腰脊痛。”指出奔豚气属于内科系统急症。《诸病源候论》曰:“奔豚起于惊恐忧思所生。”指出该病多由忧思惊恐所致。《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将本病描述为:“奔豚病,从小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恐惊得之。”指出该病具有反复发作、发作痛苦至极、缓解后却如常人的临床表现特点。其病位涉及肝、肾、脾、胃、冲脉等诸多脏器,类似于西医的胃肠神经官能症,进而出现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1],临床极易误诊误治。

董氏奇穴是时下应用较多的针灸流派,内容博大精深,针法甚广,如倒马针法、放血疗法、手足对应针法、导气针法等,内容丰富且异于传统,治法简便,疗效显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医者学习。本案治疗时选择喉灵穴、心灵穴、手解穴、三肩穴、腕顺穴。其中喉灵穴对喉部大部分疾病均有良效;心灵穴入心经、心包经,具有畅通心络、宽胸散滞之效,主治心律不齐、心脏内膜炎、胸闷、胸痛等疾病;手解穴入心经,具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镇静安神的作用;三肩穴可以治疗喉咙部位不适;腕顺穴入肾经,具有滋肾利尿、通肾镇痛的作用。此患者年老,采用上述针法收效甚佳。

猜你喜欢
奔豚掌骨针法
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第5掌骨骨折
针药与推拿罐结合治疗奔豚气案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疗效
奔豚病机和方证临证探讨
中医药学报(2020年4期)2020-01-11 17:49:45
桂枝加桂汤治疗奔豚证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第1掌骨骨巨细胞瘤1例
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闭合复位治疗第5掌骨基底部骨折
古今奔豚气病脉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