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思
【摘 要】高师舞蹈专业在民间舞教学方面不能人云亦云,应在发展的过程中总结教学经验、了解学生需求、了解社会就业环境等多方面信息,从思考中改进教学理念与方法,在教学中研究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将特色民俗文化传递给新时代的舞蹈专业学生。
【关键词】高师;专业舞蹈教学;民族民间舞传统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3-0158-01
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与其他高校舞蹈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上有一定的区别,高师舞蹈专业更强调学习内容的广度与宽度,从基本功到民间舞的课堂训练,高师舞蹈专业教学遵循稳、准、广的教学原则。稳,是不急于完成教学进度和内容,而是强调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熟知每一个动作的要求、发力点以及路线、过程,集中体现在基本功训练方面。准,是对舞蹈理论与实践认知的精准,包括舞蹈构思、舞蹈编排以及编创技法的应用,通过一定时间的专业学习与训练,提高舞台实践能力。以编导课程为例,体现舞蹈编创技法与表现手法的准确意识。广,是注重专业知识与眼界的广度,高师舞蹈专业学生多半会以舞蹈教师为主要职业,从事幼儿舞蹈教育或中职舞蹈教育,这就需要全面的知识理论和较广泛的专业知识来支撑,这一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民族民间舞知识领域的拓展上。
民族民间舞课程,也称为民间舞或民间舞素材课,是我国各大艺术院校以及各地区高师舞蹈专业的必修课程,是舞蹈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民间舞蹈教学与编创的根本之源,是舞蹈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单一训练组合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和学习需求,学生们会对新颖的、有创新的表演组合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例如,从未接触过的舞蹈道具或民俗舞蹈元素能够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具有一定内容或含义的表演组合也能调动他们的表演欲望。因此身为民间舞教师,在知识快速传播、更新的大环境下,如何继续有质量、有效果、有价值地传承与创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当下首要任务,也是必须要持续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高师舞蹈专业在民间舞教学方面不能人云亦云,应在发展的过程中总结教学经验、了解学生需求、了解社会就业环境等多方面信息,从思考中改进教学理念与方法,在教学中研究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将特色民俗文化传递给新时代的舞蹈专业学生。
一、扩展民间舞课堂空间容量,从原始文化遗产中挖掘舞蹈素材,从风格动律中提炼舞蹈形象,从舞蹈道具中探索民族文化
高师舞蹈专业民间舞课程基本沿袭了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代表的民间舞教学体系,并结合自身人才培养方向合理安排民间舞教学内容,大都以汉藏蒙维朝五大民族舞蹈为主要学习内容。不同地区会有地域舞蹈的重点学习,如东北三省,必须学习东北秧歌;山东省各艺术院校都精研山东秧歌;云南地区则学习西南少数民族舞蹈。由此可见,各地区学生只学习本地区擅长的民间舞蹈会有失偏颇,一成不变的传统舞蹈组合更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回到原点,从原始文化遗产中挖掘一些可用素材,加入到传统组合中,如傈僳族原始舞蹈“阿尺目刮”就是很好的原生舞蹈素材,“阿尺目刮”的意思为山羊舞,模仿山羊的动作和群体形象形成多人舞蹈,以脚下踏地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法,队形多变、边歌边舞,是很好的原始舞蹈素材,如能将其加入舞蹈课堂,定会让学习者耳目一新,同时也强化了傈僳族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印象。
二、大量素材的开发与积累是发展民间舞教学的有效手段
在云南地区,一些民间民俗舞、仿生舞、宫廷舞濒临失传,如,傣族“长甲舞”“象脚鼓舞”;彝族“铜鼓舞”“花鼓舞”;土家族的“八宝铜铃舞”,等等。诸如此类的原始舞蹈形态在课堂中很少被涉及或教授,即使教授也仅仅是由几个单一动作组合起来的基础组合,如果能将这些舞蹈加工、改造,形成具有训练目的的表演性组合填充进民间舞课堂,定会为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传统内容的再造、发展、传承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民间舞蹈教学体系,丰富民间舞蹈课堂内容,以即将消逝的原生舞蹈为加工素材,在保留民族属性的同时大胆革新、博采广纳,用多种编创手法将其整理归纳,以补前人之阙遗。让传统元素与现代编创相互碰撞、激发,推动舞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三、综合表演性组合的改编、创作可以填补传统组合编创单一的不足,丰富传统组合的多样性、提高学习兴趣
综合表演性组合是在单一训练组合的基础上集合多种动作元素、加入队形调度、角色分配、多层动作节奏,表现固定情绪或一定主题思想的综合組合。重在训练学生舞蹈表演能力及群体配合能力。笔者曾将藏族热巴鼓动作元素加入音乐改编成综合组合,属情绪舞组合,以质朴勤劳的藏区人民热爱热巴、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意愿为主线,表达新时代下藏区人民内心的喜悦之情与幸福感,组合前半部为舒缓的慢板,后半段则是快板。组合难度不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表示很喜欢以这样的方式学习传统组合。可见,学习需要兴趣,教学需要手段,试着在传授经典的同时细心揣摩、敢于创新。