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探课堂上的通感教学

2019-01-06 03:37汪静静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通感乌鸦意象

汪静静

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上运用通感教学有利于凸显“以美育人”的教育功能,实现这一功能的关键则在于艺术通感的运用,具体而言,即视听通感的运用。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听觉与脑海中意象通感生成现实的绘画,在重新聆听音乐的过程中,现实的绘画与音乐听觉再度通感,促使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

一、通感和听觉与视觉结合最为频繁

通感指的是人的各种感官之间的联通,在人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眼和耳的使用尤为频繁,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耳朵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世界。视觉常常带动听觉参与,听觉亦常常带动视觉参与,看与听常常同时发生作用,进行互通。通感以视听互通为最多。李斯特欣赏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酒神节主题,联想到“一个消瘦的,疲惫不堪的,勉强能站得住的烂醉如泥的人,他满脸血丝,一口酒气,无力地从石桌边站起,而他的那些粗野的同伴却仍在狂欢”;而欣赏哈罗尔德主题的时候,联想到“哈罗尔德的思绪在奇妙的大自然中展翅飞翔,起伏浮沉”。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都要建立在过去已有的经验之上。李斯特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由音乐联想到了具体的意象,这些意象或多或少都是以过去的视觉经验作为基础的。由此可见,在音乐审美中,听觉与视觉的结合最为自然,也最为频繁。因此,音画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很自然引入绘画环节,将听觉与视觉紧密结合。

二、深入运用通感,感悟歌曲内涵

在音乐欣赏中,听觉离不开视觉,甚至需要视觉的参与。施咏指出,在中国人的音乐审美心理中,正是由于通感自觉而又深入的运用,使得在中国音乐里获得的往往不仅仅是听觉形象,还可以是视觉形象。并且,一些音乐作品确实具有美术性的内容,例如歌曲。这类音乐作品是词曲交相辉映的综合性的音乐形式,歌词以显而易见的情感特点、确定的意象范围和清晰的发展线索勾画了歌曲的内涵,个体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很容易以视觉性的美术化方式与听觉联觉。

如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小乌鸦爱妈妈》这首作品,标题即具有一定的描绘性,小乌鸦和乌鸦妈妈的视觉形象很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不同的受众个体都有可能引起各不相同的美术化联想。如《小乌鸦爱妈妈》欢快活泼的旋律很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呈现出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景象; 有些学生的头脑中则亦会出现乌云密布、大雨将至的场景等。戴维埃里奥特指出,聆听是音乐作品的个性建造的理解和体验,聆听的隐藏本质创造了评估的明显困境。因此,绘画也成了揭示聆听本质的重要途径。听觉无形无相,具有易逝性,容易造成空灵感,直接唤起审美感;视觉有形有相,具有存在性,给人以真切感,通常间接唤起审美感,两种感官各有优点与不足,视听通感很好地弥补了二者各自的不足。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将音乐以视觉的形式转换,并不是将音乐的各种元素与视觉形式的各种元素进行一一对应。正是音乐的不确定性使得以视觉性的内容来表现音乐具有更多的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建立两个领域的沟通与关联,使得视听通感更好地发生,音乐的不确定性特征扩展了视觉表现的活力,学生的审美能力进一步提升。反过来,在看绘画的基础上的音乐欣赏,视觉与听觉进一步联觉共鸣,使音乐体验更加丰富。

三、学生艺术通感,用于意象表达

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对象通常是6-12岁的儿童,他们在绘画的时候,通常主要听从于本能的意象表达。尽管儿童无法言明他们在视听过程中的通感体验,并且他们的绘画技巧“拙劣”,但是绘画确实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笔者组织小学二年级学生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学生对聆听歌曲《小乌鸦爱妈妈》的理解,小学生通过画表达了以下通感体验:

学生A以黄、橙、红等为主要画面色调。颜色的一个重要特性是“色温”,也就是我们对颜色的本能反应。该学生运用的画面色调均为暖色调,给人以温暖、柔和、阳光之感。

学生B以灰、紫、黑等为主要画面色调。该学生运用的畫面色调均为冷色调,给人以坚实、强硬,甚至压抑之感。

学生C画的是小乌鸦喂妈妈虫吃。该学生将动物反哺的行为进行揭示,充分表现了“爱心”“孝心”的美育效果。

学生D画的是小乌鸦与其他小动物玩耍。该学生将同龄及同类人的生活经历迁移到了歌曲的主人公“小乌鸦”身上。

学生E给小乌鸦系上了红领巾。红领巾是“好孩子”的标志,该学生将小乌鸦的形象逼真地进行拟人化描绘。

学生F画的小乌鸦妈妈头上有皱纹。在此年龄段的学生心中,皱纹通常是“辛劳”的标志,该学生将现实生活中自己母亲的形象迁移到了歌曲中“乌鸦妈妈”的身上,也进行了拟人化的描绘。

由此可见,在音乐课堂上,小学生能够将歌曲内容以绘画的形式呈现,并且基本表现了听从于本能的意象表达。小学生的艺术通感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揭示的,并且绘画是一种很好的揭示途径。通过绘画揭示,我们看到了视听通感“以美育人”的突出效果。

因此,以通感为理论基础,在坚持以音乐为本的基础上充分关注音乐与美术学科之间的综合,并注重教学过程的全覆盖。视听通感的反复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为音画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运用视听通感的方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上提升学生审美体验,并非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抑或最终目的。音乐欣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仅仅将视听通感作为音乐审美的唯一路径,个体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也只能是片面的,肤浅的。笔者认为,运用通感的方式是提升学生音乐审美的可选路径之一。

【作者单位:泗洪县峰山中心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通感乌鸦意象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基于“通感”理念的沉浸式幼儿玩教具研究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