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作品研究

2019-01-06 03:39曹苑萌
艺术科技 2019年21期
关键词:尼诺夫拉赫玛前奏曲

摘 要:《g小调前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本文从背景介绍、作品分析、演奏方法等几个方面,研究德彪西、肖邦、巴赫和拉赫马尼若夫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前奏曲的区别。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进行曲;演奏技巧;浪漫主义;肖邦;德彪西;巴赫;前奏曲

1 背景介绍

拉赫玛尼诺夫是20世纪伟大的古典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代表作主要有《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音画练习曲》《24首前奏曲》等。拉赫玛尼诺夫继承了柴可夫斯基音乐的风格特点,堪称19世纪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音乐风格随着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音乐的莫斯科乐派前进,充满激情又不失旋律美。他擅长在作曲中融入俄罗斯民族歌曲的旋律感,赋予钢琴曲一种庄严宏伟的美学价值,同时他的作品在音色、节奏、力度方面也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影响。

2 作品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前奏曲》是一首典型的再现负三部曲式。首段是g小调,中部是G大调,再现部是g小调,同时运用了典型的4/4拍,因此弹奏呈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情。从创作背景上来说,这首前奏曲创作于1901年,呈现了当时俄罗斯农奴制社会中百姓生活疾苦的悲惨状况,整首曲子的格调是悲伤的、庄重的。

首段(1~34)采用进行曲的风格,和弦整齐进行,是这一部分重要的节奏型,多声部的特点使得乐曲的空间感呈现出来,音域范围由低到高三个音区。这一部分主要采用半分解式和弦,节奏沉重有力,氛围十分紧张和热烈,并且情绪越来越激情澎湃。开头两小节弹奏时手指下沉,以双手同步的短促而有力的和弦和坚定的节奏进行,从开始抑郁悲伤的和弦逐步增强,力度逐渐增大。这一部分在弹奏时,手腕可采用上下抖动的方法减少手臂的紧张,随之可以以一种放松的状态弹奏下一个部分,高声部的内声部和低声部的外声部具有非常突出的層次感,跳跃音型和伴奏编织不断交融,力度逐步增加,预示曲子的高潮到来,同时配合踏板使用,演奏时突出左右手高声部旋律,体现声音的颗粒性,使音乐的进行更具有推动性。其中(22~24)作为过渡句八度进行使情绪平静,为下一部分抒情做铺垫。

中部(35~53)和前部有很强的对比,在节奏上、伴奏织体上都与前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部分旋律十分优美,右手旋律的歌唱性极强,有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独有特性。由前面强有力的柱式和弦转换成琶音,更有流动性和抒情性。这时弹奏时左手琶音手腕和肢体灵活转动,使旋律更加优美;右手和弦突出,小拇指的和弦高音突出,旋律音层层进行。左手伴奏声部轻柔连贯陪衬,充分体现浪漫主义作曲特点。直接利用指腹触键,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这里不需要弹奏颗粒,而是需要轻柔连贯。右手声部十分重要,要把重心放在小拇指,同时运用指腹弹奏,手臂用力传递到小拇指。这里的指法也是一个重点,八度音可以利用1、4指换1、5指,再到1、4指的这样弹奏,把每一个八度都弹奏清晰。其中37小节还有一个内声部是经常会被忽略的,书面上标记这“Staccato”,内声部穿插在八度中,演奏者必须用不同的触键方法将他们区分开来,这时内声部可采用手指抓琴的方法和外声部重音弹奏形成对比,听众听到的声音会更宽广,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再现部(57~79)从展开部的抒情缓慢由轻到重过渡还原到第一部分的俄罗斯民族风情舞蹈节奏部分,这里用了强烈的力度对比方法,深化了庄严、威武的斗争主题,这种多变的节奏型不仅深刻促进了音乐作品内容的戏剧冲击,而且也增进延伸了整个音乐主题的发展。但这不代表这部分是一个炫技部分,更需要的是注意层次感。这里有一个地方与首部相同,虽然音相同,但是音色和风格大不相同,力度始终运用f完成,与前段相同段落运用渐强的手法形成对比,以便更好地衔接接下来的华彩部分。

结尾部(80~86)伴随轻盈而又扎实的音型断奏音型慢慢消失在听者的耳朵里,这里要着重于指尖的练习,手指贴键,指尖抓琴,手腕灵活配合跑动,把声音的弹性弹奏出来,有一种声音慢慢消失的感觉,使人意犹未尽,引人遐想。结尾音为调性主音,用pp的力度收尾。最终在宁静中消失,仿佛告诉人们奴隶生活即将结束,和平时代即将来临,给人一种美好的憧憬。

3 不同前奏曲的作者区别

德彪西、肖邦、巴赫和拉赫玛尼诺夫都是前奏曲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风格特点却各有不同:德彪西的前奏曲充满印象主义色彩,吸收了很多东方音乐的古调式以及和声结构,而且他的作品较为注重气氛的渲染;肖邦的前奏曲有清晰的构思和布局,在演奏时有完整感,而且他善于运用大调小调的对比呈现,以强烈热情和暗淡忧伤之间的转换来提升作品的情感张力;巴赫的前奏曲每一首都是独立的,运用二十四个大小调创作;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则大部分以民族风情为主,既有激烈的战斗场面,也有抒情的心理活动,而且他的作品中往往先有旋律后有和声,利用旋律推动和声进行,使其作品有很强的独特之处。

他们的表现手法也有不同:肖邦的前奏曲比较细腻,而且经常带有阳光的积极的色彩,有别于肖邦其他作品的忧郁气质;德彪西在作品中常常用到pp甚至更弱的力度,犹如水波荡漾,并不时运用数个泛音来增加作品色彩;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大多旨在揭示时代背景,时而忧伤时而激昂,其前奏曲有一种拼接的感觉,表面上是零零散散,实际上有内涵贯穿全曲;巴赫的作品则大部分是四十六对二八的节奏,显得庄严有律动。

4 结语

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前奏曲》是一首非常大气且节奏快速的曲子,具有交响乐的音响特点,表现力和感染力十足,并且蕴含着强烈的民族感以及彼时俄国人民动荡不安的情绪。作为演奏者,首先应注意手指的控制,以饱满地诠释曲子的情绪,做到层次分明;其次应发挥自己想象力,充分体验曲子的感情色彩,给听者以独特的听感。

参考文献:

[1] 屈琬婷.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演奏分析[D].湖北师范大学,2008.

[2] 武晓亮.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演奏分析[D].山东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2017.

[3] 崔源.肖邦、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1.

[4] 周昌印.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的演奏分析[J].音乐时空,2014.

作者简介:曹苑萌(2000—),女,河南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艺术。

猜你喜欢
尼诺夫拉赫玛前奏曲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浅谈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以《音画练习曲》Op.39 NO.9为例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以《春潮》为例
钢琴前奏曲
试论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的演奏技巧及方法
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