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红
(甘肃省泾川县动物卫生监督所,744300)
肝片吸虫病是由于肝片吸虫或大片吸虫寄生于牛的肝胆管内引起的疾病。除牛外,羊也受害甚重,还可寄生在猪、马、兔,但较少见。这种寄生虫病在我国广泛存在。
肝片吸虫长?20-35mm,宽5-13mm,外观呈叶片状,自肝脏新取出的虫体呈棕褐色。大片吸虫形态较肝片吸虫长些(长25-75mm,宽12mm)。
成虫寄生在牛羊肝胆管内,产出虫卵。虫卵随胆汁进入肠内与粪便混和,并排出体外,入水后孵化出毛蚴。毛蚴在水中游动,钻入中间宿主椎实螺体内,在椎实螺体内发育最后成尾蚴。尾蚴离开螺体,在水中或附着在草上,并分泌粘液包裹自己形成囊物。囊蚴被牛吞食,到小肠后沿胆管或穿过肠壁和肝实质到肝胆管内寄生。
牛感染本虫后多呈慢性发病。病牛逐步消瘦,毛租乱易脱落,食欲减退,消化扰乱,粘膜苍白,病后期体下恶部出现水肿,最后极度衰弱而死亡。死后可见肝上胆管扩张,胆管壁增厚,其中可见大量寄生虫。
当怀疑本病时,可取粪便做虫卵检查。采取新鲜粪便5-10g,用沉淀法和棉纶筛集法检出肝片吸虫卵,虫卵呈长卵圆形,黄色或黄褐色,大小为133-157 微米×74-91 微米。初步诊断为肝片吸虫病。
5.1 药物驱虫。对全场牛群进行驱虫。9月下旬驱虫一次,在10月份驱虫一次。所有牛只来年在2-3月份和10-11月份两次定期驱虫。三氯苯唑,每千克体重5-10mg,空腹灌服,五周后重复用药一次。
5.2 圈舍内的粪便,每天清除后堆积发酵。对驱虫后排出的粪便,要严格管理,不能乱丢,集中起来堆积发酵处理,防止污染羊舍和草场及再感染发病。
5.3 放牧地点选择。不到沼泽、低洼潮湿地带放牧。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因此在这一时期,应由放牧转为舍饲,加强饲养管理,来增强抵抗力,降低死亡率。
5.4 饮水卫生。尽量饮自来水、井水等清洁的水,不要到低湿、沼泽地带去饮水。
5.5 患病脏器的处理。对有严重病变的肝脏立即作深埋或焚烧等销毁处理。
在本病流行地区,一年作春秋两次驱虫。对牛只粪便应经堆积发酵后再做肥料。在水草繁殖地区可用茶籽饼或硫酸铜灭螺,以切断本虫的传染。
6.1 中药治疗可用中药贯仲20g、槟榔50g、龙胆20g、泽泻25g,共研末,加温水冲服。
6.2 西药治疗
西药可选用下列药物的任何一种:①硫双二氯酚(别丁),投每公斤体重40-60mg,口服。②硝氯酚(国产拜耳9015),按每公斤体重5-8mg,口服。③血防846,按每公斤体重125mg,口服。④六氯乙烷,按每公斤休重200-400mg,口服。⑤吡喹酮,每千克体重20-30mg 灌服。
肝片吸虫病的传播主要是源于病牛和带虫者,牛吃了附着有囊蚴(虫卵→毛蚴→钻入椎实螺体内→胞蚴→雷蚴→尾蚴→从螺体逸出~囊蚴)的水草而感染。各种年龄、性别、品种的牛均能感染,犊牛的病死率高。在低洼和沼泽地带放牧的牛群发病较严重。
治疗病牛的同时,要对全场牛群采取预防措施。灵活掌握驱虫的时间与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